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特别策划|4万字心声,400张图,100个央美毕业生的故事(下)

时间: 2022.7.14

谁也没想到,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疫情就占去三年。毕业前夕,只是回家过个年,却再也回不去校园。居家上课,居家创作,居家毕业,几年以来漂浮在云端的各种体验,让校园的点滴记忆更显弥足珍贵。

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说一句:“珍重,再见!”在这极为特别的一届美院学生迎来毕业季之际,艺讯网邀请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100名毕业生,对自己即将逝去的学习生涯、毕业作品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进行分享。他们真实、鲜活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成为疫情之下一代青年学子孜孜不倦的缩影……

NO.1-NO.50:

特别策划|4万字心声,400张图,100个央美毕业生的故事(上)

附:100位毕业生数字索引

20220920_110948_000.jpg


N0.051 邹达闻 雕塑系具象雕塑研究(造型语言与雕塑) 硕士 

“从一件事情开始行动起来。”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使我不敢松懈,因为有太多内容是在求学期间应该掌握的:大量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团队中与队友默契配合协作的能力,以及坚守不可逾越底线的从业原则等等。越是想学习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越多,便会容易焦虑慌张,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自己,找到了较为适合自己的方式——从一件事情开始行动起来。后来发现这个方式原来是可以如此高效的。

我的毕业创作《合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攒少成多、聚小成强、斑驳厚实的柱矗立于垒土之上,不可撼动,它拥有着强大能量,展示着力量的同时指向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精神。

20220920_110948_106.jpg

邹达闻,《合抱》,木、土,300 × 300 × 450cm

20220920_110948_107.jpg

这张照片拍摄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寒假前三天左右,是我们一队在新疆阿勒泰参加全国大学生雪雕大赛时队友拍摄,等我们返回北京后2天便放了寒假,武汉封城。整个雪雕大赛活动有36支兄弟艺术院校的雕塑队参加,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就有湖北美院的,活动当时武汉已经有了疫情,封城便是在几天之后,这是我的研究生期间和新冠疫情第一次时空碰撞,回京放假后心里满是担心,从此,它伴随了我整个研究生的学习成长。

20220920_110948_108.jpg

木雕工作室创作角落。一盏明灯,半扇开窗,几缕暖风,加一个安静的角落,是每年初夏创作最惬意的时光,是我进行雕塑创作特别快乐的时候,受疫情的影响,原本每日的规矩劳作变成了奢侈的日子。疫情三年的时间里我只能看着这张疫情前的照片,体味其中美好。


N0.052 张秋源 版画系 硕士

“希望你能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

我从残存的古代遗迹为出发点,引发对“存在”这一命题的思考。遗迹中曾经人类活动的痕迹被风雨消磨,被时间抹平,一切归于沉寂,只留下最简洁的形式。在此创作初衷下,我通过线和色块的排列、渐变以及光线的变奏等构成方法,制造一种身处残存遗迹深处,弥散、静谧、涌动、沉寂的画面氛围,在对个体存在的追问与思考的同时,在展现精神隐喻的同时,也给观者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情绪感受。

20220920_110948_109.jpg

张秋源,《LOST》,56x76cm,数码版画

就读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几位老师和朋友们的支持,非常纯粹的感情。对于未来,无论现实和理想能否平衡,我只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时刻提醒自己:希望你不被大的时代浪潮裹挟,希望你能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

20220920_110948_110.jpg工作室日常


N0.053 李佳苡 中国画学院书法学专业本科

“用我的毛笔将经典的诗词古文再次呈现和展示。”

疫情无情艺有情,美院四年的学习生活快乐且充实。虽有疫情阻挡,但老师们线上线下认真负责的教学,使我学习了许多临创转换的方法和用笔用刀方面的技艺,专业能力不断进步。学习之余,同学间的相互陪伴和帮助,让大学生活充满爱与美好。

毕业创作我的想法就是用诗词古文和书法搭配,因为诗词古文最初就是多以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所以我想用我的毛笔将经典的诗词古文再次呈现和展示。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钻研书法专业技法,加强艺术理论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0220920_110948_111.jpg

李佳苡,隶书创作《醉翁亭记》,宣纸

我的毕业创作包括书法和篆刻两部分。书法创作包括隶书创作、行书创作、楷书创作等。隶书创作的内容选择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创作风格上学习北大汉简的书写特点,再将简牍的形式特色加以调整后融入创作,使创作的展示形式与创作的书写风格更加和谐自然,力求给人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传承书法文化。

20220920_110948_112.jpg这张照片是在2020年春节前,全体同学集体创作了这副对联贴在了班级门口。之后疫情就开始了,这是大家在一起庆祝的最后一个春节,所以印象很深很喜欢。


N0.054 马鑫 研究生院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 博士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求索文明历程,畅想未来。”

博士就读期间恰逢疫情,我们开始了线上学习与居家创作的生活。疫情期间研究生院组织了多次主题性创作展览以及许多的线上课程,丰富了我们线上学习内容,我也积极地与到主题性创作中,去描绘疫情下的感受。

毕业创作《维·界》作品以宏观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多维世界,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历史与科技、现实与未来的辩证关系。作品聚焦于对生命本源、宇宙本源的探索。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求索文明历程,畅想未来,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0220920_110948_113.jpg马鑫,《维·界》,布面矿物色,210×330cm,2022

20220920_110948_114.jpg校园印象——被爬山虎包裹的五号楼


N0.055 李劲弈 版画系第三工作室 本科

“一起奋战的夜晚永远难忘。”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神秘主义,没有过多考虑主题内容上的问题,每一幅画都是从纯黑的木板开始,没有很具体的草稿,所有的一切只遵从画面与自己的内心所感。我在里面加入了可被解读的现实图像,这是因为受到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的视觉性的影响,同时也与我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关。

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我除了收获知识外,还获得了良师益友。特别感谢进入版画系后遇见的老师们,他们非常耐心认真,即使是在疫情期间网上上课也会有细致入微的指导。同时还有可爱的同学们,虽然后半学程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家中学习,但一起奋战的夜晚永远难忘。之后希望自己能继续在这条道路走下去,过好每一天。

李劲弈,《穹顶之下》,木版,30 × 45cm.jpg李劲弈,《穹顶之下》,木版,30 × 45cm

20220920_110948_115.jpg

宿舍洗衣房望出去的晚霞,下面是学校操场。北京的晚霞特别漂亮,我和朋友曾经专门去香山希望能看见红叶与晚霞齐飞的景象,可惜那次我们没看见红叶,因为天气原因也几乎没有晚霞。后来我朋友说,晚霞还得是从宿舍厕所往外望的最红。


N0.056 郭双 版画系 硕士

“师父就是一束光,让我从黑暗中平安走出。”

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喜极而涕。几年来因心不能安定我没有作品,录取后,井喷式的创作欲望想想都很兴奋,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工作量极大,很辛苦,但很快乐,是一种极致的快乐!

