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靳尚谊:不服老地继续画,因为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时间: 2019.4.22

“你们要有深刻而率真的情感,千万不要迟疑,
要把亲身的感受表达出来,即使与现存思想背道而驰。
也许最初人们不能理解,但你们为此遭遇的孤寂是暂时。
不久之后,许多朋友会走向你们。
对一人极为真实的东西,对众人也是极为真实的。
创作的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命。”

靳尚谊先生去年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作客时朗诵的选段,来自法国雕塑家罗丹《艺术就是感情》。真切朴实的倾述感动了不少人,环顾略显浮躁的当代艺术圈,无疑也是一种警示。

85岁的靳尚谊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中气十足,身上的那股劲儿总令年轻一辈折服。而他,也已在艺术创作与教学领域耕耘了70个春秋。

“作为在艺术人生上的新中国的同龄人”「1」,靳尚谊从1950年代受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影响开始进入油画创作,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历史题材作品;到改革开放后潜心艺术本体的研究,专攻肖像,从古典主义油画中汲取养分,逐渐走向成熟;九十年代又将油画与中国人文精神的融合引向了和谐贯通的状态,呈现出非同西方的典雅意韵;直到近年仍旧保持品质高产,不断冲破桎梏,创作了一系列展现都市人物风貌的新作——在热衷的艺术事业上,靳尚谊从未倦怠。

恐怕靳先生自己也未料到,《朗读者》采访中的一番率真之言也令他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他说,“一个艺术家,他的创新思维不是最高标准,它是一个起码的基本素质。你没点儿创新思维,就不要学艺术。”

不少人的认知中,常将创新思维当作培养人才的高要求,但靳先生提到的“创新作为基本素质”标准着实令人反思。我们熟悉的作为艺术家的靳尚谊,走的是古老的油画之路,这门学科已在西方历经了六个多世纪的积淀,如他所言,“中国油画是外来的画种,历史不长只有100多年,那么文革又停顿了10年,所以,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油画时间并不长,和西方的500年相比没法儿比,这是一个事实,学油画的人要清醒。”「2」于此基础上再度推进,同时又呈现中国的特色,难度可想而知,但他独辟蹊径,坚定了下来。这种“创新”并非抛弃老路,骨子里刻着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传承探索,以令人敬佩的品格严谨治艺,恳切求真,踏踏实实走了过来。

用流行话来讲:“靳尚谊”是一个“icon”。这棵中国艺坛不老松,汇聚成一种符号,“靳尚谊这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更同时代表着一个油画学术传派。”「3」这并非空泛的颂扬,评论家们将靳尚谊及其艺术视为一种传派,一方面基于他的油画道路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乃是与受他影响的艺术家们共同为中国艺术作出的贡献。

靳先生坦言,“过去,我对这个社会是熟悉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创造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不了解这个社会了,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虽然如此,我仍然在努力追求,作为画家我能够不断地探索,不服老地继续画,因为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4」

本次,“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靳尚谊捐赠作品展”于2019年4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靳尚谊先生创作于各个时期的油画、素描作品87件,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协办。其中中国美术馆藏品81件,其余6件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藏品。展览分为肖像画创作、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少数民族人物写生、女人体艺术及新创作六个板块,涵盖了其艺术创作不同时期的语言风格,呈现了其创作意识转变的形态。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来回顾和理解靳尚谊艺术生涯的探索行径和卓著贡献。

1934 年深秋,靳尚谊生于河南焦作,幼年对绘画迷恋,临摹过连环画,绘画的天赋在孩子群中间很拔尖。1949年,他在父辈亲友的鼓励下,报考了北平国立艺专,因为“那个地方有公费,有助学金,省钱”的缘由,算是偶然报考,却在艺海扬帆启程。“1949年秋天,只有15岁的我走进了北平艺专的校门。然而我根本没有想到,我将在这里度过我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终生。我也没想到,我将在这里走着艰巨而漫长的油画之路”。「5」

