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谭权书:李桦——改变中国版画命运的人

时间: 2018.1.5

李桦先生离开我们已十三年了。2007年3月6日是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李桦是中国美术界巨匠,新兴版画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他在个人版画创作、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导全国版画组织活动各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我们回顾李桦先生的一生,思考他生命价值的时候,就会感到,他的生命意义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消退;相反由于其深邃的文化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至今因影响着中国美术探索的进程与方向而得到延伸。

李桦(原名李俊英1907—1994),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任中央美院教授、版画系主任。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北京人大代表等职务。1991年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李桦原籍广东省番禺市石井大冈乡,自幼家境贫寒,十五岁起做广州无线电台的报务员。1925年至1927年人广州美术学校学习美术,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学习期间曾参加过“沙基惨案”大游行和“省港罢工运动”等进步运动,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洗礼。为了强盛中国美术事业,1930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因“九一八”事变爆发旋即归国。归国后李桦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关于新兴木刻主张的影响,认为艺术家应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为社会而艺术。于是自学版画,举行个展,并于1933年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1934年李桦开始与鲁迅先生通信,接受鲁迅先生的直接指导。期间鲁迅先生曾收到共十八期的手拓线装本《现代版画》会刊,并赞扬李桦木刻“成绩最好,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1937年李桦受全国木刻界委托,积极筹办并成功地举行了全国第二次木刻流动展览会。“七七”事变爆发,同年11月李桦毅然投笔从戎,先后经历了河南、徐州、武汉等地的战役,并在战地枪林弹雨中充满激情地画了几百幅速写、水墨画,这些作品相继在桂林、南昌等地展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抗战前夕至抗战初期,李桦艺术以鲜明爱国主义思想、真挚直率的表达方式撼人心魄,他先后创作的《怒吼吧中国》、木刻连环画《黎明》、《抗战诗画》等作品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如火如荼的抗战历史之真实写照。

1938年李桦参与组织了第一个全国性木刻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2年又参与“中国木刻研究会”的领导工作。抗战结束后,李桦复员回到上海,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席,主持工作一直到解放。期间他负责举办了"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主办了《时代日报》、《新木刻》周刊以及每年春秋两次的全国木刻展览,并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木刻函授班。在这一时期李桦不顾白色恐怖的危险,以满含愤怒控诉的激情创作了许多揭露反动统治黑暗、表现人民大众生活苦难、歌颂革命斗士英勇斗争的作品,进人到他的艺术创作第二高峰时期。期间代表作有《怒潮》组画、《快把他扶进来》、《民主的行进》、《夜的恐怖》、《民主死不了》、《粮丁去后》、《里外同心》《团结就是力量》、《民主进行曲》等。在‘‘五二〇”学生运动中,李桦组织木刻家们刻印了一批木刻传单,极大地发挥了木刻版画之现实作用,激励和鼓舞了人心。1946年10月周恩来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并给予鼓励。1947年9月李桦被特务列入黑名单,遭受政治上的迫害。恰北平国立艺专徐悲鸿邀请李桦任教,于是李桦决心北上。,安全起见,需要乘轮船到塘沽再转道北平,尽管路途辗转,他随身携带的主要物件仍是一箱沉重的木刻原版,这些在今天已成为研究我国新兴木刻历史的珍贵文献。在北平艺专任教时,李桦创作了《天桥人物》、《窑工汉血》、《铁蹄下站起来》等作品,真实真切地描绘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奋争,得到了徐悲鸿的高度评价。课外他还指导清华、北大、燕京、中法等大学的学生们木刻创作,以配合"反美抗日”运动宣传工作。

