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在虚往实归中,涂抹乡愁

时间: 2022.12.23

2022年,是戴泽先生的100岁寿辰,时至年末,12月18日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的“虚往实归——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为观众展现了一场新颖的风景画展。不仅呈现出戴泽先生在风景艺术上的成就,亦是戴先生首次归乡举办个展。展览中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描绘的成都、都江堰、三峡等等故乡即景都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本次展览的出现,也在22年末尾,为戴泽先生的艺术展示成果再添一笔亮彩。

01 展览现场.jpeg

02 展览现场.jpeg

03 展览现场.jpeg

04展览现场.jpeg

05 展览现场 .jpeg展览现场


“虚而往,实而归”


据策展人丁澜翔介绍,“虚往实归——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与以往戴泽展览的不同策展方向在于,首先这是戴泽先生的首次风景画回顾展,展览中涵盖了戴先生在大半个世纪中创作的风景画精品佳作,其中半数作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其次,展览选址成都市美术馆,这也让“虚往实归——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成为了戴泽先生的首次回乡展。于百岁之际,戴先生回到家乡四川举办个展,更显其特别意义。展览也在如上的特殊性之上,构造了它的策展理念。

06展览现场.jpeg

07 展览现场.jpeg

08 展览现场.jpeg

09 展览现场.jpeg展览现场

展览题目中,“虚往实归”,源自展览策划之初,策展人从戴泽家属口中得知的一件不为人知的事情——戴先生一直对外隐瞒了自己的眼疾问题。儿时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他左眼视力严重衰退,他的眼疾持续至今,直到晚年的眼科检查中,才将此事告诉家人。这意味着,一位画家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与自己视力模糊的左眼相伴。他并没有选择矫正和治疗,而是把它作为秘密埋在心底,选择与缺陷的身体和解,去适应和认同它。也意味着,作为一名画家,戴泽一直以来其实很难获得清晰的视觉映像。

10 戴泽 《自画像》26x34cm 纸本油画 1949年  私人藏.jpg戴泽, 《自画像》,26x34cm,纸本油画,1949年,私人藏 

11   1946年,北平艺专和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同仁摄于北平艺专。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二排右起 :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三排右起:右一董希文.jpg1946年,北平艺专和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同仁(宋步云摄)。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二排右起 :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三排右起:右一董希文

12 1953年,徐悲鸿与江丰等合影(戴泽相机拍照,扫描底片)_copy.jpg 1953年,徐悲鸿与江丰等合影(戴泽相机拍照,扫描底片)13 1957-1958年创作水彩写生的戴泽。_copy.jpg1957-1958年创作水彩写生的戴泽

14 1983年,戴泽在巴颜喀拉山口_copy.jpg1983年,戴泽在巴颜喀拉山口

作为徐悲鸿先生艺术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与捍卫者,戴泽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相信你的眼睛,画你所看到的”的写实主义艺术理念。而戴先生的眼疾,所见皆为“虚像”,也让展览指向试图探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戴泽如何通过他的艺术,在虚与实,内与外,身体与自然中获得平衡。

展览主题“虚往实归”由此而生。《庄子·德充符》中,常季问仲尼曰:“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在此,“虚往”代表一种空怀的状态,暗喻戴泽往物象投去的虚焦的目光;“实归”则意指戴泽通过亲身体悟和画笔,获得对自然实在的把握。“虚往实归”在此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美学的升华,既包含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也是戴泽个人在他的风景画中传达出来的“无形心成”。或许正如戴先生在自述中所说,他虽一眼几乎失明,一眼患严重的白内障,“然心中似乎打开一扇新的窗,看的更加深刻简约。”【1】

展览现场

“画家靠眼睛观察和感受,视力不好对于画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常理来说,肯定会对作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但是在艺术史中,可以看到许多画家晚年视力减退后,反而在艺术中愈发放松,愈发豁然。”【2】在策展人看来,虽然无法准确得知视力对于戴泽先生作画的影响,但它提醒了人们另一条理解和感受戴泽画作的路径,即将戴泽画中松弛的、模糊的、抽象的部分,理解为视觉感受的直接呈现。从而以新的视角,接近戴泽先生“画你所见”的艺术理念。


边走边画


打破了常规回顾展按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分期叙事的板块结构,本次展览聚焦戴泽风景画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展示。展览共设置八个章节,以简洁、凝练的标题加以提炼、区分。在展览的序章中,“虚像”作为展览整体切入点,通过光学装置与文字,让观者率先在交互中体验艺术家视力障碍可能造成视觉不适,从而引发、触动观众对何为“虚”与“实”的思考。

