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1岁)
3月6日,李桦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大岗乡(有李氏宗祠)。原籍广州城北的石井乡。祖父从乡下务农转到城里,经营几家茶楼,育有11个儿女。父亲名李健松,字秀峰,排行第七,考过秀才而不中,在清风桥大街上开了一个名为“德玉”的瓷器店。母亲为李桦起的乳名是“阿泉”、“泉仔”。家里兄弟姐妹共五人。李桦排行老四(一兄二姐一妹)。大哥乳名“阿牛”,学名“发英”,比李桦大十岁。[1]
1914年(7岁)
入私塾读书。母亲为李桦取学名“俊英”。
1917年(10岁)
就读于番禺县立高等小学。[2]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3]
1919年(12岁)
五四运动爆发。
广州发生爱国示威游行,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
1921年(14岁)
毕业于番禺县立高等小学。[4]
在前清举人罗鉴生开设的国文专修馆里学习古文一年。[5]
广东省无线电台创办无线电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公费培养报务员。[6]
12月,广东政府举办了一次“广东全省美术展览会”,李桦前往观看,
1922年(15岁)
因家境贫困无力升学,遂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广东省无线电学校,学习电磁学、无线电原理、英语、摩斯密码和无线电收发技术。因学习优秀,在班里赢得“first boy”的绰号。[7]
报考国内第一所公立地方性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许崇清,由胡根天、冯钢百等一批留学东、西洋回国的美术家任教。
4月24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正式开课。李桦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
1923年(16岁)
从无线电学校毕业,就职于广东省无线电台,任报务员工作。[8]
1924年(17岁)
5月,因“品行端正,美术优良”,李桦被学校推选赴日本考察两个月。
谭华牧、何三峰、陈世洁创办“主潮美术学校”,并举办创校绘画展。李桦与赵世铭、吴琬等同学前往观看,感触极深。
第一次读到鲁迅著作。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印象深刻。[9]
1925年(18岁)
受“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响,李桦在各种群众大会中做过宣传工作。[10]
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
6月19日,“省港大罢工”。
6月23日,李桦与市立美术学校的师生参加了“六二三示威游行”,[11]当天发生了“沙基惨案”。
7月,参加“抵制劣货”、“打倒亡国公司”的学生示威游行。[12]
1926年(19岁)
4月,毕业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13]毕业时,正值北伐军在广州誓师出发,急需美工人员,李桦决心参加北伐队伍,由于要负担家计,遭父母反对。[14]
市美校长胡根天联合何三峰、赵世铭、吴琬、李桦等人,在广州市东山恤孤院路创立“东山美术学校”。
10月,与吴琬、赵世铭组织“青年艺术社”。[15]
1927年(20岁)
春,东山美术学校解散。
10月1日,李桦用自己当报务员的微博收人,以“青年艺术社”名义自费出版一种美术小杂志《画室》,鼓吹所谓“新艺术运动”。[16]该刊是月刊,出版了两期就因“广州暴动”的影响而没出成。
1928年(21岁)
6月25日,青年艺术社出版另一种月刊《青年艺术》,总共出了四期,终因印刷费昂贵,销路不佳而停刊。
母亲逝世。[17]
1929年(22岁)
1月22日,胡一川等人组织的一八艺社在杭州西湖艺术院成立。
与美术学校同学梁益坚恋爱。[18]
5月15日,青年艺术社主编的《艺术周刊》在《广州民国日报》创刊。把独立办刊改为附在报章上办刊,免去了经济负担和发行的麻烦,也扩大了传播面。这个周刊维持了半年,共出25期。社员五人无偿义务写稿。
9月1日至7日,“青年艺术社第一回秋季绘画展览会”在广州广大路广大二巷“烈风美术学校”举办;社员增加了伍千里、梁益坚、郑可、李慰慈。[19]《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署名W.Y.(吴琬)的《青年艺术社宣言》。
读了鲁迅翻译的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
1930年(23岁)
结束电台工作。
6月,与梁益坚(一位寡妇的独生女)结婚,并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条旅行结婚启事之后,同赴日本自费留学。梁益坚就读于东京女子美术大学,李桦就读于川端美术学校。
7月,徐诗荃为鲁迅在德国搜购版画的同时,选修了高等技术学校的版画课程,并刻成《梨罐》、《圣诞老人》等作品,为新兴木刻最早的作品。[20]
7月,鲁迅译著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出版,李桦深受影响。
8月,左翼美术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1年(24岁)
2月3日,李桦留日期间的展览观感《日本通讯》发表于《广州民国日报》。
8月,鲁迅在上海开办木刻讲习班。
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
10月,李桦与梁益坚因九一八事变和经济不支[21],从日本归国。
为了维持生活,李桦前往上海,在上海无线电台上班。
1932年(25岁)
1月28日,淞沪战役爆发。李桦因姐夫是校长的关系,返回广州,在广州私立知用中学当了半年美术教员。[22]从上海返粤途中,首次感受到战争的气氛。
冬,陈烟桥等人组织的“野穗社”在上海新华艺专成立。翌年秋停止活动。
1933年(26岁)
李研山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聘请李桦回母校任素描教员。[23]
2月,力群等人组织的“木铃木刻研究会”在杭州成立。10月解散。
妻子梁益坚因难产去世。女儿李纪慈出生。因李桦母亲已殁,姐姐出嫁,岳母是吃长斋的,家中无人照料十二天大的女儿,梁益坚的结拜姐妹方伟文就负起了照料婴儿的责任。[24]
冬,开始自学版画。
1934年(27岁)
春,开始自学木刻,创作《春郊小景集》。[25]