全国解放以后,1953年,李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目睹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心情十分激动,饱含激情地创作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作品。作为一位高产的版画家,他的艺术创造在此时进入到第三次高峰时期。许多作品彰显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他全新表现风格,如《晚归》、《鲁迅在木刻讲习会》、《六月庆丰收》、《征服黄河》、《山区生产》、《战黄河》、《一楼盖成一楼又起》、《山乡巨变》、《狂人日记》插图等,至此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优异成就,使得他在国内、国际声誉日隆。李桦艺术作品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出版,被世界一些著名大博物馆收藏。十年“文革”是我国众所周知的历史浩劫,浩劫中他也受到冲击。1978年,在中断了十四年之后李桦重新拿起刻刀,开始创作木刻作品。1979年恢复工作后,他继续担任版画系主任,先后到黑龙江、吉林、内蒙通化、哲里木盟、四川、湖南、江西、广东、香港等地讲学,赴苏联、南斯拉夫、英国进行考察。1953年李桦参加第二次文代大会,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兼版画组组长。1980年在老一代版画家倡导下,在黄山召开了中国版画家代表大会,会议中德高望重的李桦先生被推选为主席。此后在他的领导下,全国版画组织曰益壮大,创作活动蓬勃开展,中国版协连续主办了九次“全国版画展”,六次“全国工业版画展”,五次“全国三版展”,十次中国版画出国展览,联系各地版画会四十多个,拥有会员一千九百多人,并经常举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颁奖,出版刊物……中国版协成为推动新时期版画创作繁荣发展的坚强组织,中国版画创作事业焕发勃勃生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八十年代我国版画成就令世人瞩目,被公认为是当代绘画中发展状态最好、水平最高的画种,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以来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片絢丽灿烂的文化风景。李桦先生在七十三岁时力挽狂澜般地主掌版协帅印,以其非凡的组织才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重铸了中国版画的辉煌,真可谓老骥伏枥,功不可没!这一阶段李桦著作出版有《李桦木刻选集》、《李桦水墨画》、《美术新论》、《木刻教程》、《木刻的理论与实践》、《木刻版画技法研究》、《铜版画技法研究》、《西屋闲话》、《美苑漫谈》、《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中国古代版画与现代版画》、《李桦画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苏联版画》、《李桦藏书票集》等。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李桦,1953年参与筹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此前国内几乎空白的版画教育,在他主持下逐渐发展到拥有包括造型、文化、版画技艺、社会生活四大学科的相对完整的学院式版画教育体系。从四十六岁到八十岁,他在版画系主任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奋斗了三十四年,经历了我国版画教育由初创到发展直至成熟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实主义版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从1933年李桦任广州市美术学校教师算起到1987年退休止,他在教育岗位上一共勤勤恳恳耕耘了五十四年,这是今天人们无法想象的超长教育生涯。一叶知秋,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平凡,使我们窥知他对党的教育事业是何等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李桦以培养社会主义美术创作人才作为办学的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中国版画教学体系”的主张,并亲力亲为,深入教育第一线着手实践。通过他和同事们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培养出知识全面、有修养的合格美术家。他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经过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几个阶段的不断发展,系统地解决了高等美术院校中版画教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造型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创作基本功的训练,怎样体现版画教学的专业特点与优势;创立工作室制教学的体制;生活实习课的内容与方法等等,在诸多方面均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中国版画教育竖立了鲜明坐标,留下了宝贵经验。

我本人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先生是我毕业创作的指导老师。我与先生有三十八年的师生情谊,曾有幸做过李先生十年的教学助手,先生丰骨伟范永存我心,难以忘记。下面我以我亲身感受谈谈先生给我教育很深启迪甚多的两个方面:

李桦的教学体系与文化精神

一代宗师李桦的名言是:“我要做一件事,就要负起责任,决不挂名他是一个认真做文化、做教育的人,极其严谨负责,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现代艺术中有些偏狭的理论提出“创作天才论”,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创作是不可教的。另外也有人盲目地认为绘画基本功好了创作自然会好。这些问题在美术院校中长期处在争论中,困扰过许多人。李桦本着学术负责的态度则提出,教学应承认天赋有别,但创作教学却有它自身内在规律,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渐推进,绝不是一蹴而就和无法可循。他的真知灼见给此前对于创作教学迷惘的人不啻是一剂清醒的良药。李桦先生如此重视创作教学,因为创作是艺术实践的最终结果,培养艺术创造力归根结底就是艺术教育的终极问题,他的主张可以说是抓住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与核心问题。针对当时艺术院校美术创作课的盲目与放任状况,李桦先生通过他的文章和教学实践解答了创作课教学要解决什么和如何解决的问题,明确地提出要通过关注平常不为人所注意但却又很有生活、饱含自然趣味的表现内容,促使学生在表达方式训练中加强其艺术素质的培养,他要求学生研究艺术的内在规律。李桦先生当时的艺术创作规律课不是简单地谈艺术理论问题,而是将创作所需的基本知识,通过作品详尽向学生分析艺术规律如何运用,把作品创作的不同环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使学生逐渐了解艺术规律并在创作中得以运用。记得当时的课程内容包括:对表现生活的态度,艺术构思,构图与情节,形象刻画,艺术联想,艺术夸张,艺术含蓄,艺术提炼,节奏,意境,风格,艺术的表现力等。内容之广,涉及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创作领域。李桦先生通古今贯中西,学识渊博,往往能以精彩评述深人浅出地揭示世界艺术宝库里,那些经得起长期考验的优秀文艺作品中所包含的创作智慧与经验。他能将艺术典范的创作秘诀、精深奥妙之处加以细细剖析。记得李桦先生讲:“要提高我们的文艺水平,需要有一个艺术基础,这个基础低了,就难于提高,或提得不高。”先生是把创作课教学当作艺术基础课来教的,美术教育研究的中心围绕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而展开,并不断发展。李桦先生半世纪之前就提出了这种教学主张,并于1960年开设了美术创作规律课(我当时在大学三年级,现今仍保存着当时的一部分笔记),当时的创作规律课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学生感觉在创作课中受益匪浅。二十年后,李桦先生重新整理教学笔记,由湖南美术出版社结撷出版了《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一书。1983年李桦先生再次指出“美术创作课教学这个问题,在美术学院里还未真正得到解决”。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新文化背景下,我们思考高等美术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时候,重温起李桦先生的教学,依旧感受颇深,说明了其学术观念具有现实性意义。

