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现代性3.0——东西方当代艺术家群展”在纽约大学80 WSE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4.6.9

“现代性3.0——东西方当代艺术家群展”(Modernity 3.0)于2014年6月5日至7月12日在纽约大学80WES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张晴(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和汉克(Henk Slager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共同策划,旨在回应当今西方社会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性”危机,以及此概念在不同时代意义的不断转变:从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即所谓“现代性1.0”升级到“现代性2.0”,全球化理念的产生,一个毫无边界可言的世界因此产生。在全球化理念的语境下,距离和层次区分的缺失,导致我们无法恰当描绘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状态。

基于这样的疑问,在2010年上海双年展的学术研讨会期间,张晴与汉克(Henk Slager)萌发了“第二次现代性”的讨论,并借此生发出一个共同研究的项目,结合不同地区“现代性”的现状展开工作。在二人长期的研讨中,“第二次现代性”逐渐延伸为目前的“现代性3.0”,并由此进一步明确了策展所需选取的展示角度及方向。根据研究考察,亚洲这一区域在“现代性”概念的不断转变中,始终处在探索新的文化语境的状态下,而这样的尝试可以被定义为“现代化3.0”。在此语境下,新自由资本主义、大众化民主、消费主义与生态灭绝等西方概念似乎都已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如何生存”这样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亚洲其实已经将根深蒂固的“世界主义”理念纳入了其思考范畴。而艺术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的,在西方与亚洲的交流碰撞中,艺术层面的思考已经被证实可以提供重新评估“现代性”概念的动力。

本次展览“现代性3.0”根基于以上背景,以极具对抗性的展示方式表明了全球化的根深蒂固。展览基于对亚洲和西方视觉艺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同文化对于概念、语汇和场景的重构潜力作为展示主题,选取了包括TiongAng、Aglaia Konard、Nikki S.Lee、Sarah Morris、Marion von Osten、徐冰、林延、裴咏梅、杨福东和虞华在内的多位艺术家。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国际性的经验是极为重要的,许多作品也都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其中如徐冰的两分钟动画《小黑和兄弟浏览外滩》,呈现了上海的城市风光及主人公在上海地标性区域外滩的所见所闻;林延的《回布鲁克林》亦是其在布鲁克林多年居住经验的投射,她在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回北京》中,使用水墨与宣纸重现了她儿时生活的北京城,对比之下,北京城的传统建筑、东方文化与童年记忆融合呈现,呼应了“现代性3.0”的展览主题——艺术家的创作土壤与生活经验的日趋国际化。除此之外,展览作品还包括了虞华的《双城日记》、杨福东的《二龙山上》、裴咏梅的《巧克力》、Tiong Ang的《Pavilion of Distance》等。

据悉,该展览的专题讨论会于6月5日在纽约大学举办,与会人包括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北京),John Rajchman(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和Lily Chumley(纽约大学,纽约)。

翻译/邢陆楠
编辑/张文志
部分图片由艺术家裴咏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