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我的恩师——师父就是一束光,让我从黑暗中平安走出。另外系办老师给予我的帮助与关心也从不敢忘记。疫情对我的影响其实不大,相反为“更宅”找了更为合适的理由。它带来了一些不便,但同时又有另一种恩惠,既可以创作又可以陪孩子。

郭双毕业创作《进城》系列木刻组画8幅.jpg郭双毕业创作《进城》系列木刻组画8幅

郭双毕业创作《进城》系列木刻组画之二.jpg郭双毕业创作《进城》系列木刻组画之八.jpg郭双毕业创作《进城》系列木刻组画之二、八

毕业创作是关于我家人的,他们与街上行走地普通人很类似,进入城市努力拼生活。我本是农村的孩子,家人也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怀着改变命运的想法和一个好起来的愿景进城,我想记录他们的故事,刻成木刻,以此为毕业创作。

对于未来,我梦想成为画家。

校园生活中最喜欢的是宿舍里的这张桌子.png

校园生活中最喜欢的是宿舍里的这张桌子,我住在北区22号楼,特别幸运分得这样一张桌子,几乎在校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它堆砌了很多东西,包括我的梦想。毕业了,很不舍,留张照片留个念想。


N0.057 罗星麟 壁画系 硕士

“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栽培美院在我身上播下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美院是一个高大广阔的艺术平台,在这里,我贪婪地吸取着一切新知识,可以永远带着好奇心去寻找艺术的真谛。我还结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热爱艺术并且热爱用绘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的同仁们,在互相扶持帮助中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的毕业创作《故里杂记》系列追溯本人的成长环境,探讨东方语境下“归去”的母题,重塑了回忆的空间。画面的效果则是以传统的壁画形式绘制,矿物色的颗粒感与金属箔光泽之间的相互碰撞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0220920_110948_116.jpg

罗星麟,《故里杂记》,木板,麻布,矿物色,金属箔,200x150cm(尺寸可变)

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栽培美院在我身上播下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20220920_110948_117.jpg我们壁画系四工作室的窗口通往一个充满回忆的专属“天台”。这张在“天台”的合照就是用我们自制的小孔相机拍摄的(谁能想到我们还能学会了造相机)。


N0.058 高原

壁画系公共艺术研究 硕士

“美院见证了我们从一个‘平面的人’变成一个‘立体的人’。”

从本科到研究生,七年时光匆匆而过。这七年中美院见证了我们从一个“平面的人”变成一个“立体的人”,让我们学会去做一个有感受力的人。我们收获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和一份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这次的毕业创作是从本科创作的一个分支中延续下来的。黑格尔曾说:“凡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都在关系之中,关系就是自身联系和他物联系的统一。”毕业创作就是通过两个小木块之间的组合呈现来寻找可能存在的关系。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保持做一个有感受力的人。

20220920_110948_118.jpg高原,《两个方块可能存在的关系》,坦培拉、荷木,5 ×5 ×5cm×216,2022

20220920_110948_119.jpg高原《两个方块可能存在的关系》(局部)

20220920_110948_120.jpg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讲座都人山人海,图为2019年5月7日阿城先生讲座


N0.059 钟琳

壁画系第三工作室 本科

“期待一个洒满梧桐叶的、阳光灿烂的花家地的秋日。”

四年的时间看似漫长,实则弹指一挥,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这四年变得格外迅即。感谢壁画系的老师们,本科四年,师者的淳淳教诲,我将铭记于心。还要“感谢”这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困难与逆境锻炼出了我思考与求变的意识。

我的毕业创作是以大漆为主要媒介进行的个人漆综合材料创作,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做出了调和“漆性”与“绘画性”的尝试。

期待一个洒满梧桐叶的、阳光灿烂的花家地的秋日。

20220920_110948_121.jpg

钟琳,《灵山》,木板、大漆、螺钿、木粉、碳粉、豆腐丙烯、矿物色、珐琅彩沙、高莳绘、金属箔、吉祥颜彩、水彩、中国画颜料、鸡蛋壳、鸭蛋壳和鹌鹑蛋壳,195×150cm

20220920_110948_122.jpg

钟琳《灵山》局部

20220920_110948_123.jpg

这是有天晚上在美院工作室上纤维材料的创作课时拍的工作照,作品名称是《菩提·光》,这个材料是第一次接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N0.060 李嘉钰

版画系 硕士

“微观视角下的生存空间体验。”

居家期间我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了很多的日用品,快递的纸盒包装充斥着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人被限制在自我的空间里,我的作品试图表达这种生活状态。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看纸盒的内部空间时,会发现有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来传达内部与外部的信息,给人在精神上制造一个异样的空间,同时也仿佛经历着微观视角下的生存空间体验。

研究生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自由、快乐和充实,希望未来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在专业上尝试更多的探索,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李嘉钰,《纸盒子》,丝网版画,43×75cm×12、110×65cm,2022.png

李嘉钰,《纸盒子》,丝网版画,43×75cm×12、110×65cm,2022

20220920_110948_124.jpg

五号楼的旋转楼梯


N0.061 温馨

雕塑系第六工作室 本科

“居家进行毕业创作最终线上展览,有不少遗憾。”

从进入央美的造型学院基础部开始,五年的旅途开始。第一次前往山西写生、第一次跟随六工考察西北与巴蜀、第一次画油画、第一次做玉雕……如今,这趟旅途似乎将迎来一个终点。

居家进行毕业创作最终线上展览,对我而言还是有不少遗憾的。我所见所学所思最终引导我的作品由这种形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几经反复,回顾我的本科学习阶段,对曾经听过的教诲又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萌生出许多有待去尝试的创作想法。毕业创作对我而言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大概是几个月以来搞创作带给我的最丰厚的回赠。

我的毕业作品《工地上的童年》,源自我从小的生活经历:父亲是搞工程的,小时候一家三口辗转于各个工地。

20220920_110948_125.jpg居家进行毕业创作

20220920_110948_126.jpg

大二进入雕塑系基础部,第一次打木雕,那段时间正好痴迷于布袋戏,作品中稍微参考了一些相关元素,作品名为《烛龙》


N0.062 游佳让

实验艺术学院 本科

“意识到为什么需要做创作,于是开始做真正喜欢的东西。”

大学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我的几个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创作,有的时候还会为了想法的不同吵架,吵着吵着创作也做得越来越多,大家想做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很感谢谭天老师!我记得第一次上他的课并不是学校的课程,是他自己在课后组织的讨论小组,当时我特别爱自我否定,但是那次我们聊了很多,把我很多想不开的,不愿意面对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我也开始意识到我为什么需要做创作,于是才开始做了很多真正喜欢的在意的东西。

对未来的期望就是继续做创作,好好赚钱租一个更大的工作室,继续和朋友们较真!

20220920_110948_127.jpg猫鼠游戏,预览3分钟13秒,全长3小时, “猫”“猫用跑步机”“毛线”“织布机”我的作品由影像和装置两部分组成,在影像部分中我组合了跑步机和织布机,使猫的跑动可以带动织布机的运作;由于奖励机制的调整,猫出于好奇的运动,逐渐变成了为了获得食物、玩具以及猫薄荷的劳动,并最终织出一块长布。装置部分,我组合了跑步机和发电机,屏幕上将会播放影像以及现场监控,仅当观众与跑步机互动时,屏幕才会正常播放,反之,屏幕将会关机。

20220920_110948_128.jpg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宿舍养过一只小猫


N0.063 刘行

实验艺术学院 硕士

“希望能帮助广州非裔群体在艺术中找到自我表述的可能性。”

在美院度过了七年时光,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作为班级班长与社团社长收获了许多的组织经验,自己也在这七年中慢慢的成熟起来。

毕业创作初衷源于我从小生活在广州的三元里与小北路区域,这边熙熙攘攘的非洲商人即是我生活中的邻居也是做生意时的客户,他们在网络与媒体中报道的评价及描述时而偏颇,时而充斥着刻板印象。 同为随家族在广州讨生活的外地商人,我与他们在相处中有特殊的情感及相处中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广州非裔群体在艺术中找到自我表述的可能性。