李桦先生自创作课教学的改革开始,继而展开了对版画教学全面改革,提出了素描造型基础课的课程应与艺术表达终极目标相一致的完整教学思想。他一再强调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在亲自主持的高年级素描教学写生练习中,提出素描训练应思考如何体现专业特点,倡导取消长期素描作业和程式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感悟对象的不同,用不同的手法短、快、好、活地完成作业,并请名师示范,开设速写和默写课……李桦提出的教学主张,是针对五十年代以来美术学院借鉴苏式素描教学所形成素描敎学体系而言的。要改变版画系素描训练中的弊病就必须深人研究古今中外优秀素描作品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可贵经验与技巧,冲破狭隘的艺术观,扩大眼界,丰富自己的表现技能,达到艺术上的新探索。李先生的素描课教学改革,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木刻技法的教学中,他在木刻版画研究方面做出的新贡献,使我国木刻版画的本体语言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六十年代以来李桦先生加强了木刻语言规律性的研究,力求在木刻版画教学中凸显本体语言的特色探索。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张木刻最基本因素的示意图,就是他于1964年深人浅出地以极精练的方式亲自刻出来的。先生所做“刀法14种示范图”,将木刻刀法概括为十四种方式,从刀法种类、刻制方法及形成效果,其独到眼光和归纳概括令人佩服。“刀法组织48种图”,通过组织的三大类型,四十八种灰色图像的组织形式,从表现效果的角度说明刀法组织的多样性,阐述了由于刀法组织的不同形式,形成艺术语言丰富多彩的途径与特征,说明了刀法与刀法组织对于木刻版画创作的重要性。第三幅图是“黑白对比关系”示意图,图式明确提出黑白量值,说明黑白量值与对比的变化关系及黑白转化之概念,揭示了黑白木刻魅力之所在。这三张图表直截了当,给初学者极大的启发。他的这项教学成果得以把构成木刻语言的最本质奥秘展示出来,被称为木刻入门的三把金钥匙,堪为世界木刻艺术教材中最优秀的图解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李桦先生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富有前瞻性的探索成果,已成为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专业课教材中经典范例,给新时期版画艺术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李桦十分重视社会实践课,提出深人生活首先是热爱生活,这样才能正确反映生活。他强调速写的作用,把速写看作是解决创作构思的有效途径,他认为画家在观察、记录、认识、作品形成等诸方面都得益于速写,速写可以不断提高画家艺术修养。为此他形象地将速写比作是通向创作的窗子。他的许多速写大多都经过了提炼、概括、重组,表现得非常完整,是高于生活的自由发挥。因为在感受对象的同时,经过了取舍、筛选和构想,所以一些写生已接近于创作了。从速写和创作的关系方面,我们可以领会李桦先生的创作方法。学生下乡,他要求速写一定要在三百张以上,回校后逐一检査,并做评语。他自己身体力行,写生的勤奋,往往令学生们吃惊。他亲自带学生下乡下厂进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京郊温泉乡、白洋淀、建平、三门峡水利工程工地、户县、烟台……都留下过他不倦的踪迹,每次回来都有一批新创作的作品问世,为学生们身体力行做出典范。1981年以后李桦先生又在创.作课堂练习课中开设了“命题”、“情节默写”、“研究与想象”、“生活构图变化”等多门练习课程,强化学生对写生课的转换性训练。

