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央美院毕业季”: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
本年度,艺讯网特别筹划专题“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通过1-3分钟的短视频形式,以镜头为窗口,带领观众走进毕业展,直面毕业生。这一专题将邀请毕业创作者亲自出镜,面对镜头聊自己作品的动机与灵感,创作中遇到的困境,展览中遇到的趣事,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等话题。
线下毕业展已于6月20日正式落幕,线上展览持续开放的同时,艺讯网也将继续带来本科生系列短视频。本期将介绍中央美术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实验艺术学院黄宝仪(何斯)、城市设计学院张楠、壁画系陈达露,并分享其毕业创作与实践及背后的思考。
黄宝仪(何斯)与《当你老了》
黄宝仪(何斯)
2013-2017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2017-2021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19年进入实验艺术学院社会性艺术工作室
关于《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展览现场,影像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自述·欲望
我一直执着于“隔代教养”,“老”,这些事情的思索与探讨。我是老人带大的孩子,我从小在沈阳跟姥姥长大,直到我长大自己考来了北京。所以你知道吗,一个年幼的生命面对一个年老的生命,很多存在主义疑问就由此展开了。当你长大,你不仅会疑问存在本身,你还想抓住存在本身,抓住时间本身。你希望一切都可以更加的缓慢,你自己也有了一颗老年人的心脏,希望一切都缓慢下来,可以不拥有未来,但也不要失去现在。
“然后你就拥有了更多可以伤心的时间,可以慢慢的回忆、哭泣和思考。我想45岁就提前衰老,然后去把前45年的时间,用后45年,反复咀嚼,这样我就可以在我的一生中不断的轮回,在其中找到我的解法。”
《当你老了》展览现场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我的衰老,尽管我有儿童正在发育的身体,和更多对未知的好奇。可是我已经不想要长大了,我害怕未知带来的不确定,诸如:朋友转学,胸部变大,酸奶过期,和西西弗斯般的每个人的未来。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不确定。当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赚了10个亿都会成为过眼云烟的,时间终将带走一切。
我们永远在追求得不到的东西,得到了也不重要了,还有别的想要得到,人类会永远在自己的欲望中挣扎。
想要、得到、不想要、想要、得不到、再来。世界在一开始,曾是一片汪洋,那里没有陆地的概念,每个动物的一生就是不停的游泳。人类如果也在其中,那就是不断从一端游到另一端。
在溺毙之前,都是挣扎。上帝的机制多么的简单。世界就是海,水是欲望。
等某一天被彻底打败,再也不能站起来重来。那一刻,我老了。等某一天我的肌肉开始萎缩、味觉开始退化、我的生理追不上脑海中的想象、我的记忆开始凋零。
那一刻,我老了。
《当你老了》现场视频静帧截图
自述·恐惧
于是我在自己的毕业展上,要做一件作品来讨论“老”。每个周四,我带着我的志愿者们去望京街道养老院接触老人,给他们画画、拍照、弹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个方式让年轻人们跟老人去互动。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去养老院。大家也都惊讶于这里一走进来就像迈进了结界,所有的人生的意义都在瞬间消解了,你只能看见一个个衰老的有机体,不带任何社会性身份,仅是简单地在生活着。阳光充足,声音不清楚,一切如此的缓慢,缓慢的近似于凝固。这是大多数人都不曾有过的经验。
尤其我们所服务的养老院,还是全员阿兹海默,所以这里连“时间”都不再转动了,没有一条时间线是正常的线性的。他们的生活,是循环的、复制的;他们的记忆是零碎的,随机的。甚至别想有人可以记得你了,如果是一位单纯来献爱心想要陪伴孤独的老年人的志愿者,可能要大失所望,这件事对这里没有丝毫意义,因为这里没有记忆。
《当你老了》现场视频静帧截图
养老院片段
但是纵使是这件事本身有一个如此安详的面具,每个志愿者们从养老院走出来,还是难以控制自己从那种难受的感觉里出来,他们说:“我很难受”、“我很害怕”、“感觉很奇怪”。很多人都不再来了。
从敬老院出来的每个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恐惧,每个人都从老人们的身上看见了自己最害怕的未来,和自己最在乎的当下。就像志愿者Lesly跟我说到,如果她老了她也得了这个病,她最难以接受的是她的自尊心,她害怕如果某一刻清醒会感觉无比的羞耻。志愿者子怡说,她怕某天她的记忆力不管用之后,自己就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猜这样她一定会丧失全部的安全感。而我呢,我最怕的是老无所依,我姥姥最怕的也是这个,现在我能感受到她每天坚强地生活在恐惧里,这可能也是我的未来。
