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画家、批评家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开篇即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画虽在技术处理上对意境的追寻不断完善,但是在绘画观念的提升上却越来越少,审美越来越封闭、排他。“中国画穷途末路”的提出一时间在画界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画坛有关中国画出路的一场大争论。
争论并没有结束,1992年,吴冠中发表名为《笔墨等于零》的文章,言辞激烈地向传统中国画奉为圭臬的“笔墨”提出挑战。在文章开头便开门见山地指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他对“笔墨”的否定与消解,触及了中国传统笔墨的底线,引得整个艺术界哗然,也在继“中国画穷途末路论”之后,引发新一轮关于水墨艺术的又一次激励论战。
从李小山的“中国画穷途末路”,到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在近40年中国水墨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中国画出路的激烈论战实质上从未结束,相应的则是当代水墨创作、讨论与批评身处的语境一直在变,从80、90年代艺术家、批评家们立场鲜明的摇旗呐喊,到2010年后异军突起的“新水墨热”,到市场介入后中国水墨面临的重新洗牌,再到泛水墨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与批评家们一道,在水墨蝶变之际,意在重整思路。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直到2020年11月,在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之际,“中国画穷途末路说”的提出者、展览艺术总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再一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经过三四十年时间,从焦虑、试探到稳定,“水墨画领域逐渐形成了显而易见的闭环”: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的——在他看来,当代水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却又相对固守的“闭环”。
这是李小山对中国水墨艺术发展的最新观察,当年的展览“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及参展艺术家也对此观念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与探讨。到两年后的2022年,一场名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再次呈现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回应了李小山在两年前提出的“闭环”说。展览以众多“泛水墨”的当代艺术作品和传统中国画,提供出一种介于“前卫”与“传统”两种极端状态的艺术作品与视觉艺术,观众得以看到在“闭环”之外当代水墨作品的实时发展状态。从而引发如下思考:当下,水墨对于艺术家而言,到底是什么?他们又在各自的创作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在今天的时代,水墨又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
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墨思潮不断涌现,尤其在进入千禧年后,学术界与市场试图以新文人画、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工笔、新水墨等概念性的词汇解说、归纳这些当代水墨中“形色各异”的个体。然而,挑战正在于如何能够系统清晰地介入该领域,这或许需要一个独特的角度与方式。“中国当代水墨年鉴”正是建立在此种思考之上的长期项目,希望通过文献记录与展览的形式,以开放、包容、平和的态度广泛吸纳具有创新精神与探索意识的当代水墨艺术家,通过整理、总结与呈现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最新状态与成果。
(一)“新水墨”元年:“水墨热” 开启
201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的一脉相承”(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当代艺术展,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 K. Hearn)出于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考,以西方立场的判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却以“水墨”(Ink art)这一主题呈现。实际上,这只是一次与“水墨文化”相关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借“水墨”,他想说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艺术家对传统的利用和改造”。
然而,正是这样一次带有西方视角和文化误读的“水墨展”,成为当时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概念,搅起了一场“水墨热”。大都会这次展览的效力,很快直接映射在当时的艺术市场上。在当代艺术处于“拐点”,艺术市场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当代水墨却异军突起,市场新人不断出现,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水墨专场成为最值得期待的亮点。苏富比、佳士得率先在纽约举办水墨相关的展览、私洽,随后,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也纷纷开启新水墨专场,就连各大艺博会上,新水墨代表人物的作品也在短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
处于价值洼地的新水墨,终于从幕后走上了前台。实际上,自“85新潮”以来,水墨已成为新时期国画发展、变革的重要现象,新一代的艺术家们,以当代艺术的观念或表现手法,利用水墨这种语言和材质,在表现的主题和题材上呈现各自独到的观念与视角,由此展现出他们富有锐气的思考,拓展了当代水墨的艺术新境界。
当代水墨的实践在它摆脱了狭隘的媒材、画种的界定后,在观念、题材、媒介等方面都推陈出新,富有鲜明个人风格,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表现维度,让当代水墨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的空间,让水墨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焕发出时代的生机活力。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得当代水墨逐渐从边缘走进当代艺术的中心,甚至成为一时焦点。
