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孙振华:非典型公共艺术

时间: 2020.11.5

内容提要:公共艺术概念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长,它与中国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教育尚处在初步的磨合阶段,它离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公共艺术的学科目前只能是“非典型”的,因为它要在不断回应新案例和新问题中定义自身。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观念和方法的问题,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也是观念和方法的教育。

关键词:公共艺术  观念  方法  教育

这些年,公共艺术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中国的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公共艺术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高校出现。这时候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第一,人们为我所用,对公共艺术所做的定义与中国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实践是什么关系?第二,从教育的角度看,既然公共艺术在实践中不断有新案例、新形态涌现,那么,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贴近现实,适应公共艺术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理解公共艺术的时候,常常都对公共艺术有一个自己比较习惯的定义,这些定义是否能描述公共艺术不断出现的新动向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这里先尝试说说笔者对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是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在公共空间中体现了民主、开放、互动、共享的价值观,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可以广泛利用建筑、雕塑、绘画、景观、水体、表演、影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针对不同城市、地域、社区、环境所实施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在中国高校,许多设置了公共艺术专业的院校也都有一个各自心目中的“公共艺术”定义。有的学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可能会偏重于雕塑、壁画或者建筑、景观;有的学校甚至不排除出于追求学科齐全或者安置教师的目的来设置公共艺术专业。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上,每个学校在目前只能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学科背景来开课;基本上都倾向于把公共艺术按照自己的想象,看成为一个具体的艺术样式来组织教学。如果这样,他们各自认定的“公共艺术”和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鲜活的公共艺术实践之间是很难匹配的。

在现实中我们观察到,公共艺术会经常出现一些新的、非典型的形态,所谓非典型,就是和大家目前心目所想的公共艺术不一样。

2016年初,“中国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在深圳举行,在这个大展中深圳提供的就是一些“非典型”的公共艺术案例,他们认为这些案例最能说明今天深圳正在发生的公共艺术现实,它们最能反映当下深圳活跃的民间社会,特别是深圳年轻人的那种富于创造性、自主性而参与性的状态。人们也许想象不到,一些年轻人在深圳这样的城市里,广泛地参与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不仅是科技上的,经济上的,而且还伴随着一种文化,一种对社会的参与态度,这种对社会的参与和互动,势必导致公共艺术的新形态的涌现。

深圳公共文化的动向之一就是,由个人、民间、非官方的人士自发进行的创意活动比较普遍。例如有一个针对城中村的项目叫“握手302”的案例:一帮文化人士,包括艺术家,自己掏钱在一个叫“白石洲”的城中村租了一套房号为“302”的房子,以此为据点,把公共艺术带入到城中村。深圳的城中村过去被认为是城市毒瘤,因为楼房非常密集,楼与楼之间甚至是可以握手的,所以有“握手楼”之称。这里的卫生设施相对不好,非常拥挤,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对比较多,居住在里面的大多是中低收入的人群。做“握手302”这些人在这里租了房子以后,把社会的、艺术的活动植入其中,做了大量的公益性的艺术活动。例如,和村里的居民、儿童互动,进行戏剧表演、进行绘画、和居民举行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会,对许多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对话……例如,他们策划了的小朋友“算术活动”,计算孩子父母的收入工资,家庭开支,了解父母劳动报酬,对城市的贡献,为城市创造的财富等等,这些都很有意思。现在,持续了几年的“握手302”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叫不叫公共艺术呢?应该是,他们的活动以艺术方式为主,一些长期在深圳生活的外国人也参与了这个活动,和城中村居民进行互动。

另一个案例是“坚果兄弟”的艺术活动。坚果兄弟其实是一个人,2004年大学毕业来到深圳,他成立一个公司,叫“无意义公司”,正式通过了工商局的注册。他其实就是用当代艺术、行为方式来做公共艺术。他的一系列的活动在公共空间里发生,有行为,有表演,有公众的参与,他的公司就一个人。他会正儿八经地发招聘广告,通过招工的方式招收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有应聘、面试的各个环节,和社会上常见的模式一样,他的一切活动,都直指当下社会和城市所出现的问题。例如,他请一个人,在公园里面,向其他人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他招聘员工来做“搬运空气”的工作,用塑料袋把空气装进去然后搬过来放掉。他的这些具有观念性,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和思考,他针对的是,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人的行为在城市中的“意义”,人在城市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个案例叫“寻找深圳”。同样是一帮文化界、知识界、实业界的人士,他们针对深圳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城市这样的说法,通过他们的努力,试图重新发现深圳,定义深圳,挖掘被现代化所掩埋了的传统的深圳。他们发现,深圳在开放之前,也是有丰厚的文化、文脉的。他们发现了很多深圳的历史遗迹,风俗习惯,深圳独有的植物,有趣的动物,还发现了过去不知道的一些古老村庄的历史,发现了沉睡着的,被外来移民所忽略了的一些当地原住民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系统地对深圳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进行考察,有了这些发现之后,通过艺术表演和展览等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这个活动一直在持续。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案例带来了三个问题:第一,以上的这些项目是不是公共艺术?如果是公共艺术的话,它们和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定义是什么关系?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他们是在从事公共艺术活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做雕塑、也不做不做壁画、建筑,也不做景观设计,然而,从他们活动的方式、效果和产生的功能看,它们不是公共艺术又是什么?

