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城市失物招领:捕捉1960-1980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正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展出

时间: 2014.12.3

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突发都市改造与社会转型。城市衰败、政治抗议游行、庞大的高速公路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它内部的居民。这种危机感在美国三个超级大都市表现的尤为突出: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在这种不确定性充斥与巨变突起的环境下,这些城市的街道与社区成为一批文艺创造者的灵感之源,他们中有摄影师、画家、电影人、规划师以及活跃的积极分子。他们在这里生活与取材,将这些危机因素转化为带有美国特色的民族话语和创造成果。

 “城市失物招领”是第一个通过新出现的摄影和电影媒介来探索这个重要时期的展览,而这股潮流从艺术世界的实践延伸到了《生活》(Life magazine)杂志。摄影师和导演放弃了空中视图和全景照片,转向深入研究街道、行人生活、社区和重大的城市事件,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1933-)为期两年对哈莱姆区东100街街区(1966-68年)的研究就是例子。这些新形式的摄影给公众提供一个城市生活和经验的复杂形象,同时也让建筑师、规划师和记者为美国城市提出新的想象与建议。

展览由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共同策划,展出的作品部分出自芝加哥艺术学院的馆藏,另一部分则来自全美的各地收藏,最大范围的集结了各种媒介表达形式,从幻灯片、规划文件到照片拼贴画、艺术家画册。“城市失物招领”展示了一批有声望的摄影师和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包括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巴顿•西弗尔曼(Barton Silverman),以及数位作品源自对生活环境体察的艺术家,例如纽约的黑人艺术家罗马勒•比尔敦(Romare Bearden)以及洛杉矶的阿斯科(Asco)艺术团体。其他的作品还包括艾伦•卡普罗(Allan Kaprow,1927-2006)偶发艺术、建筑师沙德拉•伍德(Shadrach Wood)的苏荷区混合开发规划,呈现出摄影和电影,如何通过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对城市的巨大变化作批判式表达。“城市失物招领”展有意模糊了艺术家、积极分子、规划师、新闻记者之间的传统界限,以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城市为切入点,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契机,让观者去体会艺术实践与政治、社会甚至是地理变化的互动关系。

纽约

1965年约翰•林赛(John Lindsay)当选为纽约市长,这被看作是纽约城市发展的分水岭,从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时代的高度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向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年。林赛希望打造一个开放与分享型的政府,这与当时批评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大力宣扬街道、社区以及细微变化的价值。一系列的内部改革产生了广泛影响,街心公园代替了广场空地,而秉持着城市功能多样化的规划理念,针对纽约城市发展的开创性规划也通过配图文章和平面设计大量涌现。这个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包括汉斯•哈克(Hans Haacke)和米尔勒•拉德曼•尤克里斯(Mierle Laderman Ukeles),作品直击当时纽约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例如贫民窟与大罢工。

与此同时,以城市保护为主题的作品也大量涌现。纽约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将战后人口和工业转移而造成的一批破旧衰败的建筑记录下来,将其作为创作素材,甚至直接住在那里。历史悠久的曼哈顿下区成为艺术家戈登•玛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和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詹姆斯•奈尔斯(James Nares)略带哀伤的影像《摇荡》(Pendulum)以及丹尼•莱昂(Danny Lyon)《曼哈顿下城毁灭》(The Destruction of Lower Manhattan)中最负盛名的照片,都是二十世纪60、70年代逐渐兴起的,对纽约现有城市结构与文化多样性大力保护的经典案例。

芝加哥

上世纪60、70年代,芝加哥在强势市长理查德•J•戴利(Richard J. Daley)的领导下,从其作为工业城市的过去走出来。戴利优先发展了城市中心区域,以使芝加哥更快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一时期,庞大的高速公路系统、住宅区建设项目和壮观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被当时的摄影师记录下来。随着博物馆与艺术专业的艺术建立与扩张,艺术界也享受到了同样的繁荣。当然,这样的繁荣是有代价的。当时的艺术创作大多基于对芝加哥街区的不同感受,包括乔纳斯•多维德纳斯(Jonas Dovydenas)的摄影与影像作品。前者内容是芝加哥的少数民族社区生活,后者则是关于非裔美国人社区面对城市改造项目而强行迫迁的独立影片。

1968年,芝加哥的暴乱事件持续增温,由于马丁路德金被暗杀,西区首先爆发了游行示威。随后在市中心,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发生了反越战游行示威。这些在反对者与政府之间的暴力冲突将全国的注意力引向了芝加哥的民族关系与政治腐败。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例如壁画《西墙》(West Wall)以及里奇•费根画廊(Richard Feigen Gallery)举办的一次展览,谴责戴利在民主党大会中的表现。从这一时期大众传媒上出现的芝加哥形象来看,是毁灭与重生并存的,这种二元性在艺术家戈登•玛塔•克拉克(Gordon-Matta Clark)以及艾伦•卡普罗的(Allan Kaprow)的作品中尤为突出。

洛杉矶

洛杉矶的城市发展非常特殊,地域上高度分散,呈水平方向发展态势。这种特殊性在60、70年代激发了像艺术家埃德•鲁沙(Ed Ruscha)等的艺术创作,他们是那个时代洛杉矶城最细致入微的观察者。然而,洛杉矶也与纽约、芝加哥一道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种族隔离、中心城区衰落、大规模示威游行。作为回应,出现了阿斯科(Asco)艺术团体,带来了从摄影、雕塑到一系列的新式行为艺术。

对于未来城市的规划成为当时艺术家、建筑师以及电影人的当务之急。中心城区依旧承载着许多公共记忆,包括像邦克山(Bunker Hill)的街区,在过去被夷平的基础上被重新建起。朱利尔斯•舒尔曼(Julius Shulman)的摄影记录了60年代的城市发展面貌,包括邦克山和世纪城(Century City)壮观的建筑物以及它们物理与文化空缺。在未来城市的憧憬中,建筑师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一个虽未实现却十分饱满的格兰大道(Grand Avenue)重建计划,该计划受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影响,注重多样性与行人体验。

据悉,该展览从即日起展至2015年1月11日结束。

图文来源/芝加哥艺术学院官网
翻译/王宣懿
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