2015年,“新水墨”的发展走进“关键性”的节点,也是新水墨经历迅速繁荣,出现转折和调整的一年。国内以“新水墨”名义出现的展览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一场持续至今的“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应运而生。
2016年6月11日,“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5-2016)暨《中国当代水墨年鉴2015-2016》新书发布”于北京今日美术馆揭幕。项目旨在通过“以书带展,书展结合”的形式,整理、总结、展现中国当代水墨的当下状态,以开放、包容、平和的态度广泛吸纳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全面地呈现本年度当代水墨的崭新面貌,也是中国当代水墨践行者们的一次集结。这样一次以“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年鉴展,呈现出了至“85美术思潮”以来,中国当代水墨的探索与革新,有别于传统水墨画题材、图像与观念的当代水墨,也是当代水墨首次以一种专题性、年鉴的方式呈现。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5-2016”场馆海报,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年
展览汇集了80位活跃的当代水墨画家的作品,他们涵盖了亲历“85新潮”和“后八九”最早的一批当代水墨艺术家,活跃于市场和学术界的当代水墨中坚力量,以及新锐的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通过全景、系统的梳理,展览尽可能完整地呈现2015-2016年度水墨的发展状况。
同样是在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第一大国,总成交额47.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8%。雄踞榜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当代水墨所占的市场份额急速攀升,成为艺术市场新宠,然而,快速翻红的新水墨领域却缺乏有效的学术梳理与支撑。
基于当时的现状,2017中国当代水墨年度大展暨中国当代水墨年鉴第一届主题展——“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于2017年4月25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美国加州大学美术史教授沈揆一担任策展人,展览邀请了37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共同参与,共展出作品100幅,以期通过较为全面的展现与梳理,呈现中国当代水墨多样化的创新面貌。
“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2017中国当代水墨年度大展”展览现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2017年
沈揆一策划的这场年鉴展,共邀请了37位在年龄上跨越了三代的艺术家。既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向旧传统挑战、开创现代水墨运动的刘国松、潘公凯、卢甫圣等老艺术家,还有一大批在八、九十年代开始参与并经历了中国当代水墨实验全过程的中坚艺术家,比如谷文达、沈勤、徐累、王川、魏青吉,更有一些为画坛带入新风的年轻实践者,如彭薇、徐华翎、李婷婷……
策展人以这样的“样本式”的参展阵容,展出中国当代水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这些艺术家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提出对传统或现代的质疑,无论观念形态还是图式语境都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拓展,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当代性,也展现了水墨艺术领域发展的无限可能。沈揆一认为,当代水墨是一种观念,一种美学诉求,它能反映当代人的观点。“在目前,很多西方人没有真正理解或介入中国水墨,但当前任何一个关注水墨发展的人都明白,这是一场真正重要的运动。”
延续这一思路,2017年10月,“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6-2017”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此次“年鉴展”共邀请82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近百余件作品。同时,在首届“年鉴展”及“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的基础上,策划推出实验性的主题展——“移山:十三位当代艺术家的笔墨探索”。展览以开放的观念和包容的心态,广泛吸纳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探索意识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参与。年轻一代的水墨画家们,结合中西绘画传统,切入当代生活,以不同方向寻找水墨与当下现实语境的结合点,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和艺术价值,发展成为当代水墨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次“年鉴展”还特别要求艺术家以最新创作的作品参加展览,立足大学美术馆作为展览场所,凸显展览的学术特点,其意义非同一般。
(二)躁动的“水墨年”:从市场宠儿到“水墨”滥觞
来到2018年,“水墨”艺术大展层出不穷,重要的国内外艺术机构以各种名称、主题推出水墨艺术大展,将当代水墨的热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当代水墨不只是北上广的常客,更多的二三线地方城市的关注与热度逐渐升温,让2018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墨年”。各类当代水墨群展、联展的举办,彰显出当代水墨持续不断地热度及在当代文化中日渐重要的地位。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3周年特展——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展览海报,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8年
