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专稿丨1990—2019:北京艺术区的迁徙路线

时间: 2019.7.25

地点对艺术家意味着什么?是生活的场所,是创作的场地,还是艺术本身?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艺术家群体聚集的地点被概念化,成为独有的文化符号。艺术家需要在自我意义的地点中寻找新的艺术创造,地点让艺术家既独立又自由,生存又让艺术家既聚散又离合。地点成为触碰艺术家与其作品的重要含义层,也是研究艺术家群集现象的重要基点。

在北京李桥吴庄九美术馆展出的“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正在用展览记录着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由地点、艺术家生成的北京艺术区的迁徙路线。

展览在挖掘着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中的某些事实,梳理艺术家背后生存的地点,并生成一个独特的研究话题。艺术作品产生的地点、展示的地点、最后的地点,被无形的距离所隔离,如同光晕般让我们不易注视这个地点的意义。地点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当下艺术不可回避的问题。作品的出生地点与作者的创作环境,是酝酿艺术最为直接的缘起。

展览从一个正面的视角,向观者展示北京艺术区的兴衰历程。展墙上用大量的篇幅把存在或已消失的北京艺术区进行坐标式的打卡,在巨大的空间墙面上,阅读与观看北京艺术区从何时何处产生,然后不停的寻找下一个开始。

从北京艺术区的迁徙路线中,会发现太多让人跃跃欲试的思考。从1900年到2019年间艺术区的记录,呈现大量颇具价值的研究素材,只要开始观看就会有所获取。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接纳了一群从事艺术的青年,他们渴望走出体制,进行独立创作,是国内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青年艺术家。在圆明园的历史废墟上,他们培育出了新时代艺术之花。随着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艺术概念的形成,以及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的名噪一时,圆明园画家村成为全国艺术家的向往之地,它以轻巧而不乏神秘的成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艺术家入住。[1]

萌芽期

20世纪90年代初是北京艺术区的萌芽期,主要是圆明园画家村的兴起,包括方力钧、华庆、张大力、牟森、高波、张念、康木艺术家的聚集。直至1995年,一纸通知让圆明园画家村从此消失了,清朝的废墟再度成为艺术的废墟,艺术家们四散到北京的各个角落——以此为契机,正式拉开了北京艺术区流变的序幕。

发展期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北京艺术区逐渐发展。90年代前期出现通州宾河小区与北京东村艺术区。90年代后期出现宋庄艺术区、北岗子艺术区、上苑艺术区。

井喷期

2000年后北京艺术区的发展,总结为井喷期、繁荣期、流散、迁移期、星状分布期四个阶段。井喷期时出现798艺术区、花家地群落、费家村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酒厂-ART国际艺术区、五环一号艺术区、索家坟艺术区。

繁荣期

2006年到2010年是北京艺术区发展的繁荣时期。相继出现左右艺术区、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环铁国际艺术区、艾荷华艺术区、北皋艺术区、桥梓艺术区、奶子房艺术区、蟹岛西艺术区、将府艺术区、长店95号艺术区、008国际艺术区、创意正阳艺术区、东风艺术区、东营艺术区、大稿国际艺术区、二十二院街艺术区、黑桥艺术区、方家胡同46号、罗马湖艺术区、温榆河艺术区。

流散、迁移期

2010年到2017年北京艺术区进入流散、迁移的状态。期间出现孙河艺术区、北塘艺术区、金盏木须园艺术公社、雍和艺术区、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西马庄火鸡厂艺术区、安华壹号艺术、北京周口店国际艺术区。

星状分布期

2017年至今北京艺术区呈星状分布,出现羊房腾龙艺术区、水坡艺术区、山水创谷、白马艺术区、北七家艺术区、李桥吴庄国际艺术区、顺义T3艺术区、七棵树艺术区、张喜庄粮仓艺术区、北京邦艺邦文化创意产业园、顺义区北务珠宝屯。[2]

北京艺术区发展流变史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从时间意义上经历多个时期的跨度,从空间意义上经历从西边到东边,从内向外的空间分布。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更是一种表象的展示,艺术区的兴衰则是暗藏艺术之外的力量博弈。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部分艺术区的拆迁迫使艺术家迁移,这种迁移虽然带有复杂的痛因,但也证明着艺术家生存的坚韧性。早期艺术区价值是艺术家创造的动力环境,如不复存在的圆明园艺术区促进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但如今的798艺术区,通过艺术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让艺术区价值生长。798艺术区的成功,使艺术区成为一种商业手段或模式。艺术区逐渐正规化与商业化,也使艺术家群集的价值获得更大尊重。

当你领略完北京艺术区的迁移路线后,进入另一个与展览呼应的空间。在艺术区生活的艺术家作品,展现在你的面前,并有一种不自觉的回归作品的起点与终点的关系。展厅中的作品在弥补与呼应第一个空间中所缺失的内容,并让人思考艺术区到底给艺术家的作品带来哪些影响,我们是否能从中窥探一二。

这是一场经过长期调研与研究的展览。北京艺术区的发展流变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脚印,并逐渐凸显对当下的意义。展览将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转向另一条路径,即艺术家群体的居住地点与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展览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展示的内容似乎在疯狂的暗示,这是一个需要努力研究才能获取的结果。

展览努力还原着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证明着当下的存在都是在紧紧咬住过往的回忆中不断绵延向前。

文/林路

[1] 展览前言
[2] 北京艺术区名称来自展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