20220920_110948_129.jpg

刘行,《童心路8号》,5㎡空间,灯箱3个,地图150×280cm,A5铜版纸若干,影像3分31秒,商贸档口,灯箱,PVC地贴,显示器,铜版纸

由衷希望我们未来都有自己愿意坚持的方向——为之而奋斗,为之而骄傲。

2015年11月23日,那个时候我们刚上大一。这一天的雪下得非常大,我们一伙人把校史馆草坪丘陵上的那个雕塑用雪堆出了一个只漏出头的方块。很累但是非常开心。


N0.064 李佳璐

雕塑系第二工作室 本科

“正是因为遇见了这些人,我拥有了此刻我生命里最好的状态。”

在美院的这五年,是我生命中最丰富、热烈的日子,美院的朋友们,他们既是我的良师也是亲爱,我们带着未知和热情体验了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一起下乡,一起上课,一起做课后作业,一起谈论校园生活……生病了嗓子哑了也能聊到半夜的那些闪光的日子真的让我想起就觉得满足和幸运,感谢遇到这些朋友,让我在最热烈的年纪有好好地充分体验我的生命,滋养了我的创造力,生长出我的专属能量,也正是因为遇见了这些人,我拥有了此刻我生命里最好的状态,感恩,我依然会继续充分体验生命,带着这些我吸取的能量充分地热爱这个世界,也将这种能量传递给别的生命体。

20220920_110948_132.jpg2021年五月的一天,在人体泥塑课程的创作中。

量子信息学告诉人们:为了进行远距离的量子密码通信或量子态隐形传输,人们需要事先让距离遥远的两地共同拥有最大的“量子纠缠态”。所谓“量子纠缠”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我的毕业作品《寻找纠缠态》中的玫瑰地,”玫瑰”光是这个名字就象征了很多的含义,而站在玫瑰花地里的两个人体,他们可能是亲密关系里的恋人,也可能是一个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寻找纠缠态》所表达的就是生命体作为一个力不断寻找靠近另一种力的状态。

20220920_110948_133.jpg李佳璐,《寻找纠缠态》,场地:3 × 3m,人体高度:女人体2.8米,男人体2.2米 ,材质:玻璃钢,石膏,玫瑰地

20220920_110948_134.jpg李佳璐《寻找纠缠态》细节图

N0.065 高凤艳

实验艺术学院 硕士

“时间是最好的考验,毅力是强大的驱动。”

回顾研究生阶段,也曾有过迷茫,因为长时间无法集中精力阅读而沮丧,因为对材料工具技术的不熟练而问题不断,但都坚持下来。虽然还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但总有收获。时间是最好的考验,毅力是强大的驱动。这三年的积累和沉淀将会使我终身受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坚持,继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未来也将在感兴趣的路上继续前行,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关于毕业创作,本人一直感兴趣的方向就是不可见的物质呈现,通过技术将不可见变得可见,作品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观看,而是将环绕着我们、不可见的信号变得可见可听甚至可触,通过我们早已沉浸其间的科技延展来呈显环境的变化。作品不应当是静态的,而是在不可知与不确定之中不断形变,使观众在与作品相触的当下,仍然能够思索此刻仍不断流逝的时间,以及环境中不可掌握的瞬息变化。

达尔文曾在《植物的运动力》中曾说“植物的根部,就如同大脑这样的器官,会接收感官输入”对于植物天生敏感的捕捉力,开展偶系列以树为主要媒介的实践研究,通过对新的生命形式的思考,来创建一种可进入的自然空间,让活着的数据发声,基于以上想法,完成了我的毕业创作,为研究生生活画下句号。

《一棵树》视频截图,左边是对自然树木的记录,右边是通过装置,模拟树的视觉与听觉,将实时采集到的信息传回电脑,生成视频与音频。.png《一棵树》视频截图,左边是对自然树木的记录,右边是通过装置,模拟树的视觉与听觉,将实时采集到的信息传回电脑,生成视频与音频。

《一棵树》装置户外运行.jpg20220920_110948_135.jpg

《一棵树》装置户外运行

20220920_110948_136.jpg这是我19年本科毕业时拍的,当时也在做毕业创作,回宿舍的途中,只有看到这里还亮着,可能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毕业,想到见证了他从一个破旧的车棚变成一个咖啡厅,想在美院的四年即将结束,就拍了这张照片,时至今日,在美院已经学习了七年,期待今年夏天还可以回去看一看美院的夜晚。


N0.066 周冰

研究生院抽象艺术语言研究 博士

“人最终是要与自然和环境和解的……”

面对即将离开的校园,内心肯定是不舍的。期盼着开学尽快到来,在每天清晨伴随着22号楼附近居住的喜鹊们清越欢快的鸣叫声中醒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走进教室聆听老师们每天精彩纷呈的课程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学习他们深刻、严谨的治学态度、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回忆在校期间,宿舍的阳台一度成为了我的“小作坊”。树脂胶在凝固前真的很容易对身边的人造成困扰;辛苦啦,我的小室友。赶快分享一下零食、水果和小礼物,宽慰、调剂一下我俩的室友情!

在此,真诚的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孟禄丁教授、刘刚教授和贺西林教授在疫情期间依然全程保持着对我专业和学术上的严格把关!感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对我们时时的关注。此次毕设其实多少也有受到这段一度居家经历、宅到上头的情绪的影响;人最终是要与自然和环境和解的……没有条件,那就学会创造条件!毕业创作《压抑的调试》也是出于对生命适应性和顽强的自我调节机制问题的思考和宣扬。居家期间,看着每天新闻中不断更新的那串刺目的数字,生命显得是如此无常。但在随后的疫情中,我看到了更多的人性在应对疫情中所展现出的光辉和生命顽强而蓬勃的张力和韧性。生命是轮回的,我们通过彰显意志力来证实存在着。

20220920_110948_137.jpg

《压抑的调试》视频作品图片及整体效果展示

20220920_110948_138.jpg喜欢的校园照片《美院的晨光》(每天充满干劲和期待,朝气蓬勃地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的必经之路)
20220920_110948_139.jpg

喜欢的照片之《美院映象》

N0.067 陈心雪

城市设计学院金属工艺工作室 本科

“看到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凝结尾迹,恍惚间产生了‘踏上它去往更好的地方’的想法。”

回顾2018-2022,印象深刻的是在工作室打磨时惬意的午后、灰砖上郁郁葱葱的爬山虎、近来逐渐增多的会议合影……总的来说,大学四年来不管在学习研究还是人际交往上,我都收获颇多。由于近年的疫情,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出行不便的问题,因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够外出散心感受自然。

去年十二月,我看到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凝结尾迹,恍惚间产生了“踏上它去往更好的地方”的想法,这实质上体现了一种现时间点上的精神缺失,而产生这样的想法则是因为我渴望去填补这样的缺失达到一个圆满完整的状态。分析过后,我将“缺”和“整”作为我的毕业创作的主题,将重点放置于两者之间的转换,以云的负形态为基本元素去构建空间,将圆弧作为作品和空间的边界,对边界进行设计和处理,通过引导观者将视线转移到首饰所构建的空间来展现这种在“整”与“缺”中徘徊反复的状态。

随着线上毕业展的开幕,毕业季的尾声也悄然来临,我真诚地希望能够在毕业季的最后告别疫情,再一次和同学老师们漫步校园,相聚相谈。

20220920_110948_140.jpg陈心雪,《边界线》(系列胸针),钛、银、钢
20220920_110948_141.jpg摄于2021.6.4下午,因为大部分学生选择回家学习线上课程,学校变得十分安静和空旷,大部分时间只有附中的学生在院内进行写生。图为附中学生留下的作画工具。


N0.068 赖雅芊

人文学院 硕士

“如果依靠大量的图像,互联网的记忆是否可能实现?”

