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拉斐尔素描展:120件罕见藏品齐聚阿什莫林

时间: 2017.8.8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夏季展览,拉斐尔素描展(Raphael: The Drawings),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共展出拉斐尔的素描作品120件,向观众呈现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短暂但辉煌的艺术生涯,被《英国电讯报》评价为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

 拉斐尔以其有限的生命——逝世时年仅37岁——为其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此次展览聚焦拉斐尔的杰出创作,展现了探索和实验如何成就了一代大师的非凡造诣。

 与50件阿什莫林博物馆的珍藏共同展出的,还有外借自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乌菲兹美术馆和伊丽莎白二世的展品。其中,更有2009年以创记录的高价(近30 000 000英镑)于佳士得拍卖的私人收藏《一位缪斯的头部》和被认为是拉斐尔逝世前不久创作的作品《两位使徒的头和手》。考虑到这些创作于近500年前的素描作品的脆弱性,即便在它们的收藏地,这些作品也可谓难得一见,无怪乎博物馆馆长将此次展览形容为“一生一次的机会”。

拉斐尔·圣齐奥(1483-1520),自少年时即以精湛的画技而闻名遐迩。王公、教皇都曾经是他的主顾。早在艺术家尚还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成为了收藏家争夺的对象。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安杰拉玛丽亚·阿切托(Angelamaria Aceto),阿什莫林博物馆拉斐尔项目的研究员,这样说道:“他是如此的勤奋而高产,他的素描看上去如此轻松,人们不免产生这样的错觉,这些仿佛素描是纯粹实用的、不过是其油画创作的准备而已。我们希望这次展览,可以让观众重新审视拉斐尔的素描作品,从而体会到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们诚然与拉斐尔的油画作品联系紧密,但它们绝不仅仅是那些作品的草稿,这些素描作品本身,即是极为出众的艺术作品,自有其独立性。”

在当代,许多人或许(暗地里)将拉斐尔的作品看作是多少有些乏味的。其实,早在18世纪中期,雷诺兹就曾表达过他参观梵蒂冈宫时对拉斐尔的壁画作品的失望情绪。他一方面肯定拉斐尔作品中的“正确性”值得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学习,一方面认为在这种“正确性”之外拉斐尔的作品实在乏善可陈。他将拉斐尔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大师米开朗基罗加以比较,盛赞后者天赋异禀,对前者的评价则不过“正确”、“谨慎”、“花哨”云云。

在某种程度上,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此次展览或可证明雷诺兹的评价未免失之偏颇。拉斐尔能够在生前即得到同代人的认可,能够在数个世纪的欧洲艺术史上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并非毫无理由——在拉斐尔的素描作品中,观者无疑能感受一种纯真、甜美甚至良善。通过将相互关联的作品并置起来,展览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想法从诞生、发展到达臻完善的过程。

然而,展览为观众还原的并不仅仅是一座艺术史上的不朽丰碑,更是一位孜孜以求的青年艺术家的形象。1505年,年轻的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彼时,米开朗基罗同列昂纳多·达·芬奇间的竞争日益焦灼。拉斐尔热心学习、临摹两位大师的作品,在抵达罗马后,开始为教皇和主教创作,一跃成为米开朗基罗强有力的竞争者。这与拉斐尔的人格魅力也不无关系。与抱怨不休、不爱交际的米开朗基罗相比,拉斐尔显示出高度的同情心,也更为平易近人,人们自然更乐于请后者来为自己绘制肖像。

艺术家的对人情的洞察在作品《两位使徒的头和手》亦有所体现。这幅被安排在展览结尾的素描作品,被一些艺术史家视作比梵蒂冈宫拉斐尔室的壁画(在拉斐尔逝世后,由其工作室的其它成员接手完成)更为精彩的作品。这里,人物的面部表情与手部动作,将其对奇迹的惊叹于敬畏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通常在创作的后期才加入到作品之中。拉斐尔习惯从整体的布局出发,不断调整节奏、韵律,最后才借助模特对各个部分做细致、深入的研究。

1520年4月6日,拉斐尔溘然长逝,年仅37岁。尽管有流言称其死于纵欲,人们还像悼念圣徒一样为其哀悼。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此次展览让观众不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剧与损失。斯人已逝,时过境迁,我们有理由怀疑拉斐尔的圣母子究竟还能唤起多少虔诚的信仰,但艺术家的天分与柔情却毋庸置疑。正是它们,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们驻足、流连、为一代翘楚惊人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而赞叹不已。

(图文整合自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博物馆与英国《卫报》的相关报道)

编译/李湘宁

展览信息

展览标题:拉斐尔素描展(Raphael: The Drawings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日-9月3日

展览地点: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