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至8月30日,由大同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主办,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华夏江鸿文旅承办的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于大同古城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举办。本次2023大同艺术季以主单元+3个平行单元的规模,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王静任总策展人,汇聚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 、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徐冰、邱志杰、宋冬、郭工等近80位国内外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百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创作,以及网络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大同古城所提供的独特的地缘属性,在此,当代艺术将与大同古城文化街区碰撞出怎样的“化学反应”,亦成为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最为精彩的看点。大同作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曾经是铁马金戈、血火铮鸣,充斥着烽烟与战鼓声的土地,也是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北岳恒山、悬空寺等绝世之美大放异彩的城邑,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的攻守、对抗与融合,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源流,而当下的大同,又在积极寻求可持续和具远见的发展路径,保留历史文脉,创造新的人文价值,使这座城市成为精致、宜居、有温度的新生活空间。展览所处的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大同古城东南,街区内坐落着18处文物院落、16处历史建筑和51处织补院落,是大同古城中保护院落最多的街区。经过修复、修缮和微改造,保护-传承-复兴,東南邑在历史和当代的时空交叠中,既是故城,也是新邑。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季通过邀请山西大同本地艺术家,如80年代当地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WR小组”,以照片文献方式呈现于艺术季之中,从而梳理、补全并提醒出一段往往被主流美术史忽略的,大同本地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对于本地现当代艺术实践背景的铺陈,也似乎在提醒人们,大同这篇土地同样不乏求新、求变的冲动,不乏尝试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实验精神。如参加展览的“WR小组”成员,艺术家任小颖对大同本地当代艺术发展的体会,大同在整个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地理”位置并不占据中心与主流位置,本地艺术家在“单打独斗”中回归个体,却也同样意味着另一种对于理想主义的坚守。
大同当代艺术季作为城市介入的一次行动和古城复兴计划合体并进。沉淀丰厚的历史街区,创意想象的乌托邦,重新定位历史和当代价值是关乎未来走向的大观念,全球顶级的当代艺术作品云集东南邑,群策群力汇聚各方力量,不仅旨在激活一片区域,点亮一座城,更是以“東南邑”为案例为大同的城市创新提供一种新动力,并以此探讨中国在第二次城市化浪潮里更新发展的可能。
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不仅设有国际顶配的“寻邑”主单元,还有本地艺术家探寻大同文化内涵的“寻同”单元;以梁思成、刘敦桢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为线索展开的“锁钥”单元;以及探索讨论自然、社会和文化以及人类的精神归属和生命消亡以及永恒之爱等话题的“万·物·循”当代摄影单元。整个艺术季期间,将以“寻邑”为核心展线,三个平行单元板块节奏起伏,观众在古城中寻“艺”,发现地理意义上传统与当代的链接,因而呼应着本次“寻邑”的艺术季总主题。发现和探寻地理意义上的另一种传统与现代连接的关系,也意在制造和寻找与已得文化视野的差异,从而产生探寻的兴味,用现代的视角达成理解文化源流和当下生活的新的共识,用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展现更新视角下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间维度的视觉探索和关系网络。
回顾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它始于1960年代-1970年代,城市更新的任务倾向于使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e),其表征的意义不只是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有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的意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客观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这更像一个城市自我“新陈代谢”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营造的过程,更是发现和生长的过程。而大同当代艺术季作为城市介入的一次行动和古城复兴计划合体并进。沉淀丰厚的历史街区,成为创意想象的乌托邦,重新定位历史和当代价值,是关乎未来走向的大观念,全球顶级的当代艺术作品云集在东南邑,群策群力汇聚各方力量,不仅激活了一片区域,更点亮一座城,以“東南邑”的案例事实上为大同的城市创新提供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正如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在展览前言中谈及当代艺术展览生发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展览公共文化作为城市的创新驱动力,建立公共艺术空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互动、趋势与做法,越来越成为带动城市产业升级的全新视角。艺术展览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形态,是视觉内容生产、审美观看展示交流与艺术交流的发生场所。通过展览、教育活动连接城市公众,能够创造审美、教育的多维空间,展示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核心价值”。
