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识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梅棹忠夫曾说,人们的智识活动指向某种新颖信息的生产,进而将其引向凭借人们的思维活动进行的生产活动。在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的语境中对“智识”加以强调,目的是超越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强调当下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而“创新”又是中国迈入“十四五”阶段毋庸置疑的主题词。深度的城市创新呼唤着智慧城市的升级。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带来了城市的“不可见性”——一个内核的、互联的、纷杂的、交叠的城市亟待重构。“智识城市”由此应运而生——以不断地思考判断、刷新认知和改变现实为特征,不断协调着现代城市走向开放、包容、均衡、跨域与普惠合作。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开幕现场-嘉宾共启开幕仪式
2020年11月21日,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组织部、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以“智识城市”为题,在深圳城市的特殊语境之下,用50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分“交叠历史”“重构未来”两个部分对公共艺术的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任总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任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任策展人。
开幕现场发言-总顾问徐里
开幕现场发言-总策划李象群
开幕式现场,活动总策划李象群作首位致辞,他表示:“本次展览的主题——智识城市,是基于深圳当下及未来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文明形态。通过艺术为媒介,与市民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互动,审视当今我们所处的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境遇,以及城市文明未来的走向。市民在信息集成中,通过主动的交互、选择与判断,构建群体文化认同。”
开幕现场发言-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
开幕现场发言-策展人张子康
展览策展人张子康在致辞中谈到:“智识城市的营构,所注重的是公众反馈和公众回应。从艺术创作领域呈现这种智识建构,不仅涉及到艺术创作与城市发展历程的关系形态,同时包含着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艺术与各类学科之间的交叠与重构。”张子康期望以“智识城市”之名,推动深圳以艺术思考当下,昭告未来,创造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形态。
开幕现场发言-艺术家宋冬
艺术家代表宋冬分享了自己23年前第一次来深圳南山区的经历,感慨这些年来深圳的高速发展与变化,并对深圳这座城市为艺术带来的可能性表示感谢。他说道:“未来再翻过头去看今天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热情,用我们对整个生活的热爱,对整个世界的热爱,创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
在世界城市的竞争中,基于文化的优势正在成为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艺术重心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创新能量吸引着优质的资源和人才。经历了过去四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深圳正在迎来迈向现代文明之城的历史节点。在实现文化“加速度”的现实课题下,本次展览从公共艺术创造的独特的视角、观念框架与文化联系中,为当代深圳文明培根铸魂。展览通过观众与作品的交互,将信息、审美的选择权交给了公众,带来主体意识与创造能力转变,形成公众与认知的信息集成,进而产生“智识”。
展览现场
苏新平《2020》,纸上铅笔,280×532cm(28×28cm×100),2020
隋建国《手迹-星座(6#、9#、10#)》,铸铜,尺寸:51x22x24cm、39x37x47cm、50x43x50cm,2014-2019
宋冬《胡同》,钢、多层木板,墙砖,不锈钢、电动三轮车,1213x194x340cm,2010
李枪《移山》,综合材料,600x350cm,2020