同样也是在美院,三年的硕士生活和本科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老师、课堂、讲座,能够在线上延续的一切都在线上延续。尽管我的专业让我不需要像学习美术史一样,必须到现场观看原作来研究,但我也依旧想念那些长长的队伍、热闹的展览。日益重要的线上生活让我的研究对象都变成互联网图像,具体来说是社交媒体上的图像。当人们常说“互联网没有记忆”时,我在想,如果依靠图像,或者说大量的图像,互联网的记忆是否就可能实现?我的毕业论文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20220920_110948_142.jpg论文概念插图

20220920_110948_143.jpg14号楼讨论课课室的窗外


N0.069 张宏茹

研究生院当代性绘画研究 博士

“相对封闭的创作状态也让我更希望去表达自己内心更细腻的情感和欲望。”

三年的博士生涯转瞬即逝,虽然因为疫情影响,多半的时间我们都采取线上的授课方式,但期间的课程和学习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很幸运的是能够成为苏新平老师的学生,定期的专业课程上,苏老师都能够引导我去探索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绘画语言,树立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表达方式。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疫情平稳的间隙,系里恢复线下的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给了我很好的机会,能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创作和成长。在双个展期间,听取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和指导,让我深受启发。同时,研究生院定期举办的博导大讲堂也使我获得了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线上的毕业论文预答辩,毕业创作汇看等教学活动也督促着我完成论文写作和毕业创作。虽然在家学习,但还是让我觉得不能松懈。

20220920_110948_144.jpg我的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双个展,图片拍摄于2021年5月21日

20220920_110948_145.jpg张宏茹,《境景20220325》, 油画、水墨、色粉,240x130cm,2022

疫情原因,也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创作。有了更多能够让自己静心独处的环境,相对封闭的创作状态也让我更希望去表达自己内心更细腻的情感和欲望。《境景》系列作为我的毕业创作,是自 2020 年初至今的创作成果,其中包括了多幅油画作品和色粉小稿。我更希望我的作品中能有对生活片段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想象中的景象最直接的情感流入。

20220920_110948_146.jpg导师专业课,图片拍摄于2020年10月21日
20220920_110948_147.jpg户外英语课,图片拍摄于2019年11月11日。


N0.070 王祚元

雕塑系第一工作室 本科

“这些无声的碎片自有其诗意。”

大学五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留下了太多深刻美好的回忆。无论在工作室还是在选修课、也不论线上线下都遇到了太多好老师和引导者,不胜感激。即将毕业,深深感到自己走得太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毕业创作记录了生活中一些无意义的瞬间,这些无声的碎片自有其诗意。在疫情期间居家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也让我正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想法没有来得及实践,希望我能有足够的热情和勇气继续将创作融入进我的生活。也希望我能成长为一个足以令自己去爱的人,因为爱是一切创造的本源。

20220920_110948_148.jpg王祚元,《悄悄》其一,石膏,34x14x2.5cm

20220920_110948_149.jpg一工作室19年下乡写生的合影,横幅上写的是“从一开始”


N0.071 贾一楠

人文学院 本科

“你一直在向前走,不是吗?”

这四年我结识了很多珍贵的老师和朋友,我想找人聊一聊的时候,他们永远都在,永远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给我建议。当我不知道前路在哪里的时候告诉我:但你一直在向前走,不是吗?

就是在这样一个包容、和谐的环境里,我觉得我愈发自信,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哪种人。我从大二开始就对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艺术史硕士项目很感兴趣,很幸运梦想成真,可以继续我的学习。对于未知的国度难免会有焦虑恐惧。希望可以一切顺利。

以往关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扬·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的研究多把这种表达归结于现实生活的影响,着重于讨论斯特恩在真实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绅士还是如自画像中表现的浪子,忽略了时代的背景和绘画传统、艺术理念。我的毕业论文《“放荡浪子”的真容 ——扬·斯特恩角色扮演式自画像研究》从斯特恩的独立自画像入手,讨论他在风俗画中角色扮演式自画像的表达,进而探寻“放荡浪子”形象的创作目的和灵感来源。

20220920_110948_150.jpg

这张照片是和我同住一个宿舍的学姐(照片中间)毕业的时候的合影。照片最左边是我,最右边是我的室友也是我大学时期最珍惜的朋友之一。除了我以外,她们两个都继续留在央美读研,而我将去英国求学。我的集体宿舍时光也就终止在此。因为疫情的原因,好像没办法再拍一张这样的合影了。


N0.072 田朵朵

人文学院 本科

“最难过的是无法和同学们一起在央美的草坪上扔学士帽。”

在家读书这段日子有利有弊:吃好睡好,也有时间和家人相处;但因为离开了学校的环境,无形中也少了很多可能性与机会,最难过的还是无法和同学们一起在央美的草坪上扔学士帽,很多朋友毕业之后也很难再相见。

大一的时候在北京看展,见着了安格尔的真迹《朱庇特与忒提斯》,当时就被这幅神秘的希腊题材作品所震撼。大三西方文学课上受到老师的启发,开始对荷马史诗深入研究,我读的是王焕生的译本,这本书的封面正是《朱庇特与忒提斯》,于是就像冥冥中注定一样,我的论文就围绕这幅画展开。

未来我将继续在央美读研究生,但因为本科期间已掌握了学习技巧,所以会更多的投入在实践方面,比如尝试学一些新的技能,开拓几项副业等等。

20220920_110948_151.jpg

为了冬季的女子篮球赛,我们几个在球场上练球,虽然冻到不行,但只要聚在一起运动,大家都特别开心。


N0.073 郭欣宇

建筑学院 本科

“在这里体验被自然拥抱和治愈的感觉。”

建筑学本科有五年,所以说我的大学生活正好有一半的时间遭遇了疫情,其中三年级时的下乡课和全院选修课不得不因为疫情改为线上了,特别可惜,因为画画就要大家在一起画才得劲!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最重要的是了解到了有很多不同的、勇敢的追求自己理想人生的方式。大学时光是我迅速成长的几年。基本上每一年都在探索新的方面,对生活有新的理解。

20220920_110948_152.jpg郭欣宇,《触摸剥夺时代下的感知疗愈空间设计》,综合材料,800 × 450mm

我的毕业设计可以理解为皮肤饥渴症的止痛屋,也许当下因为疫情我们和家人爱人暂时分隔,焦虑的我们不能立马拥有一个温暖抱抱,但是可以在这里体验被自然拥抱和治愈的感觉。(毕设还在最后出图中,请一定要来线上展看一看我们的最终效果!)

