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永不停歇的号角——中国早期油画践行者唐一禾

时间: 2021.12.30

GIF.gif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美术馆“向着光明——唐一禾艺术回顾展”正式开展。作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的系列展之一,本次展览通过一系列存世文献和49件中国美术馆馆藏唐一禾油画、素描作品,对这位20世纪的中国美术先驱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进行了详细梳理。一批珍贵存世文献与作品的亮相,也让本次展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览现场

“向着光明——唐一禾艺术回顾展”由三大篇章组成:“七七号角·时代先锋”“远涉重洋·以艺报国”和“大爱无私·义捐遗珍”。在展览最为显要的展墙之上,展示有在唐一禾在短暂一生中,凝聚了他创作观念与艺术高度的作品《七七的号角》。

这幅创作于1941年的作品,系艺术家为创作绘制的小稿。因绘画材料匮乏,唐一禾原本预想的巨幅油画竟未能完成。画面中,一支由学生组成的抗日宣传队,正满怀激情奔向需要他们的方向。唐一禾笔下,这一幕具备高度的概括性,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代爱国青年肩负时代责任展现出的热忱与信仰。而艺术家从“五卅”运动伊始投身爱国救亡运动,到留法勤工俭学接受学院派油画训练,再到他一生遵循的“到民间去”的创作思想,唐一禾整个短暂璀璨的艺术生涯几乎凝结于此——人们仍能从这幅富有感召力的画作中,感受艺术家的热情与生命在作品中留下的永恒痕迹。

七七的号角 (画家) 1941 唐一禾 油画 33.3×61.2cm 中国美术馆藏.jpg七七的号角 (画家),唐一禾,油画,1941,33.3×61.2cm,中国美术馆藏


古典主义的“所知”到现代主义的“所见”

展览以详实的年表和文献资料,呈现出唐一禾从1905年出生到1944年不幸罹难,短暂的39年中艺术家充满艰辛奋斗与激情探索的生命历程。

早在1924年,唐一禾在北平美专学习期间便投身“五卅”爱国学生运动,在见证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行和北洋政府的所作所为后,唐一禾创作了反对北洋军阀屠杀爱国学生的宣传画《铁狮子胡同惨案图》,时任北平美专教务长的闻一多对此作极为赞赏。两年后,唐一禾中断学业,参与北伐革命军,编入第六军政治部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在此期间,唐一禾绘制了大量北伐宣传画,张贴于宣传列车并随军印发。1930年,唐一禾回到“武昌艺专”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并在次年,抱着振兴祖国艺术事业的理想留法勤工俭学,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巴黎美术学院),进入新古典主义大师劳伦斯画室,同期入学新生亦包括常书鸿。

展览现场

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唐一禾与当地留法学生如常书鸿、冼星海、艾青、吕斯百等人交往密切。1933年,唐一禾与常书鸿、秦宣夫、吕斯百、曾竹韶、王临乙等友人在徐悲鸿与张道藩曾经组织“天狗会”的布利尔咖啡馆正式发起“旅法美术协会”。[1]从展览给出的年表梳理与文献展示,观众得以了解唐一禾在勤劳工作与刻苦习画中度过的留法岁月。他一方面做工支撑留学生活,同时毫不停歇地钻研学院派艺术技法。白天的课业结束后,夜间他仍需步行十几里路,到郊区的私人画室练习人体素描。这一段艰难而充实的求学经历,让唐一禾积累了3000余幅素描、速写作品,真正承袭了法国学院派扎实深厚的素描和油画技法。凭借天赋与勤奋,唐一禾的作品不仅入选到法国春季沙龙展,并夺得学院“罗马奖”这样一份在当时极为难得的荣誉。

 唐一禾素描女人体之二 20世纪30年代 49×38cm 中国美术馆藏.jpg女人体之二, 唐一禾,素描,20世纪30年代,49×38cm,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素描女人体之十九 20世纪30年代 53.5×36cm 中国美术馆藏.jpg女人体之十九,唐一禾,素描,20世纪30年代,53.5×36cm,中国美术馆藏

