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因为公共艺术不被公众接受或者因为观众看不懂当代艺术而受到缺乏公共性的指责。
究竟什么是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性这个概念涉及很多领域,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政治学中,公共性侧重政府活动,涉及到公权力的问题,讨论政府活动的性质、政策、目标。在社会学中,公共性更侧重在社会的公共精神;在法学中,公共性侧重于社会的公平、正义、理性与法的关系;在管理学上,公共性强调的是有序的过程、价值的期许;在公共行政学上,公共性讨论的是社群成员、公共事务、讨论对话的问题;在公共经济学中,公共性讨论的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衡的手段……
艺术的“公共性”是公共性问题在艺术领域的反映,它是针对艺术与公众的相互关系而言的。
艺术的公共性指艺术的公开性、分享性和传播性,是艺术在介入社会,表达和呈现人
类的普遍问题和情感时所具有的深度,以及引起人们持续关注和认同而达到的广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艺术(包括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从来都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数量
的概念。观众数量常常是艺术公共性的一个参考指标,但不是衡量艺术优劣的价值标准。例如我们不能拿喜欢《楚辞》、《神曲》的人数与喜欢霍夫曼《大黄鸭》的人数进行比较,从而断定谁更有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具有艺术公共性的共同特点,作为艺术的分支,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第一,公共艺术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鲜明的时代性(大众文化时代);而艺术的“公共性”是历时性的,有艺术以来就有公共性;第二,公共艺术对公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社会认同的普遍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西方历史上“公共性”问题有一个演变过程。
古希腊人将“公领域”和“私领域”严格区分开来,参与公共事务是人的一种美德,古希腊有“阳光广场”的说法,人们公开地讨论城邦的公共事务;古罗马人与古希腊人略有不同:他们从不为了公共领域而牺牲私有领域;不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对峙起来看待;不将公共领域视为显现人生价值的永恒场所。
近代“公共性”作为成熟的概念到18世纪才开始流行,它的前提是私人领域的合法性获得社会的承认;国家、个人和社会能平等地对话,市民社会出现了。
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个人利益、经济诉求、市民权利;后者强调国家利益、政治参与、公民义务(尊重法律、恪守规则)。
在公共性问题的研究中,西方有两个重要的学者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最具影响: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提出公共领域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公共意见能够自由形成的空间。它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提出公共领域的四个条件:存在共同关心的议题、愿意了解他人的想法、以语言(而不是暴力)进行互动、能够接受较佳论证 。
中国历史上的“公共性”问题也有自身的演变过程。
《尔雅》说,“公、君也”,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成为“公”;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周天子自称“余一人”,在这种集权和独裁的制度下,无所谓公私。
中国古代有“立公灭私”的传统。不过,中国民间社会的“公共空间”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如街头、祠堂 茶馆 澡堂等。
与艺术的公共性相关,有若干理论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它们呈现出了公共性问题的复杂性。
1、“批判的公共性”和“操纵的公共性”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具有政治批评功能。公共领域的批判色彩最初源自文学公共领域,在沙龙、宴会中,市民阶层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进行矢志不渝的反抗。
真正的公共性乃是承担公共意见的公众对国家活动实施民主控制的手段。批判的公共性通过公众批判变成公众舆论,对政治权力产生强大的批判和影响。
在市场规律下,文化成为商品一员,批判精神不复存在,公共性使对非公众舆论的统治成为可能;操纵的公共性不仅在公众面前呈现了统治的合法性,还操纵了公众;而批判的公共性则遭到操纵的公共性的排挤,形成公共性的悖论。例如,沈阳夏俊峰案就是公共性问题在当代所呈现的复杂性的反映。
2、“博弈的公共性”和“给予的公共性”
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其途径因体制可能有所不同。
所谓博弈的公共性指从民间社会出发,通过自主、自发的方式,经过博弈的过程,产生公共性。
所谓给予的公共性指从政府的公共管理出发,通过行政手段,产生出给予式的公共性。
3、公共性与民粹主义
狭义的民粹主义是19世纪在俄国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其特点:反抗精英主义,倡导“人民优先”;把“全体人民”的意愿和价值诉求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的合法性的依据;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广义的民粹主义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大众化运动,是一种很难确切定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中性的,可以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结合;它可以转化为积极的民主主义,可以走向社会主义;它可以转化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激进主义、暴民政治、甚至法西斯主义;它可以“用人民的名义”成为操纵民意、操纵群众的一种手段和策略。例如奥巴马针对中国,就打过民粹主义的牌,他向美国民众说,美国人生活水平下降是中国货太多了,挤占了美国货的市场,影响了就业,这是无视事实的说法,但可能煽动部分美国人的情绪。中国社会民粹主义表现也是由来已久:“义和团运动”、“文化大革命革”种种现象;现今 “生日本人的气,砸中国人的车”的表现;以及“李某某案”的民意……艺术中民粹主义的表现:例如“编段子”调侃城市雕塑、发表种种关于城市雕塑的极端言论、“网络评选十大最丑雕塑”……
民粹主义最容易用“公共性”来绑架民意,所以应该划清艺术民主和民粹主义的边界。然而,这个边界究竟如何界定?它恐怕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也说明,公共性问题是一个可以让人不断思考,不断界定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公共性理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