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第九期:陈光耀,于天一,王泰之

时间: 2021.6.10

动图.gif2021“中央美院毕业季”: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

本年度,艺讯网特别筹划专题“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通过1-3分钟的短视频形式,以镜头为窗口,带领观众走进毕业展,直面毕业生。这一专题将邀请毕业创作者亲自出镜,面对镜头聊自己作品的动机与灵感,创作中遇到的困境,展览中遇到的趣事,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等话题。

本科生毕业展已于5月26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本期我们继续带来本科生系列短视频,将介绍中央美术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雕塑系陈光耀、设计学院于天一、人文学院王泰之,并分享其毕业创作及背后的思考。

01 陈光耀与《野草集》

人物照片.jpg

陈光耀

2012-201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6年保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2016-202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

202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关于《野草集》

我想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现实、梦境的冲突,通过雕塑的语言表达,将个体成长中的生命经验用诙谐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仿佛一些支离破碎的梦,然后又将其重新组合在一起。

通过空间维度拆分,从桌角到墙面的形象是自我凝视下的梦境与现实的对话,趴在墙上往下凝视的小孩是作品现实与梦境的开端,踩踏书本垫脚张望的孩童象征了求学的人生经验,被书压着的人好像是迷醉在知识里又像是逃避现实躲藏在体制中的人,随抽屉飞升沉睡的人即困宥于此又似沉醉于这边角四方,梦中的沉醉映照着现实的困局,在墙面中心一双在抽屉中折纸飞机的手寓意了成长中的梦想,左上角双手并拢痴痴凝望的人,和托着脑袋发呆的少年,这些凝视是梦中的沉默也是生活中的思考。

WechatIMG89.jpeg

《野草集》展览现场

《野草集》局部

02 于天一与《植物类脑2.0》

 个人照.JPG

于天一

2021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硕士将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业

关于《植物类脑2.0》

《植物类脑2.0》是一群由植物类脑驱动的智能外骨骼机器,它能够帮助植物们自主探索环境,建立起自我属性。作品通过传感器对空间条件需求要素的感知和算法的自我迭代,建立起植物自我轨迹和运行习性等参数的糅合。在集群关系中不断尝试行为磨合训练,进一步形成各自的性格逻辑。类脑群体的分布逻辑,会在演变中会进化为友好协作或对抗寄生的行为秩序,形成小族群的自洽系统,以此模拟出植物在城市资源壁垒中被迫进化的可能性。

《植物类脑2.0》展览现场

《植物类脑》研究课题是我从本科三年级《升维设计》和《设计迁跃》课程中延续下来的,在毕业展上呈现了四代不同阶段的装置原形。总体可分为1.0-2.0两个阶段。

《植物类脑1.0》主要讨论的是植物群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演化,植物们通过调整群体架构的创新策略来处理环境带来的挑战。比如说,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分层结构。

但是随着人类城市建构的推进,植物的生长环境又多了新层次的干预,我们帮助植物在困境中形成了新的生态模式,比如模块化种植,智能灌溉系统,植物的信息交互设计…… 二十一世纪早期,人类社会因技术而变革,技术本身也如同生物般进行着自我演化,智能科技开始用工具操纵植物的生命特征与生长过程,自然选择进化逐渐转化为人工智能进化,生物艺术的创造力与美学特征也随之演化。因此,我在2.0阶段提出的是一种在人类的视野框架下的哲学思考,讨论城市植物探索重塑自己的方式,如何在钢筋水泥森林中实现个体进化与群体关系的协同发展。

1主图 场景一.png《植物类脑2.0》场景

城市就像有机组织,大街小巷像毛细血管,人工制造的技术系统运作效率越高,就越像大自然的方式。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理解植物智能的过程困难重重。正是因为这种外在形态与内在成分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将这一试验作为研究人类之外其他智能对象的重要模型,并以此探讨人类与其他智能生物系统的沟通工具与方式。