01/主单元:寻 邑
艺术总监:张子康
策展人:王静
展览统筹:陈大同
主单元1、2号展厅
正府巷12号、正府巷14号
从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对内面对的是普及与推展,对外需要交流与对话,作为“寻邑”的主展厅,1号展厅聚集不同代际的多位中西顶级艺术家代表,试图构建一个纵横向度的递进联结,以点带面地呈现艺术永恒价值的共同追求,同时为观众勾勒艺术历程自然动态的演变轮廓。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情人,长城徒步》,影像
徐冰,《地书立体书》大白本,特种纸、无酸乳胶,24.2 x 35.3 x 4.7cm,2015至今
“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与德国艺术家乌雷分手前合作完成的《情人,长城徒步》,发生于1988年春天的这场浪漫到极致的行为,是她结缘中国结缘大同的且极富盛名的代表作。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徐冰一部《天书》震惊中外艺术界,从“天书”、“新英文书法”到“地书立体书”,作为在国际视野内获得声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徐冰聚焦的一直是如何穿透文化交流的疑难,实现“天下同文”。
宋冬,《不知我知》,2023
郭工,《一棵松No.5-5》,硅青铜、304不锈钢,380 x 250 x 320cm,2021
艾恩·克里斯托弗·穆勒,《圆环锤》,钢、不锈钢,直径2.25米,2015
沈烈毅,《雨》,山西黑花岗岩,236 x 120 x 65cm,2020
封岩,《纪念碑·电扇》,收藏级艺术打印于德国哈利姆勒博物馆收藏级铜版纸,148 x 100cm
邱志杰,《科钦之战》,2023
陈彧君,《亚洲地图 No.14-1500319》,240 × 120cm,纸本综合拼贴,2014-2015
李赢,《引绳-飓风》,黑色金属丝、不锈钢,210 x 62.5 x 243cm,2022
林延,《北京门道 #1 & #2.》,手工宣纸,222 x 94cm & 222 x 114cm,2021
刘符洁,《眼》,闭眼时转动的眼球,不锈钢、塑料线,80 x 80 x 105cm,2023
任芷田,《习字砖》,元书纸、墨,41.5 x 43.5 x 6cm x 19,始于2006
主单元3号展厅
蔡家巷19号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平地球效应,技术的快速迭代都在更新艺术的发展历程。面对疾速变化的新需求,艺术自身需要更多样性的拓展来回应时代的巨变,尤其在2010年以后,艺术进入电子屏幕时代,对媒材的自觉超越使当代艺术的内涵得到最大程度的跨界承载,也使得艺术家在视觉上呈现出更多元的探索。如果说1、2号展厅展现的是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哲思,3号展厅的艺术家则汇聚了当下艺术的“自由姿态”,他们在中西古今之间寻求再现多变的体悟,或从传统中汲取创作灵感,或更大胆地强化个性,在形制上探讨更多变化的可能,在内容上将艺术精神切入现实的审视。审视过往,思辨当下,摸索未来,是当代艺术活力探索的最前沿。
张有魁,《洗衣店》,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6 刘晓辉,《两个劳作的动作》,布面油画,80 x 120cm,2018
刘展,《阳台》,现成品,87 x 150 x 205cm,2018
任小颖,《唤》,观念行为摄影,40 x 60cm,2020年至今
马克·路弗德,《不可言说》,影像、陶瓷、玻璃,尺寸可变,2023
主单元4号展厅
蔡家巷13号
在数字化时代,个体作为世界,每一个灵魂都体会着复杂、丰富、激烈的冲突,甚至令人困惑,亦如艺术自身。4号展厅汇集了一批新锐的艺术家力量,在深化各种形式语言的探索后,打破显学的常规,回到更自我的生命内部探讨艺术的表达。他们以切近个体灵魂的触点,和观众进行良性的交流,在更纯粹真诚的抒发中,更具趣味性的表达举重若轻,彰显出丰饶鲜明的生命力。基于个性的内化糅合,视角线索更加多元,支点筋脉也更加立体, 可见当代艺术生态的多样闪现。
墨白,《將萬物嵌入沈寂》,100 x 103cm,2023
欧阳春,《千千阙歌》 ,实物装配、现成品,73 x 238 x 238cm,2018
谭勋,《自然系列—日子》,亚克力,162 x 98 x 38cm,2022
武建国,《家什物恋之一》,影像,40 x 60cm
武子杨,《事件模型 - 81日》,数字交互环境,无线时长,2023
02/平行单元
锁钥:一次寻访的关键时刻
策展人:杨西
展览统筹:陈大同
1933年秋雨渐密的早晨,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一起开始了对大同的寻访,展开了一系列有关古代建筑的考察,并在随后完成了《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的写作。这次学术考察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古代建筑在寻访的实践中被反复构建,逐渐形成了一种延异的空间隐喻。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往往是时间的作祟,而此次项目试图通过对当下艺术家工作和状态的寻访打破时间线索,来解码这种空间隐喻。以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显影的方法,将历史与当下之间的缓存释放出来。在大同这座古建之城中,找到内部空间与外部世界中的心理位移,而这次行动的轨迹也会变成大同地方的“异数”,让我们重新面对来自地理环境的异阈感,寻找到与之相对的珍贵信息。因此,项目以“锁钥:一次寻访的关键时刻”为题,一语双关,不仅仅是对于大同当代艺术在地研究的探索,同时也是对诸多艺术家的作品在“历史空间”中的发酵讨论,形成一次有效的观念辨析。
万物循 单元展厅
蔡家巷10号
“万·物·循”当代摄影展呈现了七位来自不同生活区域的艺术家作品。展览试图邀请观众和艺术家一起借由艺术的视角,共同探索和讨论自然、社会和文化以及人类的精神归属和生命消亡以及永恒之爱等话题。
寻同 单元展厅
李怀角20号
大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寻同”单元旨在通过艺术的纽带探寻地域文化内涵的外延与展开,寻找文化之间的共通和交流,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语言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也让我们更加客观的思考和践行。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