同年12月21日,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三周年特展“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简称“体用一源”)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体用一源”将目标锁定在当下的创作现实,聚焦于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选取35位在2018年活跃的代表性水墨艺术家的精品力作60余件,从不同维度呈现水墨艺术现状,体现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水墨正将步伐迈进大洋彼岸的欧美国家,在纽约、巴黎、柏林等城市,当代水墨展频频亮相。2019年10月,在旧金山湾区亚洲艺术周举办期间,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四周年之际,推出三大特展—— “彼岸——徐累近作”、“香——徐华翎近作”及“墨意:当下的水墨艺术”。展览由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佳士得拍卖行联合主办,三场展览都由沈揆一担当策展人。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4周年特展——彼岸:徐累近作展”展览海报,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美国,2019年
展览邀请了30多位中国当代水墨的中坚人物,以及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徐累、徐华翎,呈现他们在水墨领域的探索、试验与建树,在大洋彼岸展现最具原创性的当代水墨艺术。三大特展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水墨艺术家的近作带至美国湾区,分享他们的生活体验、精神索求与文化价值的体现,以使美国观众有机会对中国当代水墨这一重要领域的发展有一直接和深入的了解。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4周年特展——墨意:当下的水墨艺术”展览现场,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美国,2019年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4周年特展——香:徐华翎近作展”展览海报,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美国,2019年
与此同时,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也把视野聚焦于新一波崛起的年轻艺术家。2020年年底,在山东省济宁市美术馆举办的“你的背包:生于1980年以后艺术家的水墨探索”艺术展,就聚焦于80后、90后年轻艺术家创作的炙手可热的“新水墨”、“新工笔”作品。展览中这些年轻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无论是在画面形式、题材、媒介,还是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推陈出新,在艺术语言和表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让水墨这一古老的艺术语言,呈现出“复兴之势”,成为当代艺术最富生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画种之一,他们为传统艺术形态赋予新的视角与可能。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5周年跨年展——你的背包:生于1980年以后艺术家的水墨探索”展览海报,济宁市美术馆,济宁,中国,2020-2021年
(三)“静下来”的当代水墨:反思、质疑与提问
2020年11月19日,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对已经持续多年的“水墨热”泼了一盆冷水,展览邀请中国画“穷途末路说”的提出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作为艺术总监。
一直“对水墨画不抱有信心”的李小山,又提出一个严肃的命题:经过了三四十年时间,从焦虑、试探到稳定,当代水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却又相对固守的“闭环”。可谓成也资本,败也资本,在市场和资本的裹挟之下,快速进入“新水墨”的资本又迅速撤出,部分艺术家作品价格暴涨暴跌。喧嚣之后,缺乏沉淀的“新水墨”市场趋于平缓和理性,从喷涌式的爆发,到退潮后的风平浪静。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5周年特展——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展览海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20年
李小山提出“闭环”这一观念,表露出其对当代水墨的悲观情绪与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其期望,“在水墨的闭环并非铜墙铁壁,趁着光透进来,艺术家仍然是有所作为的,我深切地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他对于挑破当代水墨“闭环”的期待,在艺术家个体创作中,已初现端倪。
经历高热之后的当代水墨,面临缺乏创新、粗制滥造的状况,逐渐形成表面亮丽,实则缺乏内涵的伪水墨大行其道,当代水墨也形成一种良莠不齐、云泥俱下的自娱自乐的艺术生态。按李小山的话说:作品越来越“美丽”了,也越来越缺乏“意义”了。面对这样的状况,艺术家王劲松也表示,当代水墨在国际上突破的难度很大,虽然在国内展览不断,各种形式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形成了一个大的气候,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基本上很多艺术家都是各自为政。
2022年,经历高涨又回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创作保持活跃,各类当代水墨展仍旧络绎不绝,体现了当代水墨的积极作为,历经喧嚣后的当代水墨的解构与重建,与之相伴的是对传统的回望和当代艺术的质疑、反思。同样是在2022年,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再次回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以一场主题为“CHUO(进退)”的学术邀请展再次回应李小山两年前提出的“闭环”说。展览以众多“泛水墨”的当代艺术作品为主,展示出位于“闭环”之外因而与众不同的当代水墨作品。策展人林书传表示:这是一次去除中间段的展览尝试,同样也是面对“闭环”和解答“闭环”的一种新的角度。
艺术家、评论家陈丹青曾与几位当代水墨画家交流时提出质疑:为什么你们心甘情愿把自己想成“水墨画家”呢?这也回到了大都会当年水墨艺术展大家关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当代”还是“水墨”?在新的时代与文化语境下,如何向前发展?水墨艺术的当代性是什么?新的语境下,当代水墨要解决什么问题?水墨作为一种“语言”,面对如今时代的瞬息万变,到底是“进”是“退”?