我们理解了其中的联系,一切就皆有可能。也许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也是万物重塑自己的一种方式;也许会激发今天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新解决方案:将生命送到其他星球,改变粮食生产,或模拟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性等等,导引更多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

《植物类脑2.0》场景

03 王泰之与《元来不是取鱼人——吴镇<渔父图>卷新探》

个人图.jpeg

王泰之

2021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系

关于《元来不是取鱼人——吴镇<渔父图>卷新探》

在吴镇众多渔父题材的传世作品中,《渔父图》卷是独特的一例。其形制源于唐代,很可能为张志和所创,吴镇欲仿志和却不得其图,故转而仿荆浩所绘的唐人渔父图,承荆笔法,轻形态而重神韵。

长卷现存两个相似版本,弗本的画面用笔、创作时间、收藏者题跋等均有可疑之处,应是明人(如姚绶)的仿作,而沪本更似吴镇真迹。沪本卷中的人物以不同装束象征着不同身份,其并非真正的渔父,而与陶潜、竹林七贤和楚辞中的渔父一类经典隐者形象异曲同工。

同时,沪本《渔父图》卷与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潇湘文学密切相关,甚至可能是潇湘八景图的一种变体。吴镇在实景山水的基础上通过表现人物来突出情节,采用类似佛教故事画(如九色鹿经图)的独特叙事顺序,描绘了同一个人(很可能是吴镇自己的代入)在潇湘跨越四季和晨昏的漫长旅途,最终以悟得“元来不是取鱼人”结尾,塑造出一段宏大而完整的时空。

梅花道人之意不在渔,在乎山水之间也,日升月落暑去寒来,万物变幻因果相联,而人生天地间,也不断反思和追问着自我存在。此番漫长旅途中,画家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均作了审视与探讨,构思巧妙,引人深思。我的论文通过对《渔父图》卷的研究,以期打破历来对该题材作品的惯性理解,并对吴镇的渔隐智慧做出新解读。

作品图1.png

作品图2.png

作品图3.png

作品图4.png

作品图5.png

作品图6.png

作品图7.png

作品图8.png

《元来不是取鱼人——吴镇<渔父图>卷新探》内容介绍

同时,考虑到本文为《渔父图》卷的个案研究,我将展台布置成一张古代文人的书桌,模拟了吴镇在创作此卷时的周遭环境。

台面上有《渔父图》全卷(除前后题跋)的印刷品,还有窗格、笔架、书卷,以及与渔父题材有关的小工艺品,花与芦苇不仅可作装饰,也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本文中“跨越时间的漫长旅途”这一结论对应。

此外我还制作了三组展板,分别对应论文中的三个章节:相似的长卷、不同的人生、漫长的旅程,简明地展示了本文的图文资料和论述逻辑,可以随意翻阅。展台立面按顺序粘贴了卷中出现的所有渔父词,这也是论文中的重要讨论部分,成比放大后更便于观看。

由此,观众既能直观清晰地把握本研究的整体面貌,又能通过一些身临其境的互动,进入渔父图卷的独特时空中。

展台图.jpeg

《元来不是取鱼人——吴镇<渔父图>卷新探》展台

采访、视频/艺讯网

图、文、影像资料致谢陈光耀,于天一, 王泰之

(相关资料版权及作品最终阐述权归艺术家所有)

毕业生创作视频征稿


想向更多人展示你的毕业创作?

想让人们更深入了解你的毕业作品?

艺讯网在此向本年度毕业生发起视频征集!欢迎毕业生提供围绕毕业创作拍摄的3-5分钟短视频,视频将在筛选后,获得艺讯网多平台展示与推介机会。

如视频中可提供中英文字幕及双语资料(详见投稿内容),将有机会在艺讯网海外各平台进行推广。欢迎踊跃投稿!

投稿内容需包含:

1. 围绕毕业创作的短视频3-5分钟;

2. 个人简介及照片;

3. 作品图片(5-10张),作品阐述(500-800字)

* 鼓励中英文来稿

截稿日期:2021.06.25

投稿邮箱:4700653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