5月12日,青年艺术社再次在《广州民国日报》主编《艺术》周刊。李桦以李桦、白桦、俊英、玄白、泉声、CL、丁度、工丁、洛平、白浪砂、白砂等名称撰稿,出力最多。[26]
6月10日,李桦在学校发起同学参加现代版画会。
6月19日,“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正式成立。
6月23日,“李桦创作版画个展”在广州永汉北路广州大众公司二楼开幕。展期8天,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开放[27]。大众公司为伍千里与朋友集资开办,经营摄影冲印并代理上海大众画报和文化用品等。青年艺术社就以此为社址,二楼设展厅举办各种展览。
6月,个展结束后,在市立美术学校组织“现代版画会”[28](原名“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或“现代版画研究会”)。
9月,“现代创作版画会第一回月展”在市立美术学校举办。[29]
10月,“现代创作版画会第二回月展”在民众教育馆举办。[30]
12月9日,经同学林绍伦通报,获悉鲁迅《引玉集》出版,决定通过林绍伦在上海的同乡购买之。同时按照林绍伦的建议,李桦把个展的目录和三本个人作品集寄到内山书店转交鲁迅,并在信中介绍现代版画会情况。[31]
12月17日,现代版画会在长堤青年会举行第一回半年展,展出作品四百余件。每日上午9时至晚10时开放。24日闭展。[32]同日,《现代版画》(机印本)第1集发行,收集作品40幅,连史纸精印,售小洋4角。[33]
12月18日,鲁迅第1次复信李桦。
12月23日,李桦收到鲁迅第1封回信。鲁迅认为《春郊小景集》可与日本木刻争先,并提醒现代版画会要严防木刻的堕落和衰退,不能降低趣味。李桦当天又去信鲁迅,并将《现代版画》第1期寄给他。
1935年(28岁)
1月1日,参加由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北平太庙)。
1月4日,鲁迅第2次复信李桦。
李桦收到鲁迅第2封信。鲁迅主张创作版画仍须作者自印,同意由内山书店转售《现代版画》,并肯定了现代版画会“毫无色彩”的政治立场。李桦在去信时认为技巧修养是最大问题。
2月1日,《现代版画》第2集改为手印出版,发行50册。
2月4日,鲁迅第3次复信李桦。
3月1日,《现代版画》第4集出版。
3月9日,鲁迅第4次复信李桦。
3月17日,李桦收到鲁迅第3封信。信中认真点评去年12月9日李桦寄给他的木刻集,认为《春郊小景集》和《罗浮集》是受山水画涵养的结果;赞同李桦观点,但认为内容题材更重要;表现自己经验的就好了;提倡走出书斋;参照传统艺术融合新法。
4月1日,《现代版画》第6集出版。
4月4日,鲁迅收到第6集《现代版画》,第5次复信李桦。指出京沪木刻运动已消沉;日本黑白社题材太窄,不可取;建议寄作品给苏联批评家看;正在用珂罗版翻印古代木刻。
4月4日清明节,为《春郊小景集》作序。
5月,《春郊小景集》(手印本)出版。
5月24日,李桦收到鲁迅第5封信,并回信。
6月15日,主办“现代版画会第二次半年展”。
6月16日,鲁迅第6次复信李桦。称收到每期的《现代版画》;要改变小资产阶级意识,就要由经验、观察和思索而来,不能硬装前行;千万不要忘记木刻是艺术;手印木刻是母胎,复制版画是苗裔;木刻运动要有针对性,与数量无关;《现代版画》题材太窄;木刻家要把人物刻好;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
6月29日,《艺术》周刊停刊。共出60期。
8月15日至21日,“全国木刻联合展览”在太原举行,主办人唐诃。观众每天逾千人,报纸发刊木刻专页,一时掀起木刻热。[34]
9月1日,《现代版画》第11集出版,并随李桦复信寄给鲁迅。
9月,因“现代版画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李桦被市立美术学校解聘。[35]随后任教于中法中学。
9月8日,鲁迅第7次复信李桦。点评《老渔夫》,称李桦木刻风格仍未能将德国桥派与东方技巧调和;建议取法汉代石刻与唐代线画;木刻插图凋敝,木刻家不擅长人物,故不能出版。
9月15日,《李桦版画集》(手印本,《现代版画丛刊》之二)出版。
在广州出版“黎明”木刻连续画。[36]
12月,力群在太原举办个展。[37]
12月21日,第二次个展“李桦个人木刻展”在大众公司举行。
1936年(29岁)
1月,现代版画会在番禺县新选乡民众教育馆首次举办了农村木刻展览会,并协助印行了《民众画报》木刻印刷品,共出过三个月。后在蓼涌、高要、龙川、惠州、开平、淡水、赤坎等地举办了第2至7回农村木刻展览会(7月结束)。加入木刻连环画和看图识字。作品呈现方式以民众教育馆的工作形式出现。讲解图画、教职员刻木刻都是李桦等人的义务劳动。[38]
4月15日,为配合“木流展”,出版《木刻界》月刊(机印),至7月出至第四期被查封。
5月,《现代版画》丛刊(手印本)出最后一期,至此共出了十八集。
夏,筹办“第二届全国流动木刻展览会”。[39]
7月5日至10日,“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首先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展出,展品约590幅。
9月2日,《艺术》周刊第三次在《广州民国日报》刊出。
9月3日起,李桦创作的木刻连环画《黎明》陆续在广州市民日报刊登,每天发表两幅,至9月27日,24天共发表40幅。
10月2日至10日,“木流展”巡展于上海。
10月8日,鲁迅前往“木流展”参观,与陈烟桥、黄新波等交谈合影。
12月31日,因报纸改组,《艺术》周刊停刊,共出18期。
1937年(30岁)
1月,《广州民国日报》改名为《中山日报》。《艺术》周刊转移到《广州市民日报》,易名为《艺术周》续办,共出24期。
1月,沙飞将李桦部分木刻作品带去桂林,举办了“李桦第一次木刻展览会”。
2月1日,青年艺术社单独发行《青年艺术》月刊,至7月共出5期。
妹妹染霍乱去世。[40]
3月,与力群、新波、江丰等人筹办“第三届全国流动木刻展览会”。
6月,趁暑假之便和沙飞的邀请,带了一批木刻去桂林举办个展,企图推动广西的木刻运动。在桂林听到全面抗战的消息,非常兴奋,即转南宁回粤。
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木流展”流产。
7月19日,李桦受广西版画研究会之邀,在桂林举办“李桦第二次木刻展览会”。
7月19至8月15日,在桂林乐群社阅报室举办暑期木刻讲座。
8月,广州遭空袭,紧急疏散,“现代版画会”停止活动。李桦去了广西。
9月,在南宁为南宁私立大夏中学坚留,教了三个月书,而投笔从戎的心更切。[41]
10月,现代版画会在广州举办“抗战木刻展览”。
12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全面抗战爆发[42]。青年艺术社解散。
1938年(31岁)