从展览主题和关系上来看,“CHUO(进退)”与此前举行的“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互为呼应,相互补充,阐述了当代水墨发展的前因后果。如果说“档案”遴选了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那么,“CHUO(进退)”选择的33位艺术家,则是介于“传统中国画”与“与水墨相关的当代艺术”两个“极端”的艺术家,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面貌的作品同台展示,借以探讨水墨的边界与外延。“CHUO(进退)”以点带面,撷取中国当代水墨艺术40多年发展以来的变革发展、曲折历程、多样形态和丰富面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近50年来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水墨艺术。
以点带面地,“CHUO(进退)”撷取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40多年发展以来的变革发展、曲折历程、多样形态和丰富面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近40年来最有特色,却又与水墨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当代艺术。旨在以当代的文化视野,进一步观照传统,以当代的文化情怀,进一步追寻水墨的当代价值。“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希望年鉴能够成为打破闭环的那一束曙光,为当代水墨带来无限可能。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从参展人员的选择来看,两次展览的艺术家没有一个重复的名字,如果说“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遴选了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那么,“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则选择介于“传统中国画”与“与水墨相关的当代艺术”两个“极端”的艺术家,借此探讨水墨的边界与外延,也再一次探讨水墨的“当代”与“传统”。
参加展览“CHUO(进退)”的艺术家们,大多为现当代艺术教育背景下出现的专业艺术家群体,他们的创作,更注重社会现实、追问人生、考量当代艺术的价值,因此,“水墨”对当前社会问题和当代人的精神境遇的贴近关注,就成其突出的特点。就这些艺术家而言,“南宗北宗”、“南张北齐”已成为历史,那些在水墨历史上闪耀的巨匠,只是曾经追慕的历史和过去,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无法回答当代的实践与问题,就如他们当年突破历史,以作品回应个人所处的时代和遭遇的问题一样。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其中一组的16位艺术家,通过更接近传统中国画语言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创作的活跃期从1970年代末持续至今,包括杜滋龄、何家英、江宏伟、冯海涛、李中诚、林海钟、潘汶汛、王法、王孟奇、王子武、萧海春、徐乐乐、袁武、张捷、张孙哲……这些艺术家选择追随传统中国画的路子,在传统水墨语言的摸索中,寻找自己的方向,他们延续中国画传统,以“水墨”作为创作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在作品中呈现这个时代的特色,表达自我。
另一组邀请参展的17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看似与传统水墨毫不相干,但实则深受“水墨”文化或材质的影响、启发,与水墨精神遥相契合。他们包括:赵跃鹏、邓箭今、管怀宾、黄靖杰、黄宇兴、江衡、康海涛、刘炜、刘子建、毛焰、邱岸雄、邵戈、申亮、史金淞、孙逊、王光乐、邬建安……这些以先锋实验为创作目标的当代艺术家,将水墨作为一种间接的材质,从传统中国画和西方现当代艺术中汲取养分,借用当代艺术、装置或影像,或借古开今、或纳洋兴中、或中西融合,大胆探索尝试,出现了大批敢于突破常规,寻求自我表现语言、书写这个当代时代面貌的作品。
相同的是,这些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均呈现出对当下问题的关切,不断刷新当代人对固有水墨观念的认知。他们不仅表现了中国艺术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精神,又呈现出新的面貌与形态。
展览“CHUO(进退)”旨在立足于“当代”的文化视野,进一步观照“水墨”传统,以当代的文化情怀,进一步追寻水墨艺术的当代价值。此展是“传统”与“当代”两条路之间碰撞、对话、争论的延续,介于诸多命题的考量,从而构成本次展览“CHUO(进退)”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水墨——挑开“闭环”的利器
参加“CHUO(进退)”的艺术家们深信,并以作品回应:水墨传统并不是守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东西方当代艺术的进一步碰撞,东西方审美系统的碰撞、对话、融合、吸收,也使得当代水墨的未来发展必将散发出更加多元的审美架构。