第二,公共艺术有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这些艺术的参与者,这些艺术行为的主体几乎没有一个是从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的,大多数人都不是艺术院校毕业的,甚至有的人都没上过大学。如果他们的艺术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案例会倒逼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如何教,或者,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和接受公共艺术教育是不是有必然联系?如果大多数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人都可以不经公共艺术教育而直接创作的话,那么公共艺术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哪里?

第三,以上案例引人思考的还有,人们是怎样产生从事公共艺术动机的呢?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市民自发、自筹经费进行的,它们体现的是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关注,体现了市民的文化自觉。如果它们是公共艺术,那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学会了做公共艺术的呢?同时,这个问题还直逼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即,公共艺术到底是一种技术、技能、手艺的教育,抑或其它?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个人的看法是:从学科角度看,公共艺术不是一个术科专业,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的也不是术科教育;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观念和方法,认同了这种观念,掌握了它的方法论,就可以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公共艺术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也应该是观念和方法。

什么是公共艺术的观念呢?它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公共艺术的政治观,实际上讲的就是公共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就是从政治学的角度上去看公共艺术,理由在于,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就是政治的艺术。

公共艺术的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是弄清利益、权利和权力的关系。利益是什么?利益就是需要,是否能满足你的各种需要就成为你的利益是否能实现的问题。权力是什么呢?权力就是把个人和群体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能力。所谓有权力,就是有能力把你的或者某些人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还有一个权利,它更多是对公众来说的,它指的是个人和群体分享公共资源的资格,我有文化权利,就是指可以合法地享有国家的文化资源,我应该得到我个人的权利。

另外,公共艺术的政治,是我们常说的日常生活的政治,有时甚至是微小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比如说美国极少主义雕塑家塞拉的《倾斜的弧》这桩公案,这是公共艺术政治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实际上这个公案也涉及到艺术家的权力和市民的权利问题,涉及到日常生活政治。你把一个雕塑摆放在一个公共广场,可能把市民所需要的阳光遮挡了,你妨碍了我的权利,所以引起了官司,所以导致法院判决,这个雕塑被拆除。这件雕塑建和拆的背后,实际是一个公共空间的政治问题。

公共艺术基本观念的第二方面,是公共艺术的社会观。

公共艺术的社会观最值得注意的是三个问题:第一,公共艺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德国著名艺术家博伊斯的清扫活动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案例,清扫活动是他的一个行为艺术,其中所表现的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认为很多知识分子一直在呼吁,高喊各种环保口号就是不亲手去做。虽然从照片看,博伊斯的清扫工作的有点夸张,他穿着那种豪华的皮大衣,在山林里清扫,但他毕竟是在参与,在行动。

第二,公共艺术的社会观的体现在每个参与者或者每个公共艺术家的社会立场、身份和态度。先你站在什么立场,你是什么态度,或者说你是谁。

第三是公共艺术的社会观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的看法,这一点似乎无需多讲。

公共艺术基本观念的第三个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公共艺术的美学观。

公共艺术也要思考艺术的问题、面对美学的问题。公共艺术的美学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公共艺术在艺术和审美方面,有五个方面不能忽视:第一,公共艺术的美学是强调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大众美学;第二,公共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强调实践性和动态性,强调实施过程的动态美学、过程美学;第三,公共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地方性的美学,它必须考虑地域、社区、属地的历史、文脉、传统;第四,公共艺术的美学是环境的美学,它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遗址;第五,公共艺术的美学是综合性的美学,公共艺术并不会只采用一种单一的方式和手段,只有一种或几种艺术的实现方式,公共艺术是可以采取多样性的和复合型的各种可利用的手段和方式来加以实施的艺术。