在整理李桦先生生前教学材料时,有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课程设置等诸多类型的材料。我们看到了他所写的大量教学笔记,初期的有1947年在国立艺专教授西洋美术时用毛笔所写的讲课稿。“文革”之后近二十年所用的教学笔记和学术讲课的底稿,有十几册之多。16开硬面的笔记本整齐地排列在书柜里,有清楚的顺序标号。李先生的教案不是几行提纲,而是工整地写出详尽内容,通体看下来就像是一篇篇论文,一本本书稿一样。对每个学术论题,无不做到主题鲜明、独到,论证充分,构思严紧,章节分明,结合实际,言之有物。许多文稿经反复修改,谨严之处令人瞠目。李先生讲学从来都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绝不马虎,讲课时依文稿宣讲,决不信口开河,不搞哗众取宠,凡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艺术界享有极高声誉。

李桦先生爱学生如子,诲人不倦。他早晨8时进教室,中午12点离开,准时准刻,日日如此,无论风雨。几十年来挤无轨电车清早到校,经常夜里八九点钟,出现在教室给学生辅导,即使放假休息也投入教书育人工作里。一个老学生说:“李桦先生四十年来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都花在培养美术人才上……如果把这些时间来搞个人创作,会搞出多少好作品啊!”李桦先生的回答是:“教好学生,使他们搞出好作品来,不是比我一个人创作对社会贡献更大吗!”李桦先生强调艺术教育要通过实践的感悟,推动个人才赋的发展。他多次对学生讲要树雄心、立大志,做大画家。他希望培养出的人才,人格高尚,目光远大,有社会责任感,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大志,为理想奋斗不怕挫折,不为个人眼前利益而随波逐流。要求学生做画家而不以艺术家自居,不做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能认识生活的深刻意义,能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既能反映时代而又能感动观众的优秀作品。李桦的艺术教育,在其思想深处渗透着平民化意识,他的教育观和他对中国国情、历史、民族文化的理解是一致的。因此,李桦先生提出培养“合格的美术人才”的标准是很高的。他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是缔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的骨干。”

在版画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方面,李桦先生首先在全国实行了“版画工作室”教学体制。为加强技艺的提高发展,将学生按年级分别对石、铜、木版进行对口专业轮修制,改变为低年级普修三版、三年级后进入专业工作室深造的新“工作室”教学体制(后发展为“工作室主任负责制”),使版画专业教学得以深化,促进了版画系教学,师生艺术创作水平迅速提高。1960年以后,全国高等美院版画系教学均效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实行,自此版画工作室体制适应版画发展需要,从建立到发展完善,在中国延续实施了四十多年。

另外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李桦先生曾在1962年、1980年两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推行版画导师负责的“画室制”试验。虽都因各种的干扰被迫停顿下来,而其设想所体现的教育理论与组织形态,当属超前思维。他力图寻找版画教学的理想构架—“画室制”教学。他的探索,为今天的版画教学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李桦先生一生教育了三代版画人,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版画家,为祖国版画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巳。梁启超评说教师职业时说到:“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一个好的教师除有奉献思想外,在做学问上须有和学生赛跑的精神。教难免有困,但通过学习思考,努力实践奋力解困。李桦先生做学问就是以“要为学生先”的赛跑精神,实现了自我理想的超越。

李桦先生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将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可以说立足时代根植于人民是李桦先生的文化态度,立意创新境界之开拓则是李桦先生文化精神的内核。

无处不在的李桦品格精神

山西大学艺术系教授张顺清回忆说:“学校为了给教学提供范画,请许多画家提供一些作品,说明是有偿提供,而酬金未能及时寄出,一些人几次来信索要。李桦先生表示自己作品是捐献的,为帮助发展版画事业。学校把钱寄给先生又被退了回来,并非常诚恳地来信,说明他赠画的初衷,令全校师生感动。”六十年代版画系石版画专业得到一本外文资料,急需找人翻译,而经费没法出,李桦先生自己出两百元翻译费,这是当时四个青年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总和。每次系里学生或者师生联欢李桦先生都热情资助。1980年李先生为推动版画品种的多元化,倡议建立“三版”研究会,决定筹建版画系丝网版画工作室,请来广州美院老师来系工作。系经费困难,借调单位又要美院支付工资,李桦先生私人支付了两年的工资。凡系里邀请的专家、学者来系讲学,所有的应酬费用一律由李桦私人支付。直到退休以前先生自觉交纳的党费是工资的三分之一。此外他对学生、朋友、同事遇到生活困难时,在经济上很慷慨帮助。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满怀热情地关怀他人,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一张版画原作,在落款时要签上题目、作者、创作年代,另外要标明印刷标号,如1/10就是此画印数十张,此是第一张。这是世界通行惯例的标号,是版画进入商品流通环节必不可少的说明信息,通常印数少,标数靠前的价值就高。而李桦先生的作品一律没有标号。1999年一位国际友人三次找到美院外办要求购买李桦木刻作品。见其诚心,曾师母找出几幅作品让我办理此事。这国际友人回国后要把作品捐赠给他们的国家博物馆,来信问李桦先生作品为何没有标号,我告诉他李桦先生说自己的作品是为人民而创作,作品不出卖,故无印刷标号,对方感到很震惊,非常感动。1979年李桦先生就把自己作品的木刻原版放到系里保管,并嘱咐其他皖校有要求可以拓印赠送(李桦先生的作品在2003年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公司竞拍时,一幅作品拍出价是一万一千人民币)。

