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用影像来定位自己:“定位-开眼Wanderlust影像展”启幕

时间: 2019.10.23

“定位”是什么?是地图上的大头针?还是被经纬线所定位的坐标?

“旅行”是什么?是不断出发和抵达,交错飞行的路径,还是朋友圈左下角的位置信息?

2019年10月19日,“定位-开眼Wanderlust影像展”在北京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展出「跟着开眼看世界」五站目的地的官方摄影作品及视频,包括苏里、王轶庶及朱英豪拍摄于南北极的珍贵照片。同时,现场还将展出从开眼社区上万份用户作品中精心挑选的20多幅开眼用户优质摄影作品及视频。他们的作品也涉及20多个国家的明星城市,一同完善着世界地图上的坐标。正如本次展览的名称Wanderlust,做个漫游者,去到各处。

进入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通过一条动态视觉的超级马里奥BGM梦幻楼梯,在迎面看到摄影展名称和信息后,便到达位于三楼的“定位-开眼Wanderlust影像展”的展厅。面积不大的展厅,开创性的使用亚克力板将展品悬挂,展示了苏里“北极”系列、王轶庶“北极”系列和朱英豪“原住民”系列作品。并且添加了反光镜面板,在展品之间穿插,让进入展品间的观众可以从镜面板中看到身后的作品,犹如身在极地。

在悬挂展区的对面,排布着用最传统的手写方式,一张张标注照片背后的故事的朱英豪“南极故事”系列作品。以及苏里十分出名的“诺曼底登陆75周年”系列作品。墙上悬挂的两台电视,播放着通过站内Vlog征集而认识的empty和留翔,在后来共同去南极和南欧的旅途中,制作了正在播放的Vlog视频。再往展厅内部走,是从5000位投稿用户的近两万张照片中,精选出的28幅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美妙瞬间。他们零散的步在墙面上,就像这些地方被标记在地球上的样子。

本次展览活动分为「开眼谈」及「大师班」两大板块,曾与开眼一同探索世界的知名摄影师和旅行达人一起共同探讨探险与人文摄影的艺术探索,那些少有人走的路和路途的特殊经历。

 “摆拍才是最难的。” 苏里认为,在拍摄前一定要明确地清楚自己可以运用哪些元素,并且通过这些元素如何营造出动人的情景。一张照片最灵动的美转瞬即逝,但该如何抓住这个瞬间呢?苏里直言,没有什么特别的瞬间,比如拍人的时候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动作是特别动人的瞬间,但要想抓住这个动作,只有预判。尤其是做复杂性构图的,可能这个人的形态特别好看,但不能让对方一直撅着。尤其是拍摄的时候周围会有各种的干扰,为了抓住拍摄对象的动人瞬间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你可千万别动。”所以一般只能一直拍,要不这个场景就要消失了。

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应该多拍,还是多观察?王轶庶认为,平时还是应该多看,多欣赏,去分辨出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其实摄影时,拍摄的人的状态是很重要的,需要在脑子中构想一个自己想要的样子。朱英豪则表示:需要提前在脑中确定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摄影师,可以少看那些工具类的“如何成为一个好摄影师”,建议多看看文学作品,尤其推荐卡夫卡,文字会使人们的欣慰更扩深。

旅行和摄影又是何种关系?在刚刚结束的希腊行中,朱英豪前往了一个十分保守的东正教教堂。但当他尝试着拿起相机时,竟然“觉得手是无力的”,在面对那样昏暗教堂中一千多名虔诚祈祷僧人的时刻,举起相机,会显得十分突兀,在这样凝聚着几千年文化的情景面前,摄影、举起相机这件事,实在是微不足道。他认为,有时摄影是记录,但更多的生活时刻,用心感受才是更重要的。

曾经在绘画的年代,想要成为画家十分困难,有很多的门槛。但现在随着摄影科技发展,人人都可以说自己会摄影,随手举起手机就可以拍下一张照片,这对于摄影的影响是怎样的?是否会磨平了之前确立划分树立的各种屏障?王轶庶认为。摄影的评价标准就和文学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认字,每个人都可以写字,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摄影师如何进入到大众视野,其实依旧是有权利分配的,这个权利变成了作品和大众的点评。

活动现场,嘉宾与现场观众还就如何界定严肃摄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展开了讨论。据悉,本次展览将延期至10月31日。

编/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