“智识城市”的营构,注重的是公众反馈和公众回应。从艺术创作领域呈现这种智识建构,不仅涉及到艺术创作与城市发展历程的关系形态,同时包含着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艺术与各类学科之间的交叠与重构。因此展览分为“交叠历史”和“重构未来”两部分呈现多重艺术形式的作品。“交叠历史”在时间的角度,呈现出传统和历史的概念;在空间的角度,体现物理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在地化呈现以及观众的他者特征。这一部分同时呈现经典的艺术大家与新生艺术力量,带来现代与过去的交叠,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形成作品的时空对话,期待为观众产生多视觉话题下的公共记忆。“重构未来”打破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呈现的作品跨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多个学科,在探索艺术表达语境和方向的同时,产生艺术与城市的系统认知,从而形成公众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关联。
安尼施·卡普尔《Mirror (Red to Burple)》,不锈钢和漆,160x160x17.5cm,2017,作品归属:柴志坤先生
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Mirror (Red to Burple)》(2017),用不锈钢和彩漆为我们呈现出无限的黑洞和奇妙的反射感。无瑕抛光表面的静止与周围环境的流动产成鲜明对比,令人着迷的艺术品与交织在一起的弯曲弧线以无缝流畅的形式相融合,超越其体积的边界,在超群的外观上捕捉了隐喻的无限。卡普尔用擅长的颜色、体积和材质及对虚幻的研究,挑战着我们对光学感知的期望,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现象学经验。
达明安·赫斯特《immortal life》,综合媒介、画布250x250cm,2008,作品归属:北京艺凯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对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有着长足的兴趣。此次展出的综合材料作品《immortal life》(2008),是艺术家在画布上呈现的多对蓝蝴蝶翅膀的拼贴。蝴蝶园中高贵的蓝蝴蝶,尽管已经失去了生命,但是它们集体呈现在哥特式圆形画框中,汇成耀眼的蓝色海洋,成为一种艺术的永恒。
李象群《接力者》,铸铜,45x51x80cm,1997
冯羽《手足》, (与蒂凡尼珠宝合作作品),木头、金属,130x50x70cm,2015
冯羽的作品《手足》(2015),用两把来自民间的凳子意欲表达当今社会之情感——朋友之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极度匮乏。李象群的作品《接力者》(1994)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生命的接力,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奔向未来。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The Scream》,雪花石膏、定制光线,53.5x49.5x7.8cm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The Scream》利用雪花石膏作为材料,以自己的肖像为基础对雪花石进行机械切割,背后打光,光线将脸部呈现为仿佛虚幻的三维空间。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主题和媒介始终是身体,微妙的雪花石肌理和颜色与肌肤呼应,体现出情感和精神之间的转变。
刘建华《封存的记忆》,旧电箱、钢、视频播放器、冷光线,110x80x60cm,尺寸可变,2019
刘建华的作品《封存的记忆》(2019),利用船坞遗址的机器来梳理一个历史的空间,从更深层次思考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用工业化的材料钢板将这些不同的机器封存,而有些又是敞开的,从中通过一些视频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如何进行反思及拥抱未来。
汤杰《红白》,交互装置 金属片、电子组件,600x110x55cm,2019
汤杰的作品《红白》(2019)采用大小不同的金属圆片按秩序悬挂排列,为两侧大中间小形态。通过观者靠近两侧感应互动,控制两侧最大圆片左右旋转,最大圆片的运动可以传递其他圆片依次运动变化,并发出声响,形成左右对话,红白对话。
王郁洋《呼吸——财务办公室》,综合材料,25平米,2014
王郁洋的作品《呼吸——财务办公室》(2014),从外观看来像真正的办公室,办公室中的所有物品均放置在现实生活中常规性的位置,因而常常被经过的观者忽略。但如果在不经意间看到它们在均匀的呼吸或者急促的喘息,可能会误认为自己出现视幻的状态。在刮目相看这些荒诞物件的时候,恍若进入一段童话般的幻想情境,又像面临一场无常世界造就的恐怖。会心一笑中,也带来对周边的一切视觉现实深深怀疑。
向京《异境——彼处》,玻璃钢着色,119×470×85cm,2011
《异境——彼处》是向京2011年创作的“异境”系列作品之一,也是整个“异世界”之中唯一引入人物形象的作品。描述动物形象的“异境”系列隐喻了人的自然属性,“异境”系列构成了一个描述人之“自然”属性的乌托邦,或者说“异世界”——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自有自的隐喻义。《异境——彼处》的意图并不仅仅是对当下流行的生态主义话语之流的简单重复,而是试图明心见性,直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
徐冰 《汉字的性格》(投影*5),15′18″,2012