20220920_110948_153.jpg

我戴着一对云朵形(我的毕设形态)耳环

20220920_110948_154.jpg这张照片是去年毕业展开展的前一天晚上的表演中,一位毕业的学长唱的《花家地之歌》,描绘了在美院的点滴碎片,在夏夜的氛围下烘托出别离的情绪。建筑学需要读五年,当时我就决定要好好珍惜这多出的一年,和一起去看表演的室友一起在露水草坪上拍了纪念的照片,回到寝室还在想一年以后毕业时的自己是怎样的,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N0.074 邸雪娇

城市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研究 硕士

“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珊瑚的美。”

我的毕业作品将视角聚焦于珊瑚白化事件,通过公共艺术的语言引导人们在体验中多维地感知珊瑚的魅力。场域中重现了海底珊瑚世界,通过公共艺术体验装置让现实空间与虚拟世界产生连接和碰撞,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珊瑚的美。虽然疫情阻隔了大家的现实距离,但大家对于我作品的思考与建议不断汇聚,反而拉进了精神上的距离。在央美就读期间得到了导师马浚诚教授和众多老师们的帮助。正是得益于他们无私的帮助,毕业作品才能呈现出现在的效果。

希望未来的我还能保持毕设期间对作品追求完美的热情,也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一切重新回归。

20220920_110948_155.jpg邸雪娇,《无法呼吸》,综合材料,交互装置,1.2 × 1.2 × 2.4m(尺寸可变)

20220920_110948_156.jpg疫情前与同学约骑车


N0.075 陈野

城市设计学院空间展示设计研究 硕士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疫情三年,我们这届毕业生真心不容易!虽然在校的时间很短暂,但是自己度过了美院幸福的时光。想念在校园球场上流汗的阳光灿烂日子,能够参与北京冬奥会的设计工作更是人生的荣幸!感恩在美院相遇的同学们,感谢美院导师们和各学科老师们的指导!

回归毕设创作,我的作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自己专业所学,为家乡的乡村公共空间展示设计的更新探析发展的可能性。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也希望更多人关注到重庆西沱古镇的文旅产业发展!

临近毕业的尾声,我想借用海子的诗歌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云梯雾语”—长江巴盐文化博物馆.jpg“云梯雾语”—长江巴盐文化博物馆

20220920_110948_157.jpg2019年CAFA校内足球决赛,自己作为主力队员之一的城院队与教工队对战,我们以2:1的成绩最终获得冠军,赛后合影留恋。

N0.076 武煜人

建筑学院 硕士

“或许我们都曾坐在五号楼草坪,不管初夏净透的夜晚,还是雪后的寒冬,真想牢牢记住那些回忆。”

研究生加上本科,在央美的这八年时光弥足珍贵,感慨万千。虽然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网课中度过了,不过这也让我更加珍惜在母校发生的点点滴滴。或许我们都曾坐在五号楼草坪,不管初夏净透的夜晚,还是雪后的寒冬,真想牢牢记住那些回忆。

三年最大的收获是能跟着导师踏踏实实做事和学习,我也希望通过研究生毕业论文建构一套独特的对建筑的认知体系,并能够运用到设计中去。这次毕业设计也是对研究题目的小小实验吧。

最后希望在校和毕业的同学们都能不断前行,祝君远行顺遂,前途坦荡。

20220920_110948_158.jpg照片是我工作室窗外,很喜欢记录不同时间的校园

20220920_110948_159.jpg

毕设是农业文化展览馆设计,是对毕业论文中游牧空间构成要素的一次应用和尝试


N0. 077 张源峰

建筑学院第19工作室 本科

“在家里一直盼着能返校,到最后也没了希望。”

从去年的寒假开始离开校园,没想到转眼都到了暑假,到了毕业的日子,和许多同学都来不及道别,都见不上大学的最后一面,就各奔东西了。在家里一直盼着能返校,到最后也没了希望,自己一个人在家做毕设是枯燥的,怀念大家在工作室一同工作的日子。

回望大学五年,看着入学时的照片,还是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很多。央美让我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认识了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和同学。毕业创作是对这五年的一个总结,在创作过程中有经历了瓶颈,最后让我对于专业上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未来我还会在央美继续读研,与美院的缘分再续三年。

20220920_110948_160.jpg

毕业设计为宋庄小堡南街的公共空间改造,对区域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后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设计,营造一个共建共享的艺术商业街区。

20220920_110948_161.jpg在学校举办的音乐节,只有在校园里才能感受到的青春洋溢!在家因为疫情的原因,也没有同学,这种活动真是再也没有过了,怀念在校园的日子。


N0. 078 王金山

建筑学院本科

“未来希望可以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多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美院读书的五年里有幸认识了很多非常好的老师和同学,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受到了很多帮助,这是就读期间最大的收获。美院有很开放活跃的气氛,各种专业课还有选修课活动等等都很有特点,体验相当丰富。

疫情原因,短短的五年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家里上网课度过的,网络沟通相对于线下来说效率可能会比较低,因此也带来很多困扰。未来希望可以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多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

20220920_110948_162.jpg毕设作品

20220920_110948_163.jpg疫情前的元旦晚会


N0.079  姜子涵

设计学院本科

“毕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十分纠结和苦恼的过程。”

其实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幸运能来到美院这么好的环境学习,幸运能遇到认真负责亦师亦友的老师们,幸运遇到有共同语言包容我支持我的同学们。时间过得实在太快,今年就是属于我们的毕业季了,四年期间在美院收获的实在太多。最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设计的方向,让我对于自身所处的设计领域有更多元,更前瞻的视角。

毕业作品1.png

毕业作品2.png

毕业作品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由于当下疫情的原因,毕业大展最终是在线上进行呈现,肯定会有一些遗憾,但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回忆。毕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十分纠结和苦恼的过程,我的毕设是基于无人驾驶技术,基于未来数字空间和现实空间叠加下出行的大背景,针对家庭出行所设计的出行载具。希望对于未来出行方式、未来出行空间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与实践,也希望通过毕设可以为自己本科四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0220920_110948_164.jpg大一刚入学,我报名了“未·未来”论坛活动的志愿者,帮助接待论坛嘉宾,这是我入学后接触到第一个重大的关于艺术,关于设计的论坛,对我的冲击和教育意义很大,让我对于设计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


N0.080 倪尔璐

设计学院 本科

“希望未来的自己还能够保持现在的冲劲与动力。”

感觉自己是无比幸运的,能够在大学四年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们,是他们让我在央美获得了归属感。四年中虽然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因为疫情在家,但还是让人感觉很充实,回想起来仍然全都是在学校时和大家相处还有创作的美好。美院带给我的有很多,我也很庆幸能在美院留下自己的足迹,从视觉传达设计到生态危机设计方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获得了一些成就感,也有些未完成的小遗憾。希望未来的自己还能够保持现在的冲劲与动力,往前看,未来留给我们更多的未知,还是期待吧。

20220920_110948_165.jpg毕业作品

20220920_110948_166.jpg在2020第一年疫情的时候为设计学院学长学姐们举办的线上赠别仪式,这张图也让我回忆起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忙活的点点滴滴。如今也到了自己毕业的时候感慨万分。

N0.081 廖一静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本科

“即将离校,仍记得昨日种种所受困恼俶扰的时刻。”

在校四年,浸泡在“美”中度过许多昼夜,艺术在我眼中也早已不限于呈现出创作者的敏感性,它的暧昧使视觉文化成为佐证社会现状和思想的另类证据,我开始相信观察,相信“看”的行为,相信视觉的感知并非是臆测。即将离校,仍记得昨日种种所受困恼俶扰的时刻,现在亦没有充满即将迎来某种终结的释然与恬澹。我仍然懵懂,仍时常受困于抵牾歧异的见解,仍书写着许多巧黠的私见。