也是在此次展览中,诸多关于“传统”与“当代”的争议与话题,再一次通过水墨这一语言彰显出来。正如参展艺术家张捷提出的疑问:“传而统之”的古代经典一传千年百年,在如今“范式与接纳”的教学思想下,传统是否还活在当下?是被不断传承、拓展、放大?还是被“西学东渐”的外来思潮逐渐削弱和摧毁?对于“传统”与“当代”的厘定其明晰的界限又在哪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壁垒和障碍?当代人“与古为新”的笔墨生发不具备当代性吗?那些当代艺术家又为何要借鉴汉字和火药等传统元素而立足国际舞台?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针对如上中国水墨创作中的核心议题,“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也依托每年度的重量展览,组织创作者们进行各抒己见,在严肃的讨论中推动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例如,面对当代水墨如何从“闭环”到打破“闭环”问题,参展艺术家邓箭今认为,2020年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的展览主题直指的“闭环”问题,旨在直面艺术家群体当下创作的现状。比如,邓箭今试图在水墨创作中脱离这个领域的“需求、改变与再创作”的反馈控制系统,以个人特定的自我感受、文本观念、艺术技巧,通过传统水墨的介质,“构建属于我的图像世界,而后欣然接受相应的讨论、评价、批判”。通过这样的尝试,为水墨在当代的时间轴上建立更多可能性作出个人的实践。
实验水墨代表性艺术家刘子建表示,从李小山的“穷途末路说”到今天众批评家对水墨泛滥的起哄,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绝对不能把水墨艺术混同于其他移植过来的艺术,它们的存在从头开始就是合理的。“中国的水墨艺术一直就是一个有问题的艺术,只要是关于它的或它的展览总是引起争论,而这种争论似乎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最终的或统一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正是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艺术家李中诚则认为,对于任何一种活跃予当下的艺术门类而言,全球化的趋势和思潮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建构一个“闭环”进行自我证明,无疑能够以建构自我满足的“舒适区”,但从更为久远的美术史视野来看,打破这种“闭环”势在必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最直观的做法自然是寻求某种和传统尺度脱离的表现手法,以新的样式、风格为“利器”,跳出这种自设自叙的语境。
“闭环”同样指涉水墨的边界为题,在参展艺术家康海涛看来,现在说的“水墨”,可能更多是指具有水墨这种材料呈现出的特质和属性,以及它所带给人心里上的这种特殊感受的作品。而不只是水和墨,黑和白。“凡是具有这种特质和属性的作品,都可以算作水墨。”艺术家萧海春表示,“水墨”概念的中国画已经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它对中国画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在目前的环境下,对目前的“水墨状态”的“闭环”现象加以引领是必要的。艺术家张捷则就此问题追溯水墨画的渊源,“水墨画”作为一种传统绘画,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技法与理论体系。当“水墨画”的范畴逐渐放大后,成了狭义的“中国画”的代名词。目前,“水墨画”特殊而模糊的概念显得更具当代视觉表达的“东方属性”,亦日趋广泛、包容与多元,“水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本源特性,是其他画种无法替代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文基因”。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当代艺术家孙逊则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水墨艺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基本是当代艺术逐渐崛起成为主流和中国画以及官方美学逐渐式微,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水墨是一个当代新造的词汇,当中国画已经成为陈旧没有活力的传统观念时,水墨成为一个替代的概念,字面意义上它只是一个材料的命名。但是它似乎又带有美学的指向,甚至今天成了中国文化在视觉美学上的代名词。水墨不仅是一种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语言,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文化传统。
亦如展览主题“进退”所揭示的时间线索,其中暗含着如何处理水墨艺术中的传统与当代问题。当代艺术家邓箭今认为,“传统”与“当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表达的是我们所处的时空节点,但“传统”与“当代”是一个“多元论”的问题,它们的分野应该是变动的。更确切地说,“传统”和“当代”是一个具延续性,又不断相互定义的概念。当代艺术家在传统中撷取养分,成为其创作立论的基础和营养,同时又与传统割裂,观望、行走在传统与历史的边缘,成为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反叛力量。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积极探索“创新”与“实验”水墨,同时又坚守传统的张捷同样认为“传统不可能是同一种面孔,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他表示,如果我们对于传统只是一种观望的姿态,或者重复无用的劳作和小修小补,而不是借鉴与拓展,让传统活着走向未来,都不能够真正把握自身的文化立场。他同时提醒我们应保持当代水墨创作的“危机意识”。他认为,本次展览将“进退”共用一个部首来直面“传统”与“当代”的问题,并非暗喻当下水墨画现状所面临的“进退两难”境地,更不是“以退为进”保守主义思想,应该在深刻认知“过往”和关注“当下”中自我觉行与发展,而非跨越时空的观望经典和等待未来。