1月,经梁益坚的同学方伟文的丈夫邱国维介绍,到安徽屯溪参加薛岳的部队,在伪前敌总指挥部当少校秘书,做些抗战宣传工作。曾在屯溪画了一批抗战宣传画并举行展览。在该部内出版一份以新闻及漫画为主的小型油印报。不久,徐州大战开始,该部改编为伪第一兵团司令部。[43]
4月,调至徐州外围兰封作战,李桦随军出发。[44]
5月,兰封战败。步行一月抵襄阳,由汉水下武汉,七月到南昌。[45]
6月12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李桦当选为21位理事之一(不在现场),负责湖南地区的木刻工作。1941年,全木协在投降派掀起的反共高潮中被撤销,后于1942年1月组成“中国木刻研究会”,李桦当选为理事;木研会后复名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李桦当选为主席。[46]
7月,随军赴河南,参加开封外围的保卫战。
8月,武汉吃紧,为第一兵团赶至南昌担任武汉外围马当、九江一线的防务,参加了九江、马当山战役。李桦在该部做了些抗战宣传和慰劳伤兵的工作。曾在南昌举办过一次木刻展览会,出版过一本木刻集子。[47]
10月,武汉和广州相继沦陷,湘北紧张,伪第一兵团改组为伪第九战区长官部,移驻长沙。[48]在南昌参加南浔战役,在战地画了不少速写,这时首次患疟疾。
11月13日,国民党当局以焦土政策焚烧长沙,史称“文夕大火”。
12月,随该部到大火后的长沙,一直到1945年底才离开该部。[49]第九战区政治部出版《阵中日报》。
1939年(32岁)
年初,在伪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处文书室工作,负责收发文件,并为该部筹办一个规模很小的印刷所,被调为印刷所主任。印刷所主要印刷伪参谋处的作战地图、作战命令、参考资料、宣传品及公文表格等。因印刷所是一个新机构,所有官佐必须加入国民党,李桦被迫集体加入了国民党,但以后没有参加过国民党的任何活动,只是一个挂名的国民党员。[50]
2月,在长沙,第四次发疟疾,赴后方茶陵疗养,疟疾发至六次方断根。
4月,“全木协”迁往桂林。
6月,赴桂林举行第一次“战地写生展”。
9月,日寇第一次进攻长沙(第一次长沙会战)。李桦带着印刷所撤退至湘南后方茶陵。此时,温涛夫妇也从延安来到位于茶陵洣江书院的开明日报社工作。
10月,在茶陵为地下党员骆何民主编的《开明日报》供稿,与温涛一起主编《抗战木刻》周刊(以全木协湖南分会的名义);不久又与何嘉以“诗与木刻社”的名义编了《诗与木刻》周刊,共9期[51]。是年,李桦去了桂林一次,与当时在桂林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取得联系,回湖南后,在长沙成立了“全木协湘分会”,在当地从事木刻运动。以分会名义办了一个木刻函授班。[52]
12月,与温涛合刻《抗战门神》一副,由黎澍题字,红黑套色精印,随报附送。除夕前,几千份“抗战门神”散布湘东、赣西各地。除李桦与温涛撰文对画义作了详细的说明外,报纸还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由“抗战门神”说到宣传工作》。
将《木刻制作方法》手写稿加以整理,改名为《版画教程》由“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在武汉的新知书店(现在三联书店前身)出版,并大量发行。
1940年(33岁)
1月,回长沙,组织编译股,任中校股长,印刷所交别人负责,但仍兼印刷所主任。任编译股股长一直到1944年长沙最后一次撤退时为止。伪编译股的业务是:编辑战史(古文体),翻译从前线缴获的日文文件,收录日语广播及审讯战俘等。[53]
1月28日,开明日报社迁往衡阳。李桦与陆田也恢复了《诗与木刻》的编辑。
6月,在长沙得到全国木刻协会的协助,举办了一次“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又名“七七抗战三周年木刻流动展览会”),后又移至衡阳展出,由陆地主持。[54]
9月,李桦以“全木协湘分会”的名义,办了一期“木刻函授班”。[55]
在《阵中日报》主编《木刻导报》周刊,在周刊上发表《绘画十讲》作为函授班的讲义。函授班结业前,编印了两辑《学员习作集》。
10月19日,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关系恶化。
11月1日,纪念鲁迅逝世六周年时,在桂林与刘建庵、黄新波、廖冰兄、温涛合写《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发表在“全木抗协”会刊《木艺》创刊号上。
1941年(34岁)
1月24日,《诗与木刻》完成第12期的出版,第13期已排印,开明日报社被抄,总编辑骆何民被捕。从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24日,共出刊12期。[56]
3月,由于皖南事变的连锁效应,全木协在桂林被定为“非法团体”,勒令停止活动。
9月,日寇第二次进攻长沙(第二次长沙会战)。李桦撤退至耒阳。[57]
10月,会战结束后,去湘北前线进行第一次写生。[58]
12月,日寇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三次长沙会战)。在日寇进攻期间,李桦带着伪编译股和印刷所撤退至湘南后方(耒阳)[59],敌退后才回长沙恢复工作;又回长沙后,曾赴前线进行战地写生。[60]
参加撰写《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发表论文《试论木刻的民族形式》。
1942年(35岁)
1月3日,由王琦、丁正献、刘铁华、卢鸿基、邵恒秋发起组织的“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二楼会议室成立,到会者仅限于重庆地区的木刻作者。李桦被委任为理事(不在现场)。
4月,滨湖战役后去滨湖前线写生。[61]
9月至11月,去桂林印“第三次长沙会战纪要”,并于9月份在桂林举行第二次战地写生展览会。[62]
8月,伪长官部招考了十几个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分配其中六个到伪编译股工作。但他们既不会古文,又不懂日语,无法胜任实际工作。适此时湖南战局略定,一些大城市开始恢复出版报纸,而自重庆伪战时新闻检查局派驻湖南的伪湖南战时新闻检查所,只有三、四个人,不足以应付工作,请求伪长官部协助。伪长官部就将派到伪编译股不适应工作的六个大学生,调给伪湖南战时新闻检查所。但是该所不能增加编制,所以此六人仍用编译员名义。[63]
10月10日,木研会在重庆中苏文协举行渝区《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会》。该展览以木刻作品一式多份的形式,为各地分会寄去一份,同时展出。徐悲鸿在《新民晚报》上撰文称赞李桦为木刻界的“老前辈”。
与全国木刻协会协作,在长沙举行“第一届全国双十木刻展览会”。[64]后移展于衡阳,由陈团负责。