毕业论文的主题在诞生之初就是靠着那一丝固执——怀疑线性的历史观的合理性——而被我投以目光的。我关注那些更为暧昧的,非二元的地带,尽我所能避免视觉文化研究的机械化……这大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将继续写作。

20220920_110948_167.jpg

疫情相隔无法返校,但想必教室的窗景仍明媚鲜活,毕业或许就意味着要与这般景色说再见了。

20220920_110948_168.jpg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雪,对于生长在潮湿黏稠的南边的我而言,像在一片白茫茫中回到大自然的最初,沉寂而安稳。随着太阳的照射,慢慢化开的雪水流淌在“思想者”身上,汗涔涔的,像是人类跨越千年艰苦的智识的浓缩。

N0.082 张瀚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本科

“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

能在央美就读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美院不仅拥有业内顶尖的艺术资源,而且师生间学术氛围浓厚,是极为呵护青年艺术家的早期成长的。在这里不仅能学到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人生态度个人修行上也能得到极好的启示,愈加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这是我就读期间最大的收获。

20220920_110948_169.jpg张瀚,《Before Rising To The Surface》,布面油画, 180×160cm,2022

我的毕业作品《Before Rising To The Surface》运用类似波谱拼接的图像组织方式研究泳池中水的各种形态,表现人潜水游泳即将浮出水面呼吸前的那刻,正如人生中诸多的隐忍、努力与蛰伏,最美的时刻恰是破境之前最压抑之际,周遭环境丰富晦涩变化,自我的心绪与对外界的感知交织缠绵,亦幻亦真……但无一不透露着承载过苦难的甘甜和即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美好。

未来的期望……好好读研,踏实完善自己吧。

20220920_110948_170.jpg

在美院闻过带着花香的风,听过飞繁花雨,看过春在绯芜中


N0.083 邢岳卓志

油画系抽象观念与表达研究 硕士

“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在每个阶段的探索和分解图像的逻辑。”

硕士就读期间,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引导下,我不但收获到学术知识,特殊时期更感受到作为美院人温暖和骄傲。毕创期间,导师多次与我们研讨沟通,我的创作思路是以一种习惯的视觉方式,能让读者无意识地感受到另一种角度去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关联,从观念的角度上主动嫁接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在每个阶段的探索和分解图像的逻辑。这种思考和探究将贯穿始终和延续下去,与之分享。

20220920_110948_173.jpg邢岳卓志,《阈限》,综合材料,120x240cm,2022


N0.084 林梓瑶

设计学院 本科

“也许,后人类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吧。”

虽然说大学才四年,疫情占三年,但是我怀念和感激有过的珍贵的美院校园时光。

我的毕业创作是以数字雕塑、虚拟现实场景和影像为媒介,构建了一场存在主义自我审视的体验。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个人在特定的阶段的心境的回顾,思索与响应。

20220920_110948_174.jpg毕业设计

大学四年间,我想分享一张拍摄于2019的照片,它让我我想起了疫情之前随时去美术馆听讲座的日子。当时我有专门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讲座内容。2019年12月之后,一切活动都变成了线上。之后我也再也没有用过那个本子,而是开启了数字的电子版本的讲座记录。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

20220920_110948_175.jpg2019年拍摄于美术馆,讲座主题为:“后人类主义时代已经到来?”也许,后人类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吧。

N0.085 郭淞楠

设计学院本科

“因为身处美院这个因包容而绚烂的环境中而变得更加自信。”

对我来说,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了很多很多闪闪发光的人,从恩师到挚友,每一位都很有个性、很有才华,同时我也因为身处美院这个因包容而绚烂的环境中而变得更加自信。

大二的时候意外的与生态危机设计方向结缘,受课程启发开始对空间和场域感兴趣,于是就做起了与海洋馆和海洋动物相关的设计探索,这个主题也一直延续到了我的毕业设计之中。下半年就要出国了,也许我会继续与海洋相关的生态议题,也许我会尝试关于戏剧舞台空间的设计。无论怎样,都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有这份对设计的热情。

20220920_110948_176.jpg《涌潮之下——重塑海洋展示空间中人类与海洋的对话关系》作品阶段性效果展示图
20220920_110948_177.jpg因为疫情不能开学的时候,总是想起19年的春天,借着社会实践课程的机会与学校的老师同学一起去美国玩的时光。图片拍摄于2019年4月,波士顿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照片中是正在发呆的我(左)与同行好友(右)。


N0.086 刘一帆

城市设计学院人居环境系统·艺术研究工作室 本科

“设计的感觉就是很让人着迷。”

就读期间的收获,专业的提升肯定是一部分,此外,应该是在我本科期间几个重要的阶段都非常幸运有几位老师的帮助,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正是有他们的帮助我才能在本科期间坚定自己未来的目标。也是因此毕业创作才能做的更随性一些。

因为疫情的影响,一直待在家,所以干脆从疫情期间产生的对解封、对家乡的情感出发,把对家乡城市与山的情感放在设计上,成果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是能够体验到设计跟实际生活本身相关联,设计的感觉就是很让人着迷,所以希望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我的毕业作品《城山对望—城市山地公园“微更新"》整个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由几个环形嵌套,可以不断在其中行走,不同的位置充分考虑人群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环形向城市悬挑延伸,一天中不同时间都与城市和自然环境产生互动,以此来“消隐”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城市与自然空间之间的隔阂。

20220920_110948_178.jpg《城山对望—城市山地公园“微更新"》夜间效果图,当地居民晚上爬山散步时,从山顶眺望灯火阑珊的城市,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地方
20220920_110948_179.jpg这个是封校期间某天下雪之后偶然在宿舍楼形成的光影效果,刚好跟我们宿舍门口随手插的花。每天虽然很忙,虽然在学校出不去,但是学校的同学也好环境也好,都会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感觉封校也没什么,每天“早出晚归”的呆在工作室也挺有意思的。


N0.087 王琨禹

建筑学院 本科

“到了结课周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一边做图一边随便聊聊天,虽然会熬夜但是回想起来还挺快乐的。”

我们的本科是五年制,比大多数专业的同学多了一年。虽然是在建筑学院,但是因为有美院这个大环境,在本科的设计会考虑到很多艺术方面的因素。印象最深的事情应该就是到了结课周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一边做图一边随便聊聊天,虽然会熬夜但是回想起来还挺快乐的。我的毕设的方向是古典园林的现代转译,因为一直都对园林历史很感兴趣,也希望后面可以继续研究下去。

20220920_110948_180.jpg毕设照片

20220920_110948_181.jpg校园照片是当时大二去平潭下乡写生前老师在讲关于写生注意事项的一页ppt,当时觉得好玩就拍下来了,去之前好玩,去之后更好玩。


N0.088 董帅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硕士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回顾往昔,感慨悠悠,一去不回唯少年。在这漫长疫情的牵绊之下,大部分时间都宅在了家中,读了一系列的好书,听了一系列的好歌,看了一系列的电影,懂了一系列的市井百态。

我的毕业论文选择吴廷为个案的收藏史研究,也是希望自己通过一个较为独特的商人视角,去审视整个晚明书画格局的诡谲变化,以弥补自身对于明代美术史认识的不足。在未来,我将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自己热爱的中国美术史领域深深扎根,仰望前辈学者,追索他们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希望能为浩如烟海的学术事业“添砖加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220920_110948_182.jpg毕业论文得到了专家好评,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20220920_110948_183.jpg那天,偶然间拍到的绝美落日,夕阳西下,酡红如醉。希望未来的日子,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顺遂如意!