徐冰的作品《汉字的性格》(2012),立意来自于对“观远山庄”所藏的赵孟頫手卷这件传世之作的观看、分析与想象。以动画影片的方式,阐述中华民族特殊性的来源——在中国,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孩子,先要用几年时间牢记、书写几千个字型。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中国人几千年历代如此,这一定影响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中国人看待以及处理事物的方法,以至今天的中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没有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却发展的如此之快。
岳敏君《琐碎-2》,200x400cm,2012,综合材料
《琐碎》系列是岳敏君近几年新的尝试。作品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杂志中剪切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拼贴在一张画布上,画面凌乱芜杂,看似无序的堆叠形成一幅浮雕般画面,“一切都与物质有关,这就是商业社会的现状,也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思……”此次展出的《琐碎-2》(2012),观者可以看到流光溢彩的纸拼贴成一片金光闪闪,就像是进入了我们纷杂的物质社会、图像时代所看到的这些并置的美丽图像不重要,因为到最后它们彼此都会互相消解。
童昆鸟《幻灯小城》,幻灯片 金属,LED灯板,130x250cm,2019
作品阐释:作者试着创作一个家乡城市的梦中插片景观。随着长沙九龙仓的两座摩登建筑成为长沙地标,艺术家近些年一回到家乡长沙,感觉成长的记忆和色彩一下就在脑海中浮现。当记忆还发着光,一抬头现代大楼镜面上反射着虚晃的未来光景,这象征着城市的文明进步,但希望这座城市永远是心中的一个温暖的版图,发着光和迷人的色彩。
王恩来《纽约系列——人群》,165x100x10cm,2020
作品阐释:电视屏幕播放的是在纽约驻留期间拍摄的新MoMA开幕酒会的现场视频,用刻刀在屏幕上刻出其中一幅静帧图像,刻过的地方是通过破坏掉液晶显示层从而漏出底光,得到与显示器工作逻辑相悖的,抹不去、换不掉的画面。动态影像中喧哗、摇晃的人群逐渐消隐,屏幕上只留下人群存在的轮廓。
周婷《忏悔》系列、《隐秘》系列,铜版单色、纸本色粉、钢笔,15幅 ,尺寸不一,2018
作品阐释:在《隐秘》系列中,更多的是想象的操作,感觉的部分比较模糊,于是我又画了《忏悔》系列。将重点回到“感觉与形象”,刻画的对象回到了“身体”。用德勒兹的话说“身体是形象,或者说,是形象的材料。”
柳青《无人售票2/4》,综合材料,120x140x350cm,2018
作品阐释:《无人售票》系列作品至今创作延续了六年,目前还没有最终完成。《无人售票2/4》是四件系列作品里的第二件。这件作品里加入了公交车空间里轮胎、窗帘和机器等符号,是想突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共同状态。而且,作品名也是挪用了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名称,名字的背后既有都市的意味,又有思索的空间。
“智识城市”2020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更不断的将目光集中在正在成长的青年艺术家身上,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推动新生力量的崛起。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如蔡磊、冯羽、姜俏、李洪波、李铭燃、李遂、刘海辰、刘家俊、刘明慧、柳青、吕明岳、彭斯、沙泉、商占祥、史文轩、汤杰、童昆鸟、王恩来、王星月、王一好、王云鹏、徐赓、郑路、周婷等。他们的作品经由国内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联合组成艺委会选拔而出,从这些作品上不仅能感受到青年艺术家的创新思想,更能让人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生机和她未来发展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展望 《能量石》,大理石(晚霞石),210x200x160cm,2016
作品阐释:爆米花是靠热度汇聚能量,最后使玉米粒发生小范围爆炸,开花般的形态记录了炸裂的瞬间,也保留了这一瞬间所含的能量,以及具有能量的造型。用大理石材料雕刻若干,将瞬间能量永恒。“一颗介子粒,可容须弥山。”爆米花看起来很像微观的太湖石,将其扫描放大,制作成石材,旨在把有机物的能量移至无机物里,从而创造一种能量之石。
郑路 《差翅亚目之目》,钢结构、太阳能LED灯,底座800x800x20cm,作品 600x600x480cm
作品阐释:“差翅亚目之目”是一只复眼,由一万三千个个体组成,在白天吸收太阳的能量,在夜间发光,犹如一个生命体,是生物和机器的联姻,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相互嵌套的结果。
尹秀珍 《竞技场》,不锈钢,200x200cm,2017
作品阐释:这件作品是一个公众参与的公共作品,城市成为被抽象的线图,成为公众可以承载身体的运动器械,平台也可以成为座,是一个公众聚集的公共空间。开幕的时候可以请体操运动员和舞者进行集体表演。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参与者与装置形成不可分割的景观。