1950年,美院的教学有了很大改变,提出艺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学生们到铁路系统、机车厂体验生活,靳尚谊通过多次写生,逐渐意识到踏进生活探讨艺术的必要性,他在回忆录中聊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也是我在美院大学四年中极为重要的体会和感受”「6」,这种感受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紧贴现实、凝聚情感是他探索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在开幕沙龙所谈,“在这次展览中,有一批靳先生早期的素描和油画。那些油画画幅虽然比较小,但是洋溢出一种清新的气息,这是通过观察生活和表现光色得来的。作品不在于尺幅的大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从生活中获得感动。靳先生和中央美术学院以及美术界的许多老前辈身上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提炼美,把自己真挚的情感注入笔端。”

回望到本科毕业创作,他深感创作不易,“我仍感到很吃力,非常艰难地完成了(毕业)创作”「7」。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他,对于艺术刚打开了“最最初步”的了解。但可贵的是,他将那份朴实的感情保留住了,并注入到了之后的每一件作品之中,正如他朗读的句子“对一人极为真实的东西,对众人也是极为真实的”——贴近生活,真挚说话,这也是直到今天,人们依旧会被其作品触动的缘由所在。

1953 年靳尚谊从绘画系毕业,并留校做研究生。而在艺术之路上真正获得突破,要数1955年由研究生考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构”二字,完全改变了他的思考路径和观察方式,“虽说我学了几年素描,本科也毕业了,还念了研究生,但在这时候才真正懂得了西方素描的基本要求”。起初对于“轮廓、光影、体积、空间”的理解,经由对结构的探究,脱离了流于表面的认知,把握了素描的本质。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将靳尚谊先生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油训班接受到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算是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阶段。1957年,靳尚谊结业于油训班并留校任教,此后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肖像写生。

“我与潮流不合拍,别人往前走,我却往后走。”「8」1979年之后,靳尚谊的个人风格逐渐走向成熟,有别于80年代中国艺术界大部分人都高呼求新求异的现象,他受欧洲古典主义艺术语言风格的启发,潜心转向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80年代初,靳尚谊在美国探亲期间,参观了大量的艺术博物馆,他注意到:光在欧洲传统油画之中,对于体积和空间塑造有重要作用。考察归来后,1983年的作品《塔吉克新娘》便出自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发现“光”的不同,就要换一种思路试验,尝试以古典造型方法解决“体积”问题。这件作品并非大幅,但画面整体和谐纯粹,立体的测光强化了稳固的体积,女子的红色衣着格外夺目却不失典雅,崇高的色调传递出理想的情绪,层次丰富、体积浑厚,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借用中央美院壁画系教授、艺术家孙景波的比喻:“这画好像熬棒子面粥似的,棒子面很硬,但熬的时间很长很透,已经很熟,成熟了。”「9」

这件作品1984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也被评论家视作“中国新古典的开山之作”。除此之外,《蓝衣少女》《青年女歌手》(1984)《果实》(1985)等均是同类名作。艺术家遵循一如既往贴近现实的思考,文革之后暴露的社会现象令靳尚谊的心态受到冲击,无处安放却又无从改变,对他个人来说,艺术成为寄托一种、排解心中苦闷的方式。因此,心态上对于美好愿景的追求、绘画技法上对于西方古典模式的探索,二者有效结合,便得此佳作。他的个人状态、社会现实影响同艺术紧密结合,中央美院老教授、也是靳尚谊多年老友的詹建俊先生肯定了他的探索:“我佩服他的正是他在重要的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跟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开拓性。对中国油画来说,能使中国油画向古典主义走也是一种开拓。”「10」

靳尚谊回忆,学习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董希文先生,先辈之训犹在耳畔,油训班毕业作品《登上慕士塔格峰》因被董先生评“你这张画气不贯”,为了这句教诲,靳尚谊努力拼搏了三十多年。画到这里,姑且算是气儿顺了下来,也融汇贯通了。在他眼中,衡量成熟的标准偏向内在精神,“光模仿是不行的,把西方整个模式包括创作模式模仿下来也不能算是成熟的,西方是不承认的,只有我们学好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和艺术上的表达能力,又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个画种才能算是成熟。”「11」油画有机地转向中国化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重新审视西方油画与中国的关系是为基础,抑或说,探究中国式的调性,并非依靠粗鄙烂制的艳俗色彩和样式化的民族符号,精神向内走,内敛、沉稳、典雅、鲜活气质便自然而然流露,直到今天,油画的民族化仍然是被广泛探讨的议题。