在展览单元中,按照戴泽先生表现的风景画内容分为“迹“、“泽”、“途”、“拓”、“乡”、“野”六个相对独立的展览板块。“迹”即古迹、胜迹,是存放历史的地方。本章展示出戴泽在不同时期游访名胜古迹与革命圣地的风景画作,1946后,戴泽应徐悲鸿之邀,前往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徐悲鸿的助教,从此开启了他的北上生涯。艺术家在1952年创作的《天安门》呈现出一派新中国成立后的鲜活景象,同样也记录下了戴泽一段有笑有泪的“北漂人生”。

19 戴泽 《天安门》40.5x52.5cm 布面油画 1952年 私人藏.JPG戴泽,《天安门》,40.5x52.5cm,布面油画,1952年,私人藏

20 戴泽 《北京站竣工》 35.1×52.7cm 纸本国画 1995年 私人藏.JPG戴泽,《北京站竣工》,35.1×52.7cm,纸本国画,1995年,私人藏

1963年,41岁的戴泽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派往西藏采风,进藏前,他曾在成都短暂停驻,留下了一批彩墨作品,同样绘于1963年的《成都昭觉寺》与《都江堰》,便展现出戴泽在进藏前对成都历史景观的随行随绘,这些随笔性质的勾画,呈现出他将历史遗迹转换为画中风景的艺术功力。

21 1953年,麦积山勘查团合影,吴作人带队。_copy.jpg1953年,麦积山勘查团合影,吴作人带队

22 1953年6月,戴泽参加麦积山勘查团。_copy.jpg1953年6月,戴泽参加麦积山勘查团

23 1953年6月,戴泽参加麦积山勘查团-4_copy.jpg1953年6月,戴泽参加麦积山勘查团

24 1964年戴泽在西藏_copy.jpg1964年戴泽在西藏

展览选取的戴泽于行旅途中创作的风景画,如同文化与历史的媒介,戴泽将这些他瞩目观看,提笔写生的历史场所转换为画中风景,并在历史与审美的统一中,创造符合审美与诗意的视觉图像,让当下的观众得以通过艺术的途径抵达历史,同样,这也是艺术家经由艺术留下的人生轨迹。

25 戴泽 《成都昭觉寺》 29x46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成都昭觉寺》,29x46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26 戴泽 《都江堰》43x38.5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都江堰》,43x38.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27 戴泽 《延安宝塔山》 40×54.5cm纸本油画 1974年 私人藏.jpg戴泽,《延安宝塔山》,40×54.5cm,纸本油画,1974年,私人藏

展览的第二章节“泽”,将戴泽表现江河湖海的风景创作单独辟为一个单元。泽,即水积聚流动的地方,与前章“迹”相呼应,即是流动的疆域、精神的象征,暗示着历史的流逝与时空的动态。自然一直以来是戴泽的老师,正如韦启美的总结与形容,戴泽“把自然当老师,把写实当本份。在自然面前,他只是认真地看,诚恳地表达自己感到的形象。他对自然越真挚,自然给予他的便越丰富。”【3】

28 戴泽《大连港》52.5x37cm 纸本油画 1961年 私人藏.jpg戴泽,《大连港》,52.5x37cm,纸本油画,1961年,私人藏

29 戴泽《夜》47x28.5cm 纸本国画 1962年 私人藏.jpg戴泽,《夜》,47x28.5cm,纸本国画,1962年,私人藏

30 戴泽《成都走马河》43x39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成都走马河》,43x39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31 戴泽《重庆北温泉》51x22.5cm 纸本国画 1973年 私人藏.JPG戴泽,《重庆北温泉》,51x22.5cm,纸本国画,1973年,私人藏

32 戴泽《汉口夜泊》27x39cm 纸本水彩 1973年  私人藏.jpg戴泽,《汉口夜泊》,27x39cm,纸本水彩,1973年,私人藏

戴泽自小在四川云阳的长江边长大,那里的码头景象,水上生活与风光,给戴泽留下了极其生动美好的童年印象。戴泽常常以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笔触,描绘着他与“水”的亲近之感。几乎总是兴之所至,信手勾勒,戴泽仍采用了丰富的形式,以彩墨、水彩、油画等媒介,表现他目之所见的大连、成都、重庆、汉口等地的江河湖海。历史流逝,生命流动,戴泽笔下的江河风景如绵延的意象,于不同景象的变迁中,暗涌着民族精神构建的过程。

