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徐丹: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

时间: 2017.9.22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作为媒介的摄影在范式上的转向。由于伯恩·贝歇与希拉·贝歇夫妇的开创性工作,摄影艺术进入了复兴,并在1980年代开始经历了德国现代艺术史上最激烈的变革。摄影不再是对现实的直接表现,而是成为一种观念性的手段与方法。

摄影曾经具有的绘画功能如今证明了其作为艺术媒介的合法性,这一发现提高了摄影的地位。本次展出的作品来自贝歇夫妇及其得意弟子、国际知名的摄影艺术家托马斯·施特鲁特、安德里亚斯·古斯基、坎迪达·赫费尔和托马斯·鲁夫,可以说是对德国和世界现代摄影艺术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卡塔琳娜•西维尔丁和安德里亚斯•穆埃的作品不仅为这次德国摄影艺术展览画上句号,也说明了摄影语言的多样性。

作为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领军人物,贝歇夫妇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黑白摄影角度客观,构图严谨,仿佛是对正在消失的建筑遗迹的案例研究。他们用概念的手段和方法创立了新的感知美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摄影艺术家。

托马斯·施特鲁特的作品表面上颇具现实感,但事实上却无时不将我们拉近艺术家自己,随其用沉稳而简洁的风格和分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施特鲁斯的作品以视觉的形式反映了社会现实,非常引人注目,值得驻足细赏。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的摄影体现了对现实的强化、突显和操纵。这些巨幅的作品既吸引观众又令其迷惑。一方面,作品看上去是纪实的,甚至可以说仅仅是具象的;另一方面,其图像的构成又是如此的清晰,让人不得不怀疑摄影的文献功能。

坎迪达·赫费尔的作品主要涉及图书馆、教堂、剧院等公共空间,尤其是弃用的建筑物内部。尽管采用传统的摄影方法,赫费尔的作品由强调结构与对称等建筑细节开始,继而关注空间本身。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试图探讨和追问的是对空间的预期与对空间的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

托马斯·鲁夫的作品涉及广泛,有古典的内部空间、肖像、数字化的报纸文章、互联网、学术论文等。他吸收了贝歇夫妇在形式上严谨和整齐划一的特点,扩大了客观性的范畴,引入了原创、摄影的本质和发展可能性等话题。

除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其观念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首先要提的是卡塔琳娜•西维尔丁。她也是德国当代摄影发展中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拓宽了摄影的表现性,是对自我与个人身份和当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反思。

安德里亚斯•穆埃是年轻一代摄影艺术家的代表。他的作品关注德国的历史,常以权力的中心为主题。作品用排列呈现的意象表达对与幻觉、套语和本民族艺术名作的某种戏谑。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追求客观性的表达、结构上的清晰和技术上的精确,但其首要目的都是将摄影作为一种实现和确立其艺术构想的方式。同时,他们并不怀疑摄影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正是由于这种介于真实性与操纵、制作与思考之间的基本本质,摄影才有可能发现更加多样的艺术表现性。

文/徐丹博士(艺术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