有时候我思考,我们每个人今天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不是就是这些我们看见“老”时最在乎的东西。丧失自尊、丧失独立思考。所以今天,为了自尊要保持体面,为了独立思考要好好学习。为了不会老无所依要拼命赚钱。某种程度上,这些深层恐惧,操纵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而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意义,就依据这个母题展开了。
展览视频《小青小白》
“忘了名字”奶奶,会跟我说名字不重要,但是她动不了了,她没法出去。每次我来她都跟我说。
“饿了”奶奶,会一直说自己饿,一直等着吃饭。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完饭盼天黑,现在这日子回来了。
“河南”爷爷,从未变过的开场白,“你是哪里人,我是河南人”,然后不停地输出河南, 他想回河南。
“我爱祖国奶奶”,她会爱所有人,因为所有人都是中国人,她最爱的是中国。她是研究军工的。
年轻人直视着老年人身上他们自己的恐惧,或者是说:“生而为人的无奈” 。这怎么能让人不难过呢。
“老”确实是让人痛苦的事实,尤其是这件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我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事实是“老人”也是,他们会成为你的爸爸妈妈、成为你自己、成为你的孩子。人的身体,就是会衰老。
“老”也是可以选择的现在。抑郁的、燥郁的、双向的、睡美人综合症的,有了可以停下来的理由,你病了你就停下来了,你的心没办法支持你继续了。或者被失败的前浪后浪前浪后浪反复拍打。不坚强的贝壳也都停下来了,化为散沙,被风吹散。
停下来的那一刻,就是衰老的开始。
《当你老了》展览现场
张楠与《魔法师的帽子去哪了?》
张楠
2017-2021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工作室 本科
研究生将继续于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工作室学习
关于《魔法师的帽子去哪了?》
《魔法师的帽子去哪了?》,丙烯、水粉,30x30cm
指导老师:杨忠,向华,冯烨,冯旭,赵梦雅
《魔法师的帽子去哪了?》是一本游戏书。故事很简单,魔法师有一顶魔法帽,这个帽子拥有千万种魔法,不可估测的能量——但被一只小黑猫偷走了。魔法师非常着急,和他聪明的猫头鹰使者一起,一路上寻找着黑猫的蛛丝马迹,但同时,戴在黑猫脑袋上的魔法帽,不由自主地使出了魔法……
这就是故事的主线。作为游戏书,更重要的是游戏的方式。我随故事的节奏,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机关来辅助叙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好像在玩一个交互游戏,一张图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更是有时间,空间的立体画面。比如第四页的长廊,我们先看到的画面是长廊被一只巨大的怪兽堵住了,然后跟随画面上猫头鹰的动势,展开右侧的夹页,可以看到怪兽被猫头鹰引开了,往天花板上飞去,画面上只留下尾巴的一角。在阅读本书的时候,除了体验主角经历的故事,还能帮助主角,一同解决问题。比如在故事最后用到的魔法杖,就是读者在前面的场景里帮魔法师找到的。
《魔法师的帽子去哪了?》细节
这就是我试图在绘本的形式中探索新的可能性:可读并且可玩。
除了游戏形式,我对如何将恐怖元素转化为儿童易于接受的样式有所试探。本书的背景设定为中欧魔法世界,混杂了中世纪建筑,哥特装饰,画中随处可见像万圣节一般的场景,但读者不会因为这些猎奇元素而脱离主题。我尝试用可爱的绘画语言来描绘这种怪诞的画面。
《魔法师的帽子去哪了?》细节
陈达露与《忽尔之间》
陈达露
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1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二工作室学习
关于《忽尔之间》
《忽尔之间》,羊毛、蚕茧片、铝板等,240x130cm
作品将温暖而柔软的羊毛以金属支撑,营造一方细腻敏感而有能量的心灵境地。而当观者靠近作品时,这幅诠释了“我”的徽记会闪烁着呼吸的韵律,仿佛在诉说着我的内心,当你真心去靠近我认识我时,我也会倾尽心中的光芒去照亮你温暖你。
作品最初的想法是源于一些生活中的感受,2020年至今,世界发生了太多变革,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我想做一件给人带来治愈感的作品。从理念上来说,我想表达忽尔之间,你点亮我,我治愈你的一个状态,也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一个状态。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我”,观者在仔细观看作品时,会点亮“我”,而“我”也会呼吸闪烁对你予以回应。
《忽尔之间》作品局部
仔细观看作品时,会点亮“我”,而“我”也会呼吸闪烁对你予以回应。
作品选用了羊毛这种软性的材料,是为了更直接的给观者带来温暖的治愈感受。作品主要是使用针毡的技法完成的,作品在一针一针中出现轮廓,而我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清晰了对自我的认识,制作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忽尔之间》作品局部
我尝试用羊毛毡这种特殊材料去制作壁挂,去探究羊毛毡这种软性材料更多的可能性,同样也是在探究壁画材料的更多可能。
采访、视频/艺讯网
图、文、影像资料致谢黄宝仪,张楠,陈达露
(相关资料版权及作品最终阐述权归艺术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