33 戴泽《三峡》53x39cm 纸本国画 1973年 私人藏.JPG戴泽,《三峡》,53x39cm,纸本国画,1973年,私人藏

34 戴泽《西陵红灯》45.5x35.5cm 纸本国画 1974年 私人藏.JPG戴泽,《西陵红灯》,45.5x35.5cm,纸本国画,1974年,私人藏

35 戴泽《夔门天下雄》102x102cm 纸本国画 1985年 私人藏.jpg戴泽,《夔门天下雄》,102x102cm,纸本国画,1985年,私人藏

36 戴泽《朝霞》70x51cm 纸本国画 2009年 私人藏.jpg戴泽,《朝霞》,70x51cm,纸本国画,2009年,私人藏

第三章节“途”有趣地将画家在风景画中捕捉到的交通题材汇聚一章。这批画作中描绘了包括成都、重庆、武汉等地的桥梁,以及艺术家于进藏途中捕捉的风景,那些入画的,带有日常性的港口、归舟、公路、大桥、野径、荒郊等等场景,展现出这位钟情于写生采风,热爱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在长年的行旅途中对于“行”的理解。画面中既有生动的叙事性,背后又铺陈有宏大的时代主题,邀请观众走入画面,与戴泽在时空中进行一场共同行走。

37 戴泽《都江堰》43x38cm 纸本国画 1962年 私人藏.jpg戴泽,《都江堰》,43x38cm,纸本国画,1962年,私人藏

38 戴泽《成都索桥》42.5x38.5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成都索桥》,42.5x38.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39 戴泽《康藏道上》27.5x39.5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康藏道上》,27.5x39.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40戴泽《蓉城秋郊》54x29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蓉城秋郊》,54x29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41 戴泽《武汉长江大桥》51.5x38cm 纸本国画 1973年 私人藏.jpg戴泽,《武汉长江大桥》,51.5x38cm,纸本国画,1973年,私人藏

42 戴泽《成都万里桥》48x41cm 纸本国画 1990年 私人藏.jpg戴泽,《成都万里桥》,48x41cm,纸本国画,1990年,私人藏

第四章“拓”所选取的戴泽风景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展览截取了戴先生对于劳动生产改造自然场面的描绘;另一方面,经由艺术家的艺术性处理,集中体现出艺术家如何将自然风景进行再造,从而获得独一无二的艺术面貌。

43 戴泽《鸭绿江》27.5x19.5cm 纸本水彩 1954年  私人藏.JPG戴泽,《鸭绿江》,27.5x19.5cm,纸本水彩,1954年,私人藏

44 戴泽《十三陵竣工》37x29cm 纸本水彩 1958年 私人藏.JPG戴泽,《十三陵竣工》,37x29cm,纸本水彩,1958年,私人藏

45 戴泽《捕》17x25cm 纸本水彩 私人藏.jpg戴泽,《捕》,25x17cm,纸本水彩,私人藏

46 戴泽《二七车辆机车厂》18x24cm 纸本水彩  私人藏.jpg戴泽,《二七车辆机车厂》,24x18cm,纸本水彩,私人藏

47 戴泽《燕山石化炼油厂》54.5x40cm 纸本油画1976年  私人藏.JPG戴泽,《燕山石化炼油厂》,54.5x40cm,纸本油画,1976年,私人藏

48 戴泽《杨浦大桥》44x32cm 纸本水彩 1996年 私人藏.jpg戴泽,《杨浦大桥》,44x32cm,纸本水彩,1996年,私人藏

拓,在此既是创造、开拓,同时也意味着人的劳动与艺术家的艺术劳动,彰显出了人的本质力量。从戴泽的这批围绕劳动生产场面的画面中,能领略到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又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家在这些劳动场景中提炼美学的过程,也是艺术的实践力量对于风景的再造。

49 1976年戴泽在东方红炼油厂前的合影.jpg1976年戴泽在东方红炼油厂前的合影

50 1977年在秦皇岛玻璃厂考察_copy.jpg1977年在秦皇岛玻璃厂考察


故乡的风景


本次展览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四川是戴泽先生的家乡,本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首次回乡举办个展,别具纪念性意义。据策展人介绍,在六大章节中,第五章“乡”当属核心章节,呼应了戴泽先生回乡展的主题。

乡,即故乡,原乡,是人在风景中的生长。四川是戴泽先生的故乡,亦是他的灵感源泉和血脉所在。1973年,戴泽曾经回到四川,在回北平的路上,他从三峡逆流而上,边行边画,此后戴泽再也没有机缘回到故乡。

展览现场(李光鑫 摄)

“乡”一篇章呈现出艺术家笔下对他最重要的两地,北平与四川的描绘。在画中,艺术家曾反复描摹四川故乡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用绘画将艺术家与故乡的情感相连。