1943年(36岁)
3月,日寇进攻洞庭湖产米区抢粮。战后赴前线进行第二次战地写生。[65]
向伪长官部申请辞职,未获准。[66]
6月,木刻集《烽烟集》由湖南青年艺术社出版。
10月10日,第二届双十全国木刻展开幕,全国八个地区同时举行。闭幕后不久,周恩来在重庆莲花池街《新华日报》采访部接见了王琦、余所亚、汪刃锋、丁正献、梁永泰、刘岘等木刻、漫画工作者,建议木刻工作者要多创作一些连环木刻画。
10月,与全国木刻协会协作,在长沙举行“第二届全国双十木刻展览会”。[67]
11月,在桂林和广东坪石举办战地写生画展(“水墨画展”)。[68]
12月,日寇进攻常德,发生常德会战。战后与中外记者团到常德进行第三次战地写生。[69]
1944年(37岁)
3月,去桂林举行战地写生展览会。[70]
5月,日寇第四次进攻长沙,并占领之。伪编译股经常性的业务已无法进行,李桦重新负责印刷所,撤退至宜章(或为郴州[71])。再次申请辞职,未获准。[72]
10月,日寇攻占衡阳,随即打通湘桂铁路。[73]
12月,日寇回兵进攻粤汉铁路,伪长官部被迫撤退至湘赣边境的汝城南洞[74]山区。李桦一直在此留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75]
整理抗战时期国统区木刻运动资料,编写《中国新兴木刻十五年史》。
1945年(38岁)
1月,日寇打通湘桂及粤汉铁路,李桦带着印刷所撤退到达汝城的南洞。[76]
4月,伪长官部解体,李桦与该部的任何人都断绝了关系。[77]
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
10月,李桦从汝南山区去南昌,伪长官部将要撤销,李桦决定脱离伪国民党部队的一切关系。[78]
12月23日,“李桦战地素描画展”在南昌中山路忠爱社三楼举办。
该时期见证人:蔡迪志,曾任职于伪长官部所属的战地服务团,解放后在广州国画院工作。李兆垣,伪编译股的编译员,解放后在原知用中学(广州市第28中学)任语文教师。[79]
1946年(39岁)
2、3月间,领到复原遣散费。[80]
在南昌举行“战地写生和水墨画展”。
4月,经九江去上海,途中登庐山。同月,木研会由重庆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并进行改选。李桦任出版组负责人。
6月,只身前往上海,参加“上海美术作家协会”。此后在上海留到1947年9月。这段时间过的是自由职业生活,同时负责“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的工作,被推举为理事会主席。[81]
8月,筹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
9月17日,“全木协”成员李桦、王琦、野夫、陈烟桥等20多人,前往上海万国公墓祭扫鲁迅灵墓。[82]
9月18日,“全木协”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廊举办规模较大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许广平、内山完造、郭沫若相继到场参观。郭沫若并题词“中国就像一块坚硬的木板”。会后,由开明书店出版《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国内外发行,叶圣陶作序。[83]
筹办一期“木刻函授班”和“秋季木刻展”。
10月,周恩来在上海马斯南路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接见了李桦、王琦、陈烟桥、丁聪、余所亚等“全木协”的进步木刻家与漫画家。[84]周恩来再次强调了连环木刻对于普及教育宣传的重要意义。
在上海出版《李桦水墨画》和“怒潮”木刻组画(活页画集)。[85]
1947年(40岁)
筹办“春季木刻展”。
3月,经“全木协”各地原会员书面选举,李桦、杨可扬、郑野夫、王琦、王麦秆当选理事,李桦得票最多,任理事长;王树艺、陈珂田、葛克俭当选监事,王树艺为监事长;并作了会务分工。理事会决定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全国性木刻展览;设立木刻函授班。
4月起,以全木协名义,在“时代日报”主编“木刻周刊”,并创办了一期“木刻函授班”。领导木协参加上海的民主运动,曾在文化界反内战宣言书上签名。
5月,参加“5•20”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示威运动,为学生组织并刻制一批木刻传单。当时上海白色恐怖很严重,住宅被搜查过两次。[86]
在上海期间历史见证人:郑野夫,“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负责人之一,解放后在中国美术馆工作。[87]
8月,收到徐悲鸿聘书。
9月,经冯法祀介绍,受国立北平艺专聘请,赴北平教书,在北平艺专担任西洋美术史、水墨画和速写课教师。任副教授。[88]
加入“北平美术作家协会”。
11、12月间,应北大、清华、燕京、中法学生之邀,教他们刻木刻,协助当时学生反内战、反美扶日运动的宣传工作。于是在北平的学运高潮中出现了木刻传单及纪念“七五”惨案的木刻画册(《控诉》)。[89]
1948年(41岁)
3月13日,由北平的清华、北大、燕京、中法四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在四校内流动展出。约有木刻200幅,由李桦带来北平交给清华大学阳光社。展出了一批国统区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李桦的《怒潮》。
6月,患心脏病。[90]
7月,患牙病,拔掉全部牙齿。[91]
参加“一二七艺术学会”。
11月1日,全木协举办“第四届全国木刻展览会”(秋季)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廓举行,李桦的《怒潮》参展。
12月,北平被包围。围城期间,参加迎接解放的工作,刻过一些迎接解放的木刻传单。该年社会活动较少。[92]
创作:《卸煤》、《朝阳门》《流亡地主的下场》、《教授生涯》、《自杀没有解决问题》、《天桥人物》十八幅、《窑工汗血》十一幅、《迎接北平解放传单》二幅。
1949年(42岁)
1月21日,北平解放。在上海期间历史见证人:冯法祀,北平艺专教员,后在戏剧学院工作。[93]
在天津《进步日报》编辑《进步艺术周刊》。[94]
与侯一民、叶浅予等为迎接北平解放作木刻传单,李桦作《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任大会艺术展览会评审委员,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及《人民美术》杂志执行编辑。[95]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2月,参加京郊土改,进行政治和文艺思想学习。持续至翌年3月。[96]