遗憾的是,留法期间累积的3000余幅素描大多已佚,本次展览中国美术馆集中展出了唐一禾现仍存世的他在留法期间的素描与速写作品,让观众一领唐一禾作为中国早期素描与油画践行者的深厚造诣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批来自近百年前的素描作品,与学界熟知的法国学院派素描,展现出了些许不同的艺术特点。

唐一禾素描女裸体(卧像) 年代不详 29.5×53cm 中国美术馆藏.jpg女裸体(卧像),唐一禾,素描,年代不详,29.5×53cm,中国美术馆藏

围绕唐一禾的创作尤其是他的素描与新古典主义的师承关系,黄专曾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并作出了精细分析和颇具洞察力的判断。从唐一禾1932年左右创作的一批古典式石膏像写生中看来,无论是画面均衡协调的调式处理,还是石膏像准确沉稳的结构,展现出艺术家在古典主义素描技巧上已臻成熟,同时,也与古典主义素描讲求理想范式的技法与审美准则有所出入。

唐一禾素描石膏像之一 20世纪30年代 62.5×48cm 中国美术馆藏.jpg石膏像之一,唐一禾,素描,20世纪30年代,62.5×48cm,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素描石膏像之三 20世纪30年代 63×47.5cm 中国美术馆藏.jpg石膏像之三,唐一禾,素描,20世纪30年代,63×47.5cm,中国美术馆藏

黄专认为,唐一禾运用其独特的卧笔皴擦,省略轮廓线,同时减弱明暗对比,如上技巧旨在强调人体块面结构,正是艺术家的这一自发选择,让他成功地与“高傲、冷漠的古典主义理想形象分手了。”[2]黄专将唐一禾的艺术放置在贡布里希归纳出“的古典与现代”两种西方艺术视觉传统的讨论中,并认为,如果说古典意味着“以所知去描绘对象的传统”,那么现代的(印象派的)则意味着“以我们的所见去描绘对象的传统”。如此看来,唐一禾以概括的笔触、对室外光源的敏锐捕捉,让艺术家处理的对象从静止的、理想的状态中,进入至作细微运动的虚实变化中,这也意味着,唐一禾从描绘古典主义的“所知”出走,转而描绘他之“所见”,画面中添加了某种现代艺术的意味。

唐一禾素描缝 1934年 53×40.5cm 中国美术馆藏.jpg缝,唐一禾,素描,1934年,53×40.5cm,中国美术馆藏

实际上,相关文献已经表明唐一禾对层出不穷的现代艺术流派并不排斥,在20世纪30年代,巴黎正处于现代艺术革新的风暴中心,艺术浪潮日日更新,唐一禾也遗留有大量珍贵的印象派画片,并曾提及对于塞尚的崇拜。身处艺术前沿氛围中的唐一禾,如何在他所钻研的学院派与在巴黎广泛接触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间,形成了他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乃至“到民间去”的艺术思想?他又为何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艺术观,选择“到民间去”?


留法归来与“到民间去”

1934年冬,唐一禾毕业回国,任武昌艺专教务主任兼西洋画主任。在留学归来后的创作生涯中,唐一禾对于民族命运的关心,以及他发自内心与中国大众的天然连接,促使他进一步在创作中,将深厚的西方写实功底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彼此渗透,创造出一种融贯中西的现实主义艺术面貌,并最终升华为“到民间去”创作思想。

唐一禾素描码头工人之二 1936年 52×38cm 中国美术馆藏 .jpg码头工人之二,唐一禾,素描,1936年,52×38cm,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素描披头巾男子像 1936年 52×38cm 中国美术馆藏.jpg披头巾男子像, 唐一禾,素描,1936年,52×38cm,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素描婆婆与孙子 1939年 54×42cm 中国美术馆藏.jpg婆婆与孙子, 唐一禾,素描,1939年,54×42cm,中国美术馆藏

唐小禾如此理解父亲对于现实主义艺术的选择——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唐一禾一方面受到五四运动崇尚科学、民主思想的极大影响,另一方面,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和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待遇的强烈愿望,而近似的价值观也蕴含在欧洲现实主义传统的主张中。他最初选择进入劳伦斯画室,又在现代艺术浪潮中心坚持现实主义道路,或许是一位成长于祖国危难岁月中的艺术家,站在历史的前线上,肩负起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时所作出的选择。[3]