80年代后期的作品《瞿秋白在狱中》(1984)《孙中山》(1986)《医生》(1987)展现了这种追求。例如刻画的“医生”形象的作品,人物饱满、神韵情致赋予内涵,体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沉着思考状态。通过这件作品,靳尚谊自认察觉到一些不同,除了更为细致深刻地阐释人物的内心语言,技法也更为纯熟之外,背景之中用以夸张的手法隐入了一幅放大的医院B超荧光屏,象征性地传递了一种现代感,背景的隐喻手法不失为一个亮点。 中央美院老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评其肖像创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不论是当代还是古代的,他用力刻画的不是人物的心理特征,而主要是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形象或平和优美,或深沉婉约,格调清新,雅俗共赏”。「12」

1995年以后,靳尚谊将古典主义写实绘画与中国人文观念结合得更为充分,迈入了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画家黄宾虹》《晚年黄宾虹》《髡残》是杰出代表。评论家曹意强先生将这几件作品同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着棕色和银色装束的菲利普四世像》(Philip IV in Brown and Silver,约1635年)相联系,技法处理异曲同工,画面效果完整、细腻,但不同的是,靳尚谊于画面中结合传统水墨的写意手法,营造了动态流畅的视效,传达了静穆素雅的审美格调,显现出一些非西方的人文气息。靳尚谊在自述中提到,“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中国人也能够熟练地掌握西方油画的技法。在表达自己的追求时,兼顾中国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油画的精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状态的新的抽象美。我想为这个目的付出毕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13」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在开幕沙龙中谈到,靳先生经常提的一句话就是“中国艺术需要补现代主义这一课”,中国的艺术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绕过了现代主义的训练,从古典主义直接进入了后现代,艺术生态面貌的畸形造成了一种缺失和自我欺骗。如今的靳尚谊仍未停止探索,他仍尝试解决艺术的基础问题,近年创作《画廊经纪人》(2016)《看手机的女孩》(2017)等作品中,黑色轮廓线强化了结构的塑造和空间的关系,隐约渗透了一些高更的手法,也融入了传统壁画的因素,画面回归了纯粹。余丁教授称其为“衰年变法——耄耋之年的靳尚谊先生仍笔耕不辍。”「14」

在继承第一代、第二代的中国艺术前辈们包括徐悲鸿、吴作人等艺术家的实践之后,以靳尚谊为代表的第三代画家们,为中国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这是矜矜业业老一辈人的精神光辉,也是未来中国艺术源源不断的深层养分。

当今艺术呈现的多元性有目共睹,并非局限于某一种主义就是唯一的标准,传统绘画的发展直到现在仍是争议不断的,一种架上艺术的回潮也令一批从业者获得了新的契机,挑战与危机并存。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有着“日新月异”的追求,焦虑迷茫时,或许可以回头寻着老一辈的踪迹,望望来时的路。沙龙最后,靳尚谊先生的肺腑之言或许能带来一种提示:“我不是搞什么古典形式,而是为了解决体积的问题。我这几十年的研究都是解决基本语言问题,因为这个不解决,其他都没有用。我们美术界每个人研究什么呢?应该研究提高水平,不要管差别,风格就是差别,风格是不能教的,是每个人天生的。”

 文、现场图/张译之 
作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文章资料来源

「1」“靳尚谊捐赠作品展”手册前言II,范迪安;
「2」展览开幕沙龙对谈,靳尚谊先生发言,中国美术馆提供;
「3」《中国油画家全集——靳尚谊卷》2005.04,四川美术出版社,序之一,曹星原;
「4」“靳尚谊捐赠作品展”手册,靳尚谊自述;
「5」《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01,p5,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
「6」同「5」书,p14;
「7」同「5」书,p19;
「8」靳尚谊肖像画艺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史中亚,2017-11;
「9」同「5」书,97;
「10」同「3」书,序之一,詹建俊;
「11」同「5」书,p209;
「12」同「3」书,序之一,邵大箴;
「13」同「4」; 
「14」自在途程——靳尚谊油画语言探索的历程[J],余丁,美术,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