在上海出版《木刻的理论与实际》。[97]
1950年(43岁)
1月,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木刻的理论与实际》。[98]
1月,参加京郊小王府乡土地改革工作。
2月14日,参加京郊土改完毕。[99]
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李桦在绘画系任教学工作。[100]
5月,出席北京市文代大会。
7月至9月,去石景山发电厂和炼钢厂体验生活。
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01]侯一民为入党介绍人。
创作铜版画《斗争地主》、《焚毁旧契》、木刻《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等。出版《木刻的理论和实际》。
1951年(44岁)
6月,参加民主同盟。[102]
7月,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海南岛老革命根据地访问2个月。此后经过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文艺整风、三反五反、忠诚老实等运动。[103]
作木刻《斗争地主》、《和平签名》、《志愿军打坦克》、《中朝部队胜利会师》、《医务工作者反对细菌战》。
1952年(45岁)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104]
作《攻守同盟破产》、《爸爸买新农具回来》、《送参军》等。
1953年(46岁)
中央美院改为五年制,成立版画系,李桦担任系主任。此前没有担任过行政工作。[105]
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参加第二次文代会。[106]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版画组组长。
在美协创作委员下,担任版画组组长。[107]
安家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银闸胡同46号内的一座三合院,李桦将其命名为“西屋”。[108]
1954年(47岁)
当选学院工会主席,任期一年。[109]
6月,去烟台渔港体验生活。
作《补网》、《当潮水退的时候》、《华威先生》插图《父与子》插图。出版《木刻版画技法研究》。
1955年(48岁)
3月,被批准为共产党候补党员,[110]并正式加入共产党。[111]介绍人冯法祀、艾中信。[112]
5月,与曾玉然结婚。[113]
7月,出版《铜版画技法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木刻技法研究》。[114]
带学生去温泉乡上生活实习课。
筹办“第一届全国版画展”。
1956年(49岁)
带学生去白洋淀上生活实习课。
10月,与力群主编《版画》双月刊,任常务编委。至1961年全国调整刊物时停刊(“文艺黑线”问题)。[115]
作《夏日》、《捕鱼》。作《鲁迅在木刻讲习班》、《版画》创刊,任常务编委。筹办“第二届全国版画展”。
1957年(50岁)
带学生去河北省建平县上生活实习课。作《山区生产》、《六月庆丰收》、《练兵》、《常备不懈》。
10月,随“中国版画展览会”访问苏联,后又访问南斯拉夫,参加了“苏联美术学院建立250周年纪念大会”。[116]期间与留学苏联的女儿纪慈团聚。
1958年(51岁)
1月,访南斯拉夫。
在北京出版《李桦木刻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17]
筹办“第三届全国版画展”及“北京、莫斯科版画联展”。
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参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大会”。
带学生去外省市上生活实习课。作《百年大计》《鼓足干劲修水库》,为郭沫若诗集《百花齐放》作插图25幅。
1959年(52岁)
带学生郑爽、谭权书等去三门峡水利工程工地上生活实习课。
筹办“第四届全国版画展”。
编辑《十年来版画选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2月,参加旧中宣部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周扬贩卖“文艺黑线”)。[118]
1960年(53岁)
7月,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版画组组长。[119]
当选为先进工作者,出席北京市文教群英会。[120]
1961年(54岁)
4月,参加旧文化部召开的高等美术院校编选教材会议。[121]
5月,为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第一部作插图,赴湖南益阳体验生活。
7月,参加技法理论课教材会议,并参加了教学方案的讨论。[122]
为了纪念鲁迅提倡木刻的意义,与力群建议旧美协举办“中国木刻三十年展览会”,后被蔡若虹改为举行“1931——1949年中国木刻展览会”,目的是宣扬“三十年代”。此事被称为“三十年代问题”。[123]
受鲁迅博物馆委托,编选一本鲁迅收藏木刻选集(“宣扬三十年代问题”)。[124]
被美院党委书记陈沛“拉入黑党委会”。[125]
1962年(55岁)
3月,外出旅行写生半年。先到广东新会农村三个月,后转桂林、三峡、四川,上峨眉山。[126]
8月,在美院推广画室制。[127]
9月,版画系试办了古元和黄永玉两个画室。[128]
1963年(56岁)
9月,版画系全面推广画室制,再成立王琦和李桦的画室,共四个画室。[129]
1964年(57岁)
上半年,反官僚主义运动时,画室制受到批判。[130]
筹办“第五届全国版画展”。
6月,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月,应安徽美协分会邀请,赴合肥讲学。[131]
11月,美院进行伪社教运动。李桦受到批判。此前,版画系画室制已全部下马。[132]
1965年(58岁)
到邢台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59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被打成“牛鬼蛇神”,集中在“牛棚”。
1967年(60岁)
3月,参加军政训练。大批判。
6月,去中阿公社劳动,割麦。
10月,去房山河北公社劳动,秋收。
1968年(61岁)
6月,“工宣队”进驻学院,成立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清理阶级队伍。被批斗。