祖与孙(又名:穷人) 油画 唐一禾 1943 84×65cm 中国美术馆藏.jpg祖与孙(又名:穷人),唐一禾,油画,1943,84×65cm,中国美术馆藏

田头送茶 唐一禾 水彩 11.2x11cm 1944年 家属藏.jpg田头送茶,唐一禾,水彩,11.2x11cm,1944年,家属藏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油画作品,如《村妇》《祖与孙》《田头送茶》《女游击队员》《江津写生之一》等,无不闪现着唐一禾以画笔刻画现实,以现实主义抒发真挚情感的创作观,它们源于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展现出的感情与人文关怀,也源于艺术家扎根现实,朝着希望与奋发自强的信仰不断前进的精神内核。

唐一禾油画村妇 1943年 101x81cm 中国美术馆藏.jpg村妇,唐一禾,油画,1943年,101x81cm,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 女游击队员 1941年 82x64cm 中国美术馆藏.jpg女游击队员,唐一禾,油画,1941年,82x64cm,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油画白衣女青年像 1941年 61x47cm 中国美术馆藏.jpg白衣女青年像,唐一禾,油画,1941年,61x47cm,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教育家,唐一禾在教学中对学生倾囊以授,对待教育无私奉献。1938年,在武昌艺专不幸毁于日军飞机轰炸之际,时任校长唐义精与唐一禾兄弟二人决心重觅校址带领学生返学。在缺少资助贫困交加的环境下,唐义精、唐一禾与学校师生携所剩家当朔江入蜀,最终在江津县德感坝53梯李氏宗祠落定,武昌艺专自此成为整个大后方除国立艺专外唯二留存的艺术专科学校,吸引许多来自苏州美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的流亡学生前来借读,对其中有志于学者,艺专分文不取。[3]从1938年迁校德感坝53梯,到唐一禾行至39岁的生命终点,他将人生中最后6年全部付诸教学与创作中,在慕其名而来的学生心目中,唐义精是武昌艺专的领路人,唐一禾则是武昌艺专的“灵魂”。唐一禾的学生仍能回忆起恩师在物资短缺,买不到画素描的木炭条,带领学生们在德感坝江边用柳枝自制木炭条的难忘经历。正是唐义精、唐一禾对振兴国家艺术教育的坚定信念,引领武昌艺专安然走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取得了宝贵的教学成果。

唐一禾油画自画像 1941年 40x26cm 中国美术馆藏.jpg自画像,唐一禾,油画,1941年,40x26cm,中国美术馆藏

1944年3月24日,唐一禾在导致200人遇难的“民惠轮”倾覆事件中不幸罹难。幸存者方万邦描述了他目击到的唐一禾最后的踪迹:唐一禾本已游出激流,脱离险境...在帮扶一位老太上船得救后,唐一禾在人群中遍寻兄长不见,又再次入江寻救大哥唐义精,以致力竭溺水,同遭沉沦......[4]

唐一禾不幸英年早逝,他的创作精神与艺术遗产对美术界具有长远的影响。由于战争劫难和艺术家不幸早逝,以致于唐一禾作品存世极少,这也让本次“向着光明——唐一禾艺术回顾展”经由梳理唐一禾传承与探索并行的创作生涯,回顾艺术家艰辛而崇高的一生,成为后辈缅怀与追忆这位中国现代美术先驱,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精神遗产的宝贵机会。

文丨朱莉、孟希

展览现场图|李迪

作品图致谢中国美术馆

参考文献:

[1][3]齐喆.吹响英雄时代的号角——唐一禾艺术谈[J].美术观察,2018(09):39-45+2.

[2]黄专.艺术传统与艺术潮流中的选择——唐一禾素描艺术浅探[J].美术,1991(04):24-27.DOI:10.13864/j.cnki.cn11-1311/j.1991.04.008.

[4]陈克环.唐义精、唐一禾兄弟的奋斗小史[J].武汉文史资料,2006(08):8-18.

展览信息

海报.jpg“向着光明——唐一禾艺术回顾展”

展览时间:2021.12.23--2022.01.03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3号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