李桦先生1991年至1994年先后十余次给四川美协李少言写信,指导建立“神州版画博物馆”,从立意、博物馆性质、任务名称、编制经费、研究保管等方面详细做出指导计划。在利字当头的商品社会,李桦先生则带头表示向博物馆捐赠自己的作品,明确地提出:“我一个钱也不要!”他说:“新兴版画受到外国人那么重视,而我们中国人则自己不够重视,应该感到惭愧。”李桦先生经自己整理出的作品只有完整的两套。1993年初博物馆初步建成,李先生把一生所创作的版画一百余件以及手中保留的一大批版画资料无偿献给博物馆。当时四川方面约好来人赴京收取,后因故爽约,李先生又亲自写信一再催促来人纳收。正是先生不计个人得朱,并号召版画家们热情捐赠,使得如今神州版画博物馆馆藏版画数千件,成为中国版画收藏第一大馆。

对李桦个人生活情况,也许大家所知不多。解放后他家一直借住在北京沙滩银闸胡同46号的西屋平房中。里外两小间共24平方米,里间置一柜子一张床算是卧室,外间则是书房兼接待学生场所,放有工作桌,一个烧煤的炉子,几把折叠椅。夏日因不透风闷热,冬天因地潮而湿冷。房子年久而破旧,记得1976年地震时因山墙突然倒塌,几乎夺去先生生命。一次初冬,我去看望先生,正是寒风四起,人们开始穿棉衣时,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用高丽纸糊窗子,幸先生站在桌上,师母在下面做帮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以后每年冬天来临前我一定去一趟,帮助做好这件事。冬天靠外间屋里的火炉取暖,温度很低,李桦先生在屋里,围着围巾,戴着棉帽,穿考中式棉袄和棉鞋全副武装起来,他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中伏案工作,手上长起了冻疮,裂开了口子……就这样,他老人家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毫无怨言。直到1985年李桦先生七十八岁高龄时,美院在小庄红庙盖了宿舍,在大家强烈呼吁下,他才搬住到有暖气和卫生间的楼房里,而期间学校多次分房,几十年中他本人从未向学校提出过要求。学生们帮忙搬家时,发现他的床早已散架,中间是用木刻板勉强垫着,已经是不能再要了。李桦先生生前没有出过一本像样的画集,并非是他收入少,而是他的急公好施让他再也没有余钱来操办个人的事。上大学时,我经常看到他夏天穿的圆领衫有窟窿,冬天脱下大衣可以看到陈旧的毛衣上补着布补丁。1990年他穿的西服,还是1956年访苏时置办的,裤子早已被虫蛀坏了。八十岁去医院看病,先生舍不得打出租车,靠挤公共汽车和步行……李桦一生生活节俭,耻于奢化。到外地讲学坚持住最一般的客房,吃最简单的客餐,不花公家太多钱,平日基本素食,粗米、.青菜、炸酱面……过的是百姓平常粗茶淡饭的生活。他去世之后我们翻遍衣橱,只有一件半新的衬衫可用。李桦先生常以“磨镜去垢”的格言要求自己,做到了不见自我的真实崇高境界。

李桦先生最看重的是艺术家的做人品质,重视人格的教育。这是李桦先生教育思想中最深处的东西。越是了解李桦的教育观,越能理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欲从之,未由也已”的含义。先生最根本的东西其实还在于先生之心胸,之意志,之责任心。其“天下人德观”非一般人能学。孔子说,现在完美的人要能做到见财思义,遇危险肯献出生命,长期穷困而不忘平日的承诺就可算完美了。李桦先生一生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代艺术大师高尚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我们感到“未由也巳”的距离所在。