1969年(62岁)
1月,获解放,可以回家。
4月,去北京钢铁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5月,去密云黑龙湾屯人民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6月,去通县东寺庄公社劳动,支援三夏。
7月,回校,成立学院革委会。
1970年(63岁)
2月,反“工宣队”。武斗。
5月,下放邯郸1584部队,军管。在磁县东陈村劳动。
1971年(64岁)
8月,在邯郸县文化馆办“美术学习班”。
12月,辅导业余美术作者创作。
1972年(65岁)
6月,随部队换防,移驻石家庄。
8月,调回北京,在历史博物馆搞创作。
1973年(66岁)
3月,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大幅套色木刻《原始贸易图》,印出十三幅。
8月,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大幅套色木刻《刀耕火种》,印出六幅。
10月,回石家庄总结,准备结束军管。
11月,全部下放人员回校,准备复课。
重作《鲁迅在木刻讲习班》。
1974年(67岁)
办“工农进修班”。去户县开门办学。
11月,到大连红旗造船厂体验生活,并辅导业余版画作者创作。
1975年(68岁)
4月,去天津杨村某团辅导解放军战士学习木刻兼创作。
6月,去大庆油田辅导业余版画家创作,在大庆与梁栋合作一大套色木刻《转战新油田》一幅。去大连造船厂,辅导工人美术作者。作《造船工人一双手》。
10月,在大港油田辅导业余版画家创作。
1976年(69岁)
4月4日,清明节,革命群众到天安门公祭周总理,发生“四五”事件。
1977年(70岁)
为进修班上课。
1月,参加全国美展评审座谈会,美术界批判“四人帮”。
3月,学院恢复教学秩序,开始在版画系为学生讲“美术创作规律”。
9月,访问西安和延安。
10月11日,在为延安业余美术作者发表讲话,题目为《木刻版画的回顾与前瞻》。
作《服务到第一线》《钻井台上半边天》和自刻像。
1978年(71岁)
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作插图。
4月,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获得国家领导人接见。[133]
5月,参加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
8月,经西安、兰州去敦煌和麦积山学习,回程经太原和大同参观。
12月,赴上海参加《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编辑会议,当选为执行编委。
1979年(72岁)
出版《西屋闲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6月,赴大连棒棰岛参加“首届科普美展”的评审工作及座谈会。
7月31日,恢复版画系系主任职务。[134]
8月,赴内蒙古哲里木盟讲学。
10月,参加第四次文代大会,任全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
11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议。
筹办“第六届全国版画展”及《版画》杂志的复刊工作。
担任《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执行编委。作《首都的清晨》、《山乡巨变》第二 部插图。
1980年(73岁)
4月,出席在黄山举行的“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版协”主席。
7月,赴长沙、株洲讲学。
8月,赴北戴河度假。
9月,版画系重开“李桦画室”。
10月,赴贵阳参加“黔、桂、湘版画联展”座谈会。
1981年(74岁)
4月,参加中国文化部艺术教育访英代表团,访问英国。
5月1日,到达伦敦,开始为期两周的英国文化考察。
8月,赴北戴河度假。
9月,参加《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大会》。
9月,在版画系三年级学生中进行“命题默写”课,初见成效。
12月,倡议由中央、浙江和广州三个美术学院合办“三版”展览,首届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筹办“第七届全国版画展”。
1982年(75岁)
6月,参加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7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会议。
7月,赴长春讲学。上长白山天池写生。
8月,赴佳木斯讲学,并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北国风情画展》学术讨论会。
9月,上庐山度假。
9月,赴江西宜春讲学。
11月,参加“第一届姑苏之秋版画展”开幕式,并在苏州写生。
主编《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资料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35]
主编《中国版画年鉴》,此后每年一册。[136]
1983年(76岁)
1月,当选为北京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5月,赴汕头、澄海讲学。
筹办“第八届全国版画展”。
主动辞去系主任职务,任学院咨询委员。
6月,受外文出版社约稿《中国古代版画与现代版画》一书脱稿。
7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合办“李桦从事美术教育和版画事业五十年庆祝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7月,出版《美苑漫谈》(辽宁美术出版社)。
8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校友会主办的“李桦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版画事业五十年庆祝会”和“李桦先生从事美术教育五十年展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
8月,出版《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湖南美术出版社)。
当选为北京市第八届人大代表。[137]
《中国版画年鉴》1982年卷编成。
1984年(77岁)