N0.089 武剑卓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硕士

“蓬勃而松弛的氛围,是美院的迷人之处。”

2019年疫情尚未到来之时,课堂上有最顶尖的学者和艺术家,有同学之间关于一个学术问题激烈但有趣的碰撞;校园里几乎每天都有讨论最前沿话题的讲座、每周都有国际化的学术论坛,同伴们一起奔波在学术追星的兴奋中。秋天美院里一片金黄的银杏林,冬日七号楼咖啡厅里疲惫但温暖的感受,还有校园中随处可见在聊天、读书或是垂坐沉思的艺术家和学者们……这一切调和成蓬勃而松弛的氛围,是美院的迷人之处。这些景象,现在回想起来是十分生动的,也是记忆中始终闪着光亮的一处。

三年来,美院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结合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项目中的策展实践,我形成了毕业论文选题的初步思考——艺术究竟如何被定义为“艺术”?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框架与当代艺术是否适配?在当代语境中我们如何为艺术史书写寻找有效途径?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以“艺术史的终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础,以“美术馆策展和艺术史写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和研究途径,最终以“藏品陈列展”和“专题展”两种展览类型作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探讨美术馆策展作为艺术史书写新路径的可能性。

美育最终是要培养品德、陶养性情,教人成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心绘传世之作”,希望能够带着母校的这份期冀走出校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艺术,都永远追求真诚与卓越。

印象深刻的校园生活是在最后一个在美院生活的冬天,最后一次在七号楼的咖啡厅赶工作,疲惫之时遇到了暖暖的冬日音乐会。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收获惊喜,这是我爱美院的原因。


N0.090 何心怡

城市设计学院手绘动画工作室 本科

“创作作品时万分艰辛,恨不得以头抢地,指天发誓绝不再熬夜。”

在美院这四年,仿佛轻轻松松地度过了,回首大学生涯,每次创作作品时万分艰辛,恨不得以头抢地,指天发誓绝不再熬夜,但最后这一切痛苦都会被收获成果的喜悦所抵消。那些在教室与组员们彻夜不眠搞创作的日日夜夜,都成为了记忆中的宝石,历久弥新且珍贵。

我的毕业创作经历了一整年的时间,而实际上制作的时间并不多,更多时候在思考、在尝试,这也是我在美院学到的,用心去对待自己的每个作品,宁缺毋滥。最后,希望未来的自己能一直坚持做独立艺术创作!

《红怪》这部动画短片是本人对“死亡恐惧”这种情绪思考之后的创作成果,用一个人们都会经历的事情——家人的离去,和奇幻色彩的设定——突然出现的红色怪物,以荒诞的情节隐喻真实的感受。作品讲述的是“我”在爷爷病重时,又见到了那个在儿时出现的红色怪物,最后,它却消失在了爷爷的葬礼上。死亡就像是生灵的影子,而对死亡这只能看到表面的未知,我们永远会有一份恐惧,亦或是敬畏。

20220920_110948_184.jpg大一上完课回寝室的途中,看见附中同学写生后留下的画具,之后大学几年也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在阳光下静静作画的感觉很美好。

N0.091 陈昊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本科

“我来到央美的第一日,阳光灿烂,人也洋溢着欢愉。”

又是一年夏日,又是一年毕业季。回首在央美艺管学院的四年,可谓白驹过隙,不过转眼之间。我来到央美的第一日,阳光灿烂,人也洋溢着欢愉。如今正是离别之际,又如何能做到心如止水呢?

大学四年,幸得老师不嫌我愚笨,凡知识要务皆悉心指导,让我这般庸才也收获了不少真才实学。我得以纵览浩如烟海的美术史,得以身临艺术展览和各种论坛一线,得以结实天下艺术英才。我遇见了友情、师生之情、知遇之恩、爱情……正是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加密艺术的相关内容作为我的毕业论文进行研究,通过对加密艺术市场各个平台实例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各种市场现象、制度、运作模式,对加密艺术的运行生态和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相关结论。

面临毕业,难免有些迷茫,那些曾经熟悉的人们,会去往何方?自己又会拥有怎么样的未来呢?我只期望自己能够努力地实现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先好好迎接即将到来的三年研究生生活,更贴近艺术一线,将自己的规划,将自己的梦想更具体、更现实地勾勒出真实的样子,然后成为一个被大家喜欢的人。

20220920_110948_185.jpg

毕业论文思维导图:关于我的毕业论文的详细信息都在上面啦!

20220920_110948_186.jpg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去年的这个时候,同好友到猫咖,雪白毛发的猫咪,如同下凡的天使,那是很美好的一天。


N0.092 喻湘洁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本科

“疫情是我学习生涯的分水岭,”

回忆乍现,那些在美院笑过累过焦虑过的日子,充实而又甜蜜。初入校园时曾因自己的专业而感到迷茫,质疑自己所谓的学以致用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疫情是我学习生涯的分水岭,它在阻断了我“逍遥”的校园生活的同时,却也将我推出舒适圈,我开始参加比赛、实习、工作、构思毕业论文,逐渐地我发现,在美院的每一堂课、每一份作业、每一次经历都会化成无形的力量,或默默助我思考,或跳出来指导我判断,我渐渐明白什么是艺术管理,也将继续成长为一名艺管人。

20220920_110948_187.jpg

翻到2年前的朋友圈,毕业季总是如期而至

20220920_110948_188.jpg最喜欢的照片是106的家人们


N0.093 郝泓璇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本科

“四年的生活使我更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四年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外,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一种面对事情去自己处理的经验。毕业之后的我,拥有和18岁的自己不一样的眼界和能力,但是很难说我就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拥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我不会就此停滞。

四年的生活使我更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一天打磨出我的习惯、兴趣、性格,都使我更加成为一个独特的人。

20220920_110948_189.jpg郝泓璇,《武烈河畔的晨曦》,120x180cm,布面丙烯,2022

生活在城市中,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铸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离的部分。眼中所见之景皆有砖瓦玻璃,工业钢铁带来的冷静与疏离也渗透在生活中。我所画的是我家乡的清晨。城市褪去夜色,晨曦载曜,武烈河静静淌过城市中央。直面生长城市的庞大与个人的渺小。一砖石,一砾瓦,俯瞰其上,万物咸覩。

未来希望可以去更多的城市画更多的画,希望疫情早日消失。

20220920_110948_190.jpg于大四某一次毕业汇看前夜,班里所有人都在准备毕创,大学四年天光教室里聚集着和同学们相处的点滴。本来还以为可以有半年和工作室同学相处的时光,谁知就这样毕业了。我的好朋友说大家连散伙饭都没吃上,如果要吃,还要千里迢迢聚在一起吃一顿散伙饭。好在工作室大部分同学都升入了本工作室的研究生,未来还有三年时间看到彼此


N0.094 赵颂淳

油画系 硕士

“没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直到毕业还被它困扰。”

清晰地记得疫情是19年年末时出现的,几乎就是放假到家的第二天便开始有了公开报道,只是当时不会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直到毕业还被它困扰。不过哪怕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三年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依然非常充实,有些经历因为疫情才发生,有些作品因为疫情才创作出来,我的毕业创作《村医》就是如此。