53 戴泽《北平街头》20x28.5cm  纸本水彩  1946年  私人藏.jpg戴泽,《北平街头》,20x28.5cm,纸本水彩,1946年,私人藏

54 戴泽《成都》43.5x38.5cm  纸本设色  1963  私人藏.JPG戴泽,《成都》,43.5x38.5cm,纸本设色,1963年,私人藏

55 戴泽《武侯祠》40x34.5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武侯祠》,40x34.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回忆起有关家乡和童年的场景总能特别生动:“学校门口就是长江,天热时,我和玩伴经常下水游泳、摸鱼。到冬天了,大人们把肉切成大块,用盐腌上,再挂起来烟熏,味道特别好。”【4】对故土的兴味与眷恋,无不体现在戴泽的四川写生中。而画家一生中求真、求美的韧性,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对市井烟火气的敏感与喜爱,正是四川赋予他的独特精神气质。

56 戴泽《杜甫草堂》33.5x44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杜甫草堂》,33.5x44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57 戴泽《杜甫草堂》40x35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杜甫草堂》,40x3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58 戴泽《窗外》45x68cm  纸本国画  2009-2010年  私人藏.jpg戴泽,《窗外》,45x68cm,纸本国画,2009-2010年,私人藏

最后一章“野”,将戴先生中、晚年着重描绘自然野趣的风景作品进行了共同呈现。戴泽在晚年眼疾日渐严重,在这批返璞归真的风景画中,艺术家展现出一种更为松弛的状态,拥有了一种接近无拘无束的艺术自由。2008年以后,戴泽的视力进一步衰退,无法深入刻画物象,却促使艺术家完成了又一次创作上的转变。他开始以浓烈的色彩和大块面的笔触表达画面的主要关系,不再拘泥于形象与细节,而是在更为表现性、写意的画面中,进行挥洒自如地情感表达,从而迈入了艺术的新境界。

59 戴泽《成都河边》40x34.5cm  纸本国画  1963年  私人藏.JPG戴泽,《成都河边》,40x34.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60 戴泽《燕山》47x28.5cm  纸本国画  1972年  私人藏.JPG戴泽,《燕山》,47x28.5cm,纸本国画,1972年,私人藏

61 戴泽《红河》45.5x61cm  纸本油画  1998年  私人藏.jpg戴泽,《红河》,45.5x61cm,纸本油画,1998年,私人藏

62 戴泽《朦胧》66x44.5cm  纸本国画  2011年  私人藏.jpg戴泽,《朦胧》,66x44.5cm,纸本国画,2011年,私人藏

63 戴泽《张家界》70×137cm  纸本国画  2013年  私人藏.jpg戴泽,《张家界》,70×137cm,纸本国画,2013年,私人藏

不同以往的戴泽个展,本次展览除去更强的策展理念,也强调了对于形式感的考量,展陈空间设计方面也有诸多亮点,例如专门搭建的“虚像”装置,让观众得以感受戴泽先生的视觉感受;展览的整体视觉构造也更显前卫,也让展览的定位更为年轻化,流露出让百岁艺术家在当下收获新一代观众,焕发出新活力的愿景。展览还同时设置有特别单元,其中展出戴泽先生的“福豹”系列作品,以呼应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

据策展人介绍,海报几易其稿,最后采用了水印刻字的方法,并透过“虚往实归”,让戴先生笔下的豹子从字中窥来。豹子,一向被认为是戴先生的自画像,豹窥仿佛戴先生用他那穿越一世纪的目光审视着当下。

65 戴泽 《福豹-Ⅰ》  传统宣纸 50x80cm  2021年.jpg戴泽,《福豹-Ⅰ》,传统宣纸,80x50cm,2021年

66 戴泽 《福豹-Ⅱ》  传统宣纸 50x80cm  2021年.jpg戴泽,《福豹-Ⅱ》,传统宣纸,80x50cm,2021年

67 戴泽 《福豹-Ⅲ》  传统宣纸 50x80cm  2021年.jpg戴泽,《福豹-Ⅲ》,传统宣纸,80x50cm,2021年

“虚往实归——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希望通过一次对戴泽风景艺术的梳理与呈现,引领观众的目光投射在作品本身,跟随艺术家的目光,感受艺术家传达出的思考与人生体悟。而对戴泽先生的风景画中蕴含的艺术理念,也再一次印证了他所笃信的“画你所见”,并非冰冷的机械记录,而是富有生命体温的留存。【5】

文 | 孟希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参考资料:

【1】“虚往实归——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展览前言

【2】策展人丁澜翔采访

【3】 韦启美,“一个尊重自然的画家”,《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

【4】“戴泽:来自黄葛树下的徐悲鸿大师弟子”,重庆日报。

【5】尚辉,“画你所见——戴泽笔下的师友、家人与百姓”,《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


展览信息:

64 主海报.jpg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18日——2023年2月12日

主办单位:成都市美术馆

学术主持:黄宗贤 

策展人:丁澜翔、何禹珩

学术支持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戴泽艺术基金

视觉设计:李雪峰、李瑶瑶

展览地点:成都市美术馆A区(天府美术馆)负一楼A9、A10、A11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