从“西屋”搬至东郊朝阳门外小庄的文化部老干部集体宿舍位于二楼的四居室公寓。1985年李桦赴济南参加美协第四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之后,将其命名为“滴泉斋”。[138]
4月,参加北京市第八届人代大会。
8月,赴成都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版画单项评审工作。
9月,赴襄樊讲学。
10月,赴杭州参加“第二届三版画展览”开幕式。
《中国版画年鉴》1983年卷编成。
协助张桂林在西安铁道部一局小学发展儿童版画,并介绍与日本教育版画协会会长大田耕士联系,进行中日儿童版画交流,取得很大成果。
1985年(78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139]
5月,赴济南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赴南通,参加“启东版画展”开幕式及座谈会。
12月,赴香港,参加“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木刻版画展”开幕式。
筹办“第九届全国版画展”。
《中国版画年鉴》1984年卷编成。
1986年(79岁)
1月,赴合肥参加“第九届全国版画展”开幕式,并在屯溪参加“版协”代表大会和版画创作座谈会。
5月,参加北京市八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
《中国版画年鉴》1985年卷编成。
主编《敬献导师的花环》作为《中国版画年鉴1986年增刊》,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创作:《古柏》。
1987年(80岁)
3月,参加北京市八届人代会第六次会议。
3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举行“祝贺李桦八十大寿座谈会”。
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民族宫举行“祝贺李桦、叶浅予、李可染八十大寿座谈会”。
组织批准退休。
《中国版画年鉴》1986年卷编成。
1988年(81岁)
11月,参加第五次文代大会。
12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召开的“版画艺术研讨会”。
《中国版画年鉴》1987年卷编成。
1989年(82岁)
12月,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工业版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
《中国版画年鉴》1988年卷编成。
1990年(83岁)
10月,参加“名师的足迹”画展。
筹办“第十届全国版画展”。
《中国版画年鉴》1990年卷编成。
1991年(84岁)
9月9日,女儿纪慈病逝。
9月25日,中国美协、中国版协联袂举办“中国新兴版画六十年暨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接受中国美协、中国版协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奖杯、证书。
12月,“第二届工业版画展”在武汉、北京举行。
创作:《左联四烈士像》。
1992年(85岁)
“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在银川、深圳、成都、北京举行。
《中国版画年鉴》1991年卷编成。
1993年(86岁)
4月20日,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合办《李桦书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
8月,张作明著《李桦传》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4年(87岁)
3月6日,李桦向前来祝贺八十七寿诞的学生每人赠送一枚“鹤”的藏书票。
4月24日,出席第五届全国藏书票展览并致辞。
4月25日,武汉电视台摄制组在李桦家中录制视频节目。
4月27日18时,突发脑血栓住进协和医院。
5月5日11时30分,与世长辞。
参考材料1:新见李桦遗存物品:
1. B1-04《自传》(1956年1月11日)
2. B0-03-12、B1-04《年表》(1967年8月24日)
3. B1-04《李桦交待上海时期》(1968年4月3日)
4. A1-01-06《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人经历》(1970年)
5. A0-04-07《忘怀篇•初稿》(1982年10月14日)
6. A0-03-04《忘怀篇•修正稿》(1983年1月25日)
7. A0-04-08、B0-03-11《七七自述》(1984年)
8. A0-04-10《我的转变》(1985年3月10日)
9. B0-03-12《李桦小传》(1985年)
10. A0-03-06《我的总结》(1987年)
11. B0-01《我有个书斋》(1987年6月)
12. A1-01-09《年谱》(1989年)
13. A1-01-09《1964-1974个人经历》(1989年)
14. B0-03-10《1941年9月至1944年4月我不在长沙的时间》
15. B0-03-02《李桦小传》(残稿2页)
参考材料2:出版文献
1、李桦,《我与木刻》,1936年6月15日。
2、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
3、张作明,《李桦传》
(*若无注释,皆录自《李桦传》、《李桦纪念文集》与《李桦纪念集》中的《李桦年表》,和《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
[1] 据B1-04《自传》和A0-04-07《忘怀篇•初稿》。
[2] 据B0-03-12《年表(解放前和解放后)》。
[3] 据A0-04-07《忘怀篇•初稿》。
[4] 据B0-03-12《年表(解放前和解放后)》。
[5] 据A0-04-07《忘怀篇•初稿》。
[6] 同上。
[7] 据B0-03-12《年表(解放前和解放后)》。B0-03-10《自传》作1921年毕业并工作。
[8] 据B0-03-12《年表(解放前和解放后)》。
[9] 据B0-03-11《七七自述》。
[10] 据B1-04《自传》。
[11] 据B1-04《自传》。
[12] 据B1-04《自传》。
[13] 据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证书上的年份“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
