EN

文献展的神话——一个阐释性介绍的尝试

时间: 2017.3.9

卡塞尔文献展始于一片恐惧而悲伤、但同时也酝酿着重建与改造的氛围中:彼时德国有一座被战火摧毁的城市,一个怀有卓越想法的人,一场全国性的花园展,一座临时重建的18世纪博物馆,以及一群热情投入的市民、艺术史学家和艺术家们。卡塞尔城、阿尔诺德•博德和他的朋友们,以及1955年举办的德国国家花园展,共同推动着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举办和市中心弗里德里齐阿鲁门博物馆作为文献展主展馆的确立。这就是文献展这个故事的缘起,透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这五张照片,文献展的神话徐徐展开。

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型文化活动像卡塞尔文献展那样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在上个世纪纳粹独裁、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烟云之下,在毁灭与重建、断裂与延续的辩证关系之中,文献展的神话建立了它的基调。

作为世界性的当代艺术展,起初每四年——之后每五年,卡塞尔文献展都要经历一次自我更新。以艺术的形式,它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出有力的回应,而这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每一届文献展的叙事中。虽然卡塞尔文献展的举办是源自于阿尔诺德•博德(1900-1977)这样一个人的思想、远见与热情,但每一届文献展亦真切地体现出一代代艺术家的美学精神、时代精神、思想过程与创造力。

历任文献展艺术总监的主观视角与“文献展”的客观性之间的独特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文献展,并塑造了文献展的形象。起初,文献展中所展示的20世纪艺术主要以欧洲和北美的艺术(即所得“西方艺术”)为代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则进入到全球语境。

从很早开始,卡塞尔文献展就是一个备受期待、并且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性的展览:无论是文献展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历届文献展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记录着艺术在社会变迁中的位置更迭。卡塞尔文献展是唯一受到全世界公认的、如此具有“规定性”的文化活动。

这样多重的含义其实早可以从博德给“文献展”(documenta)的这一命名中窥见:这个拉丁词汇具有“记录”、“记载”的意思,相关的含义还包括“总结”、“证明”、“展示”、“呈现”、“展现”或“见证”等,这些都是卡塞尔文献展展示艺术在时代中的所处地位的方式和途径。

卡塞尔文献展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记录”了视觉艺术、艺术概念和艺术内涵发展、蜕变、转型的过程,同时,通过展览及其教育项目,卡塞尔文献展还捕捉了参观者和评论家对艺术的感知,以及策展与呈现的形式与体量的发展变化。卡塞尔文献展好像一本可视、可读的教科书,展现了艺术世界的方方面面:艺术家、艺术作品、美学话语、策展以及博物馆、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艺术市场等等。

不仅如此,使卡塞尔文献展成为“神话”的还有另一个因素:每一届文献展都是极具艺术性和活力的文化活动,在100天的展期里吸引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参观者来到卡塞尔这座只拥有20万居民的“空”城。人们在这里可以全然体验到艺术的影响力与魔力,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与之比拟,可以说文献展改变了卡塞尔整座城市。在文献展期间,卡塞尔这座城市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这几个月里,整座城市几乎纯然与艺术共生,城市的韵律和氛围为之一变。卡塞尔变成了文献展之城。可以说,这是使卡塞尔文献展成为区别于历史更为悠久的威尼斯双年展(始于1895年)或者圣保罗双年展(始于1951年)等其他世界性艺术展览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文献展神话的一部分:地方与全球、小省城与全世界的永恒关系。

文/主办方提供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