借水墨传统技巧与意象来创作影像作品的艺术家邱岸雄的观点则在于,在今天,水墨作为媒介不是中国的专利,正如油画装置也不是西方人的专利,水墨如果作为一种美学取向,那么可以用任何媒介任何方式去创造作品:纸墨,布上的油画或丙烯,电影,录像,动画,电子媒体,游戏……都可以。重要的是作品传递了什么意义?什么美学价值?美学价值后面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它给今天和未来的人带来什么普世的价值?
对邱岸雄而言,水墨的美学价值背后是中国道家思想为核心,道家思想里的自由的观念,是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与自然达成共融,而非占有的方式。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今天乃至未来仍然是有价值的,甚至是有深远的警示意义。在今天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背景下,水墨更是彰显其特殊性,又要顺应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大势。无论是以传承或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水墨画的演进,以及在当下的生存发展,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失去“笔墨”等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真正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五)重识当代水墨:路在何方?
李小山关于“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理论,不仅对水墨顺利走向当代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也推动着人们反思水墨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下的发展,通过重新认识水墨,寻找新的表达途径,进而发展出名噪一时的新文人画、实验水墨、表现水墨……成为当代水墨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
也是在1980年代,艺术界有意识且明确地以“水墨”这一概念,试图与传统“国画”加以区别,并与当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联系。实际上,从事当代水墨的艺术家们,不管是利用水墨元素、水墨形式,还是“水墨”这一文化符号,目的在于借古开今,阐释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不同年龄层次的当代水墨画家们,将现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技法引入水墨之中,使用这一传统绘画语言,展现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水墨世界,而画家不同的学习、艺术背景又成就了他们迥异的风格,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断实验与探索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通过“中国当代水墨年鉴”这个平台,进行展示与学术交流,对当下水墨艺术的发展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亦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持续至今的价值和意义。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除了展出作品,也系统性呈现中国当代水墨在每一年度的整体成果,以呈示当代水墨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历经七届不同专题的“水墨年鉴展”,通过所遴选的艺术家的实践与思考,让大家重新回顾每一年当代水墨的整体状态。与之配套的《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不仅梳理了对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观察,其本身也是当代水墨发展过程中的史料,见证一个时代的发展。七年来,“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吸引了400位艺术家深度参与其中,近千万名参观者观展,其展现的学术与专业态度,也为水墨艺术的未来发展树立了典范与标杆。
进入2023年,仍如李小山当年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背景一样,当代水墨同样处在一个危机与新生、破坏和创造的转折时期,当代中国水墨画家所经历的热闹、苦恼、困惑、反省与深思,折射出历史演变的特点,也促使当代水墨不断的变革与拓展......与此同时,艺术家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时代挑战。当代水墨创作,如何直接有效地表现当下社会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直面当代社会日益复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成为新一代创作者们必须面临与解决的问题。
编/艺讯网
图/中国当代水墨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