商占祥 《绣虎》,不锈钢,350x268x137cm,2020
作品阐释:绣虎是古人对某种猫的称谓。绣,意象风情精巧;虎,意象神圣威严。古人也曾称曹植为绣虎,因其文章“文采华美如绣,风骨遒劲如虎”。在风波不断的庚子鼠年,有绣虎端坐于此,灵媚如绣,威坐似虎,护一方家宅,佑江山千里。
沙泉 《牧穹》,锡青铜,430x220x120cm,2020
作品阐释:作品借用古代人物形象“手持弓箭,仰望苍穹”这一动态,描绘与表现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有着根本联系的“游牧文明”。当人类不断迁移,面对奇妙自然,面对宇宙浩瀚,内心定会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深刻领悟,这领悟也许正是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正如老子所说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作品“牧穹”试图用具象写实的艺术语言再现“人类参悟真理”的美好瞬间。
从地缘上来说“智识城市”将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和代表新生力量的青年艺术家作品集中展现在深圳南山区的文化舞台上,如同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地位和“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城市影响力,更为具体的从文化的角度成为深圳在四十年艰苦创业所取得的城市成就。他处与在地、经典与新生、历史和当下都在此交叠。于是深圳成为承载交叠的时空之所,因而使之在公共空间展开了“重构未来”的探索,当代艺术也伴随着城市的进步获得了新的生长环境,展现出更多的可能和方向,从而形成公众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关联。
展览现场
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是南山区、区政府重点打造的一个持续性的文化项目,旨在通过激活和丰富城市空间,介入城市生活,使文化艺术走进市民生活方式的核心结构。同时焕发南山区的活力,引领湾区的当代艺术及公共文化发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架上、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分布在中心内外,紧扣“智识城市”的主题与空间、观众乃至城市生态展开艺术视角的对话。在展览所带来的互动、反馈、交流的过程里,所有参与城市生活的主体和因素开始汇聚并生成了“智识”的能量。“智识城市”这一主题正是基于深圳当下及未来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文明形态。通过艺术为媒介,与市民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互动,审视当今我们所处的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境遇,以及城市文明未来的走向。
文、编/艺讯网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0年11月21日-2020年12月13日(室内)
2020年11月21日-2021年2月28日(室外)
展览地点: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室内)
深圳人才公园(室外)
总顾问:徐里
总策划:李象群
策展人:张子康
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协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组织部、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ZERO零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深圳人才公园、招商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学术支持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
特别鸣谢:北京艺凯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里森画廊,常青画廊,北京空白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空白空间),柴志坤先生,天舒女士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 、克里斯托弗·勒·布轮 (Christopher Le Brun) 、李枪、李象群、梁绍基、刘建华、罗斯·怀利(Rose Wylie)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缪晓春、邵译农、宋冬、苏新平、隋建国、孙华卫、王迈、王郁洋、向京、徐冰、伊格纳西奥·乌里亚特(Ignacio Uriarte)、尹秀珍、约翰·阿穆雷德(John Armleder) 、岳敏君、展望
蔡磊、冯羽、姜俏、李洪波、李铭燃、李遂、刘海辰、刘家俊、刘明慧、柳青、吕明岳、彭斯、沙泉、商占祥、史文轩、汤杰、童昆鸟、王恩来、王星月、王一好、王云鹏、徐赓、郑路、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