公共艺术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方法,这里只是比较粗略地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谈谈公共艺术的方法。例如,公共艺术的社会学方法。公共艺术在实践中大量采用了社会的方法论。在社会学领域,它会非常专业的教你社会学方法,它们是一些量化的、操作性很强的一些具体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统计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非常专业的要求,例如在问卷的设置上,在取样和统计的方式上,都有非常专业的要求。

例如政治学的方法。举个例子,现在有本书,叫《可操作的民主》(作者:寇延丁、袁天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这本书讲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对公共艺术就特别有用。我们说公共艺术是不是会做艺术就行了?会了解、沟通民意就可以了?不尽然。公共艺术至少要学会开会。在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有公共艺术委员会,由各界别、和方面的代表组成公共艺术委员会,坐在一起,对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公共艺术的规划、作者遴选、经费预算进行讨论。有了委员会以后,怎么开会?是不是谁的权力大谁就说了算?是不是谁的钱多,这个项目是他买单他就说了算?当然不是的。我们可以用可操作的民主程序来开会、进行决策。这本书所说的方法,就是把一个会议或者说一个民主的决策程序提炼成一个具体的会议规则。例如,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会议的主持人只当规则的执行人,掌握程序,不可以对会议的内容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更不能成为最终的拍板者。就像玩“杀人游戏”的一样,你要是担任法官就不能同时担任警察,你知道谁是杀人者但你不能说,你只掌握游戏的程序,只说是或者不是,游戏的结果是由每个游戏的参与者共同决定的。每个人在参加会议的时候一定对议案进行是或不是的表态,并正面阐释理由。不同意见的双方不形成面对面的交锋,唇枪舌战,所以意见都要先向主持人申请发言,允许后阐述意见和理由,比如说一个城市要在什么地方做个雕塑,倡导者先提出议案,讲出理由,一二三四;会议有不同意者,可以提出不同意的议案,说出反对的理由一二三四;几轮之后,仍有分歧,进行表决,如果大多数不同意,这个议案就被否定了。

在我们的公共艺术的实践中,常常是民主意识不强,就是有了开会讨论的机会,常常会出现没有事先准备地临时改变规则,临时提出意见,或者出其不意弄出一个幺蛾子,把一个事先准备好要议定的事情搞黄掉了。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个民主方法的问题,有了分歧,就应该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按一人一票的民主程序来决定。当然,一人一票也是有缺陷的,然而,当我们的不同意见无法统一的时候,它相对是一个解决纠纷、解决矛盾的可操作的方法,它是相对合理的。

还有历史学的方法也很重要。公共艺术在实施中,要求我们要了解地方志,了解地方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有运用历史文献和进行历史遗迹考察的方法。还有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方法主要是指实验心理学,公众的趣味的形成,对一件作品的评判,是否喜好等等,其实是可以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还有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方法在今天更是大有可为,我们今天讲大数据,讲3D技术,讲生态艺术,都离不开这些科学和技术方法的运用,在公共艺术的领域,如果了解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就等于为公共艺术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联系到公共艺术的教育,它与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什么关系呢?

目前,公共艺术的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什么是公共艺术?这里是从教育的角度而言的,对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公共艺术主要是艺术技能、知识的学习,还是一门更偏重观念性、方法论的理论学科?二,什么是公共艺术的基本训练?是一种技能、技法的训练还是思想和实践的训练?三,什么是公共艺术的教学体系?我们说公共艺术可以运用所有的艺术手段来加以实现,那么,它的教学体系应该是怎样的?显然,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学习每一种艺术形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术、技能教育,而是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单一学科”教育,而是如何看待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方法的教育。

第三,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艺术专业学生的共同课,也可以是所有对艺术有兴趣学生的选修课。这个意思是说,不光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学公共艺术,每一个学艺术的学生都可以学公共艺术,都可以做一个公共艺术家,就算你是一个学音乐的、学影视的,你也可以通过学习公共艺术这门课程后,在掌握了相应的观念和方法后,用音乐、影视的手段来做公共艺术。甚至学理工科的学生也可以学公共艺术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完之后他也可以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公共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公共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四,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可是学院教育,也可以是非学院的社会教育,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所有对公共空间,公共事物有兴趣的市民,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尝试掌握公共艺术观念和方法,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前面所讲的三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参与这三个案例的人大多数都不是艺术家;全部的人都不是所谓公共艺术专业出来的,他们甚至并没有系统地考虑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的问题,只是无师自通地投入到公共艺术创作中,但他们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