1998年6月5日,中央美院校庆日,“李桦、古元版画作品展”在美院陈列馆开幕。在开幕式上,李桦先生夫人曾玉然先生向文化部捐赠了李桦先生的全部文化财产。遵照李桦先生生前嘱托捐献的物品,我印象有:李桦先生最后一套完整的作品两百余件;自1943年起到1994年一生所做的木刻原版一百五十余件(套);数十年来个人所做的画稿,写生、速写、水墨画等近三千多幅,还有大批讲稿,教材,笔记,著作手稿,书信手迹,各种资料等。这是李桦先生一生数次捐赠后尚存的全部财富(清理组工作进行了两个月)。按李桦先生交代“要全部无偿地献给国家”的意见,曾师母将美院回赠给的十五万元感谢金,还捐给美院做李桦基金,用于助学,只接受了文化部徐文伯副部长代表国家授予李桦的一纸表彰状。这件事情是中国美术界的空前创举,极大地震动了美术学院内外的人。当晚中央电视台便向全国播发了这一盛况的新闻。

时过不久,上海鲁迅纪念馆专程来人,鲁迅纪念馆原址将扩建,计划开辟与鲁迅有关的几位文学家、美术家的专门陈列,有赵家璧、李桦等人,这次征集的是与艺术家生前工作情景陈列有关的物品。李先生家中他所用过的工作桌、椅子、创作工具、木刻刀具及眼镜、笔筒……都在征集之内。曾师母决定捐献出所有的东西。当一切都已落实的时候。我们忽然想到,如果有一天,大家一起把家中该拿走的都拿走了,曾师母的家中四壁皆空,就剩了几个空书柜和破旧的折叠椅了,师母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重病在身,她的心情会怎样呢?为了保护我们敬重的这位老人,经多方协商,美院人档登记清点完成后,作品等仍存放在原处没有搬动。上海鲁迅纪念馆也接受了此建议。

李桦先生的一生是那样平凡,那样的普通,又是那样的崇高,那样的伟大。提起他的名字论起他的品格,艺术界无人不佩服。先生重病住院,学生们在他床前日夜轮流守护九夜十天。逝世后,全国各地挽联如雪片般送来,其中一幅写着:“搏黑暗、顶如磐夜气,捏刀向木,忘死舍生,令虎狼色变;颂光明,披似锦朝霞,教书育人,呕心沥血,催桃李芳菲。”黄永玉先生从香港发来的唁电是:“一切人格和艺术的赞美只有您当之无愧。”在李先生逝世周年的时候,学生们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内部编辑了《李桦纪念集》,收录了九十篇怀念文章,留下了反映李桦这位版画大师,这位至诚至朴的长者,如何成为后世之师的许多感人至深的回忆。

一个学生写道:‘‘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名教授,一个严谨、勤奋、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一个方方正正的人—我们敬爱的李桦先生,……只要你粗略的翻阅一下他的画册,只要你简要地回顾一下他的人生,他会发现,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那么鲜明,那么清楚,那么生动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有人说广李桦先生如南国的橡树一般高大,如北国桦树一般美好,他不愧是中国版画界的鲁迅,他是鲁迅之后对中国版画运动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李桦先生在许许多多人的心中永在啊!

李桦先生从青年时代接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开始,以一腔爱国之心为改变中国人民生存的困境而奋斗,以毕生的精力创作和推动版画艺术的发展。李桦为中国新兴版画做出的巨大贡献已载人史册。

当我们纪念李桦诞辰一百周年,追踪李桦先生的人生足迹时,必然看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进程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也必然看到对当下文化的许多警示,让人沉思和震撼。想到今天版画的发展状态,存在于创作和教学中的那种清晰的历史脉络,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他所给予我们的宝贵馈赠。

理解李桦的艺术思想,是一个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这包括他1927年组织“青年艺术社”,后组织“现代版画会”,从油画向版画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之后六十多年来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也包括李桦晚年对转型时期版画出现的问题,发表的尖锐意见……认识李桦艺术思想的本质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新兴版画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版画发展中的得失保持客观的态度,在纷乱的现实中清醒地把握艺术方向。

一个人事业的闪光点,多是靠老师的给予。一个国家艺术的进步多是靠艺术巨匠们推动和改变的。李桦是一个改变了中国版画命运的人。今天他依然和我们在一起,并继续用他的正直、无私、坚毅、崇高的思想帮助和激励我们,为人类的进步,为创作出符合千百万人们心愿的艺术而奋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