20220920_110948_191.jpg赵颂淳,《村医》,布面油画 ,180cmx80.5cm,2022

疫情这三年,社会上最要紧的声音就是医生、病人、病情。医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我们寄托希望在他们身上,不过在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可能还是分布在居住点的小型诊所,能够经济有效地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我以我的祖父为对象创作了《村医》这幅作品,以表现我对他,对这一群体的敬意。

20220920_110948_192.jpg2021年10月10日下午5点55分 于美院图书馆门前

N0.095 周建平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本科

“唯孤独永恒。”

在美院本科阶段的求学是特别的,本科四年,疫情就占了三年。对于我来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奋进、求知、主敬怀揣赤子之心。而另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也是和家人在一起生活最久的一次。四年的时光,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谊和新的乡土感受,也更加明确了接下来的绘画道路,这是属于我的“one piece”。

关于我的毕业创作《流动的身影》,是感官为先的,观看、倾听和感受是我创作“内消化”的一个过程,人群的流动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是始终存在的,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唯孤独永恒。为了找寻一种人群的孤独感,我在城市和乡镇间寻找。在路过田间被闲谈过后起身回家的一群老人所触动,背影的这种孤独感让我思索良多,希望我能把一些细微的感受带给观者。希望感受力可以保持的更久。

20220920_110948_193.jpg周建平,《流动的身影》,布面油画,197 × 140cm

20220920_110948_194.jpg这是我最近创作的一件回应当下的作品《对户外风景的幻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心静,人亦安。现实世界所看到的,是否依然是现实世界?


N0.096 宁可欣

油画系第五工作室 本科

“这一届毕业生被动地感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教学。”

很高兴我能代表一部分央美学子说出:终于毕业了。

这一届毕业生感觉算是被动感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无论是受到疫情影响的时期,还是在学校里和朋友们一起,都让我这段时期的毕设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经历。希望这些安稳的,无奈的,激情的和一点点个人的情感都能如愿展现在我的作品里。

恭喜自己毕业。

20220920_110948_195.jpg宁可欣,《变奏》,蜡笔、彩铅、炫彩棒,100x70cm

20220920_110948_196.jpg这是一张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拍下的,蓝光是投影仪透出的,当时有点发呆的望着这片光,感觉到内心的幻想里也会多出一片像是这张照片里一样的空间。

N0.097 冯嫣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 本科

“‘距离感’被清楚放大,更怀念、在意、渴望一些东西。”

做铜版有一个很吸引我的矛盾关系,制版是缓慢、用力的过程,施加压力让图像呈现到纸上,纸又太轻薄,尤其相较于这个过程。用极薄的手工纸印制,加强对撞,也是对材料自然、原始、温度感的偏爱。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自己当下的状态,“距离感”被清楚放大,更怀念、在意、渴望一些东西,又轻轻落下,却也不是无迹可寻。想让毕业创作成为一个不确定的,一个时间和感受的载体。

感受,就是碎片,但也贯气。画里用到拼贴,但希望它们是一体。抽象具象的内容含混,要凑近寻找才会发现,它们彼此相连,构成画面,构成一段时间,就随着你前进而前进,去向什么地方。

20220920_110948_197.jpg冯嫣,《你就这样流淌》,铜版蚀刻、飞尘、糖水,平版,手工构皮纸印刷,丙烯,色粉,布面拼贴,虚拟影像,164×98cm,2022

20220920_110948_198.jpg

冯嫣《你就这样流淌》(局部)

在系里高强度工作量和技法学习的同时,还有太自由的创作空间,甚至学会一大堆以前很想学但很畏难的软件,是非常幸福和感恩的一段时间。

希望疫情会好,可以线下和大家好好吃顿饭再毕业。

20220920_110948_199.jpg

19年,进学校的第一个下雪天,其中一个朋友甚至第一次见到雪,有个路过的人给打雪仗太激烈的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N0.098 何逸北

版画系第六工作室 本科

“进入版画系以及后来进入第六工作室,我获得了尝试不同创作媒介的机会。”

在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之前我是一名理科生,曾经非常着迷于了解各种太空探索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我毕业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旅行者号”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组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空间探测器,我想要通过连环画的方式讲述一个关于这颗探测器的故事,对未来的人类可以从中发现些什么展开想象。

在央美学习的几年时间里我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同时在各位老师们的辛勤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进入版画系以及后来进入第六工作室,我获得了尝试不同创作媒介的机会,从各种版画版种到沙盘模型制作等等,我非常享受在这里的学习过程。也是在工作室,我接触到了连环画创作,对这一媒介产生的兴趣促使我选择它来做毕业创作。离校后,希望我还能够继续探索对艺术的兴趣,继续探索艺术各种各样的作为叙事媒介的可能性。

20220920_110948_200.jpg

何逸北,《旅行者》(局部),连环画

这张照片是我们大二刚刚进入版画系时,系里组织排练运动会入场式节目的场景。听说版画系似乎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运动会的入场式节目都完全交给刚刚入系的大二学生来负责,那一年便是轮到我们来干。那一年除了向我这样躲在道具后面的群众演员以外,还有负责扮演象征版画制作工具的刻刀和滚筒的同学。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对不起负责道具和服装的同学,不过我真的觉得他们的模样非常滑稽可爱,即使现在拿出这张照片看,我也会忍不住咧开嘴笑出来。除了开幕式以外,那场运动会我还傻乎乎报名参加了一个1000米跑的项目,拿了个倒数第二。


N0.099 杨茗月

设计学院 本科

“失去时,才意识到正是这些细小的事物拼接出了过去的自己。”

就读美院的近四年里,因为疫情实际在校度过的时间仅有两年多。一个人的居家学习虽然能排除一些杂音,但也失去了很多在校才会有的经历。师生间的面对面交流、宿舍起居、校外的专业体验……失去时,才意识到正是这些细小的事物拼接出了过去的自己,每一点滴都在无形中影响了今天的判断和选择,不论是对于毕设,还是对于明天去哪这样的大题。对校园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南门栅栏的种种,快递、外卖,经过的老小居民,有时会感到栅栏内外是两个世界。

20220920_110948_202.jpg几张图来自一条20s的视频,关于译自电影《音乐之声》选段“Do Re Mi”的中文儿歌“哆来咪”,场景中的投币摇摇车常带有这首歌曲。视频描述的是因直译歌词而产生的前后文含义断裂,由于这首歌中还存在音乐语言,因此在没有文字信息的场景中,仅凭听觉“空耳”会产生更多解读分支。

20220920_110948_203.jpg

2021-3-22返校周拍摄,校门外堆满人行道而延伸至马路的快递。

N0.100 洪健翔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硕士

“我可能不会一直幸运下去,但我定会一直漂流下去。”

疫情三年覆盖了研究生的三年,数了数在校时间——八个月,怀念跟朋友在学校工作室画画聊天的日子。前面迷糊了两年,最后一年跟朋友合租了工作室,有了团队。毕业创作就把他们画了下来。我感受他们每个人的情绪、周围的动静、发生的事情,在边上静默的看着在发生的某个过程,不参与其中,在画面中呈现真实的他们。

七年的美院生活告一段落了,最后我是幸运的,但我可能不会一直幸运下去,但我定会一直漂流下去,蹉跎中练就一身本领,祝我好运!

20220920_110948_204.jpg洪健翔,《工作室》,布面油画,130cmX220cm,2022
这会该去二食堂吃饭了.jpg这会该去二食堂吃饭了

编辑/杨钟慧

图文致谢/100位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