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泰祥洲、黄钢、乔晓光三人展“远鉴”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

时间: 2019.12.27

《远•鉴——传统与未来的转换图式》于2019年12月22日至2020年2月2日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展览由嘉德艺术中心主办,北京画廊协会监事林松担任策展人,泰祥洲、黄钢和乔晓光三位艺术家参展。由逸居空间、汉风美林、大书智美学俱乐部、灿艺术、羽呈文化协办。参展艺术家及逸居空间在展览现场分别以深厚的中国艺术传统为根基再出发再诠释再演绎,用中国传统的审美逻辑探讨绘画的时间维度以及物质的多重能量。

展览名称中的“远”寓意悠远、历史记忆、文化的积淀与传承,“鉴”则意味着镜子、审视与甄藏。

在当代的语境下,以中国文脉为主轴来观照中国现当代艺术,找寻发展路径,这条道路充满着挑战、波折与艰辛,回溯中国现代美术史能看到林风眠、吴大羽、常玉、关良、赵无极、吴冠中等前辈大师们的努力、探索与宝贵经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历经四十多年的突飞猛进、眼花缭乱的井喷式发展后,逐渐摆脱对西方样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重复模仿。

策展人林松看来,“在多元发展的同时,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本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传承,从中汲取灵感与源泉,以当代艺术语言形式来阐述和表达,进而呈现世界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式的思维和文化立场,也惟其如此,中国当代艺术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才能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和平等对话,也才能真正的为世界文化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可能性和未来。”

三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被收藏在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和大型公共空间,在国际艺术界、学术界、艺术史学界不断获得好评。泰祥洲的水墨《天象》系列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当代思维、视角的高度融合,气象万千;黄钢以具有历史记忆的现成品和综合媒材来组合、构建新的视觉人文景观;乔晓光的大型装置和绘画根植于中国古老民间美术,给予当代式的呈现表达。

在以上三位艺术家之外,展览空间里还将展出逸居创始人、艺术家张哲的作品。“张哲将古代文人旧物残件加以当代设计,发挥奇思妙想,古今融合。他们的实践、探索以及未来令人期待。"(策展人林松)

此外,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空花:用中国剪纸讲世界的故事》讲座,以及《“远•鉴”对话——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路》沙龙活动,欢迎观众现场互动交流。

图、文主办方提供


主办:嘉德艺术中心
支持:逸居空间、汉风美林、大书智美学俱乐部、灿艺术、羽呈文化
策展人:林松
展览时间:2019.12.22-2020.2.2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嘉德艺术中心二层,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艺术家:泰祥洲、黄钢、乔晓光
门票:免费参观

艺术家介绍

泰祥洲

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1968年生于中国宁夏省银川市,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先后师从胡公石、王文钧学习书法,师从冯其庸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书法,师从崔玉润、李振江学习古代书画装裱和修复。

主要个展有:“天体则——泰祥洲水墨个展”(东京画廊+BTAP,东京,日本,2018)、“宇宙观——泰祥洲水墨画展” (墨斋,北京,2017)、 “仰观垂象”(易雅居当代空间,台北,台湾,2016)、“天象”(Paul Kasmin画廊,纽约,美国,2015)、 “仰观垂象——泰祥洲水墨画展”(民政总署画廊,中国澳门,2014)、 “小中见大:泰祥洲水墨画展”(中国瓷器公司,美国纽约,2013)、 “等观:泰祥洲水墨画展”,万玉堂画廊,中国香港,2012)、“超越现实:泰祥洲水墨画展”(中国瓷器公司,美国纽约,2012)、“心物一元:泰祥洲水墨山水画展”(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2011)、“仰观垂象:泰祥洲水墨画展”(798桥艺术空间,北京2011)等。

作品被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华书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澳门民政总署美术馆、布鲁克林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塞克勒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杜克大学纳希尔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黄钢

1961年出生在中国北京,从小接触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并学习绘画与书法。

198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20世纪九十年代末,黄钢辞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职,投身于职业艺术家的生涯,在变革时代中思考着如何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当代文化格局中坚持东方的文化价值特色,保持其独立性。近年来,黄钢的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多次展览。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及香港举办过个人展览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认同和高度评价。

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克洛德·顾索评论黄钢的作品:“从古老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他的作品充分表现出一种融汇贯通的态度,将西方博学的传统(尤其是巴黎画派和六、七十年代的国际风格)融入故意显得大众化和原始主义的文化中,轻松地解构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后现代不同层次的再生逻辑。”

艺术评论家汪民安认为:“黄钢的许多作品是由藏人的皮箱和佛经雕版拼贴而成。这些皮箱本身 遭受过风雨的摧残,它们是旅行物,是命运飘摇的浮桥。而黄钢的这些佛经雕版镶嵌在皮箱上,像是一块一块的补丁,让人们看到,支撑这些皮箱的,是哪些补丁式的教义。在此,不仅看到了政治和宗教语 意的复杂勾连,还看到了佛经在旅行。皮箱这次背负着的,不是衣食行李,而是教义。”

乔晓光

1957年生于河北邢台。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原主任、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委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主任,芬兰《卡莱瓦拉》协会外籍会员。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

1982年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近二十多年坚持实践以树立本土文化精神为主旨的艺术探索之路,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并多次参加国家重要展览,探索以人类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剪纸艺术创作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1986年开始,三十多年持续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间习俗文化和中国乡村社区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2000年以来,在教育领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创建,以及民间美术课程普及,主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会实践项目。

2002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3年元月1日联合北京相关高校策划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2001年至2005年主持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