[14] 据B0-03-10《自传》。
[15] 据B0-03-10《自传》和B0-03-12《李桦小传》。
[16] 据B0-03-10《自传》。
[17] 据A0-04-07《忘怀篇•初稿》。
[18] 据B1-04《自传》。
[19] 据B0-03-10《自传》。
[20] 据李允经《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
[21] 经济不支一说,据B1-04《自传》。
[22] 据B1-04《年表》。
[23] 据B1-04《年表》。
[24] 据B1-04《自传》。
[25] 李桦,《我与木刻》,1936年6月15日。
[26] 吴瑾,《李桦与青年艺术社》,《李桦纪念集》
[27] 1934年6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副刊》新闻。
[28] 据B1-04《年表》。
[29] 《1934年广州美术账》,1935年1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副刊》新闻。
[30] 同上。
[31] 据B0-03-11《七七自述》。
[32] 1934年12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副刊》新闻。
[33] 同上。
[34] 大中,《全国木刻联合展览在太原》,《鲁迅研究资料13》,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254页。
[35] 据B1-04《年表》。
[36] 据B0-03-10《作品简述》(残稿)。
[37] 同上。
[38] 据张作明《李桦传》。
[39] 据B1-04《年表》。
[40] 据B1-04《自传》。
[41] 据B1-04《年表》。
[42] 据B1-04《年表》。
[43] 据B1-04《自传》。
[44] 据B1-04《自传》。
[45] 据B1-04《自传》。
[46] 丁正献,《鞠躬尽瘁版画事业》,《李桦纪念集》,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11月,第22页。
[47] 据B1-04《自传》。
[48] 据B1-04《自传》。
[49] 据B1-04《自传》。
[50] 据B1-04《年表》和《自传》。
[51] 骆根生,《忆湖南<开明日报>》,《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Z1期。
[52] 据B1-04《年表》和《自传》。
[53] 据B1-04《年表》和《自传》。
[54] 据B1-04《年表》。
[55] 据B1-04《年表》。
[56] 陆地,《木刻在报纸上的阵地》,《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05期。
[57] 据B0-03-10《1941年9月至1944年4月我不在长沙的时间》。
[58] 同上。
[59] 同上。
[60] 据B1-04《年表》。
[61] 同上。
[62] 同上。
[63] 据B1-04《年表》。
[64] 据B1-04《年表》。
[65] 据B1-04《年表》。
[66] 据B1-04《自传》。
[67] 据B1-04《年表》。
[68] 据B1-04《年表》。
[69] 据B1-04《年表》。
[70] 同上。
[71] 据B0-03-10《1941年9月至1944年4月我不在长沙的时间》,作“郴州”。
[72] 据B1-04《年表》和《自传》。
[73] 据B1-04《年表》。
[74] 同上。
[75] 据B1-04《年表》。
[76] 据B1-04《自传》。
[77] 据B1-04《自传》。
[78] 据B1-04《年表》。
[79] 据B1-04《年表》。
[80] 据B1-04《年表》。
[81] 据B1-04《年表》和《自传》。
[82] 据张作明《李桦传》。
[83] 据B1-04《年表》。
[84] 据张作明《李桦传》。
[85] 据B0-03-10《作品简述》(残稿)。
[86] 据B1-04《年表》和《自传》。
[87] 据B1-04《年表》。
[88] 据B0-03-10《自传》和《年表》。
[89] 据B1-04《年表》和《自传》。
[90] 据B1-04《年表》。
[91] 据B1-04《年表》
[92] 据B1-04《年表》。
[93] 据B1-04《年表》。
[94] 据B1-04《自传》。
[95] 据B1-04《年表》。
[96] 据B1-04《年表》和《自传》。
[97] 据B0-03-10《作品简述》(残稿)。
[98] B0-03-12《李桦小传》作“1952年”,有误。
[99] 据B2-01李桦民国二十七年以后作品总目录(1950年)。
[100] 据B1-04《年表》。
[101] 据B1-04《自传》。
[102] 据B1-04《自传》。
[103] 据B1-04《自传》。
[104] 据B0-03-10《自传》和B0-03-12《李桦小传》。
[105] 据B1-04《年表》。
[106] 据B1-04《年表》。
[107] 据B1-04《年表》。
[108] 据李桦《我有个书斋》。
[109] 据B1-04《年表》。
[110] 据B1-04《自传》。
[111] 据B0-03-12《李桦小传》。
[112] 据B1-04《年表》。
[113] 据B1-04《年表》。
[114] 据B1-04《年表》。B0-03-12《李桦小传》将《铜版画技法研究》定为1956年,有误。
[115] 据B1-04《年表》。
[116] 据B1-04《年表》。
[117] 据B0-03-10《作品简述》(残稿)。
[118] 据B1-04《年表》。
[119] 据B1-04《年表》。
[120] 据B0-03-10《自传》和B0-03-12《李桦小传》。B0-03-10《作品简述》(残稿)将2书出版时间定为1954年。
[121] 据B1-04《年表》。
[122] 据B1-04《年表》。
[123] 据B1-04《年表》。
[124] 据B0-03-12《年表(解放前和解放后)》。
[125] 据B0-03-12《年表(解放前和解放后)》。
[126] 据B1-04《年表》。
[127] 据B1-04《年表》。
[128] 据B1-04《年表》。
[129] 据B1-04《年表》。
[130] 据B1-04《年表》。
[131] 据B1-04《年表》。
[132] 据B1-04《年表》。
[133] 据B0-03-10《自传》和B0-03-12《李桦小传》。
[134] 据A1-01-05,李桦日记(1974)。
[135] 据B0-03-12《李桦小传》。
[136] 据B0-03-12《李桦小传》。
[137] 据B0-03-10《自传》。
[138] 据李桦《我有个书斋》。
[139] 据B0-03-12《李桦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