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荐展丨小野洋子回顾展:飘在空中,以云的速度移动

时间: 2022.3.17

前卫、癫狂、巫婆。人们总是不惮用最黑暗尖锐的词去描述这位女性艺术家。但往往人们对她故事的讨论远多于对她作品的关注。正如她的丈夫约翰·列侬(John Lennon)所说:“她是世界上最著名而不为人知的艺术家: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

这个女人便是列侬的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

图一、小野洋子,伦敦,2013.jpg小野洋子,伦敦,2013(Yoko Ono, London, 2013 Foto: Kate Garner, © Yoko Ono)

也许你看过小野洋子的现场音乐表演,对她的尖叫不明所以;也看过她和丈夫的《床上和平》(Bed Peace),但关注点始终在列侬身上。在大众的认知中,她的所有故事总是在列侬的名气之下。然而,其实在两人相识之前,小野洋子便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先锋艺术家。

例如癫狂、巫婆之类的词,也正代表着这位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反叛。小野洋子1933年出生于日本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1945 年在战争中经历逃亡与流离,1953年搬家到纽约,她其后表现的叛逆性格便与她的经历相关。1960年,小野洋子开始了她的艺术创作,创作范围跨越文学、音乐和先锋艺术。

苏黎世美术馆在2022年3月4日开启小野洋子回顾展《这个房间以云的速度移动》。美术馆策展人米亚姆·瓦拉帝尼(Mirjam Varadinis)和小野洋子的长期策展人乔恩·亨德里克斯(Jon Hendricks)共同组织了这次展览,小野洋子本人也参与其中。此次展览将展出小野洋子艺术生涯中的60余件作品,更安排有七个现场表演。不仅有小野洋子最为出名的行为艺术《切片》(Cut Piece)将被重新演绎,此次展览还展出有许多极具参与性的互动作品,如《十三天音乐舞会》(13 Days Dance Festival)《约翰·凯斯的九首音乐会片段》(9 concert pieces for John Case)等。观众可以在互动之中,充分地感受这位女性艺术家的在世界和平和女性运动上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她在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批判性与诗意。


“切片”与女性主义尝试


图二、小野洋子,切片,1964:65,纽约卡内基音乐厅.jpg小野洋子,切片,1964/65,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Yoko Ono, Cut Piece, 1964/65 Performed in New Works of Yoko Ono, Carnegie Recital Hall, New York, 21. März 1965 Foto: Minoru Niizuma, © Yoko Ono

1964年,小野洋子在卡内基音乐厅第一次表演了她最出名的行为艺术作品《切片》。她坐在地上,身穿一身黑衣,任由观众上台将她的衣服剪成碎片。最开始,观众只剪下小小的一块布;但随着衣服的剥落,参与者变得大胆,更有甚者剪断了她胸衣的带子,让她不得不抬起手遮掩裸露的胸部。

当我们去拆解这项作品的元素时,女性、身体、遮掩、暴露、观看、暴力等词汇慢慢地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熟悉的景象——这不正是人类历史上,女性身体被凝视的常态吗?剪刀即社会的眼睛、拳头,更是社会的标准。衣服象征文明,同时是遮掩不平等的工具。它表明男女生活在同一个文明的社会中,可以一起受教育、写文章、做艺术等,但剪刀却给予他人剥离假象的权利。小野洋子用她女性的身份,坐在地上等待大家的审判。整个表演便是将幻象残忍地一层一层剥离,让现实同逐步显露的肌肤一起,赤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被凝视的羞愧和耻辱感缓缓溢出,流到舞台上和每一寸被裁下的布匹中。每一块布就是一道伤痕,喻示女性在历史上的无名、被锁在家庭的无奈、以及被凝视的痛苦。

图三、小野洋子,切片,1964.jpeg

小野洋子,切片,1964

Yoko Ono, Cut Piece, Yamaichi Hall, Kyoto, 1964

原本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个佛教故事:佛陀因为愿意将身体给饥饿的老虎,才获得了超然的觉悟。小野洋子由此联想到:艺术家们总是给予观众他们想给出的东西,何不让观众拿走他们想拿的呢?这种互动性和她的女性身份,使作品走向了女性主义方向。该作品的模糊性和开放性,意外地将审判的权利移交到观众手上。

小野洋子事后表示道:“我第一次做这件作品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艺术表演的原本构思和后期衍生出的诸多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构成了一种带有微妙感的喻示:长期的无感和女性意识觉醒可能只在一念之间,恰如舞台上下的一堵无形之墙,小野洋子则用她的《切片》一点点地敲开了无形的墙。


身体的含义


但小野洋子的目光并不仅仅在女性主义上,她的作品还在进一步推进。从对身体本质的探索、人与世界关系的讨论、到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小野洋子的脚步从未停歇,视野也逐渐增大。

你们认为我很小,但我的心中有整个宇宙。小野洋子如是说道。

图四、小野洋子,袋子,1964.jpeg小野洋子,袋子,1964

Yoko Ono. Bag Piece (1964), performed during Perpetual Fluxfest, Cinematheque, New York

在行为艺术《袋子》(Bag Piece)中,小野洋子让两个参与者进入一个黑色袋子里,内部可以看见外部的世界,但外面的人却无法看清袋子里的人的形态。袋子像笔刷一般勾勒两人的身体轮廓,然而是以一种无定形的、随机的、难以辨认的方式。这幅“身体画”,剥去了贴在人类身上的种种标签,甚至连身体形状也一并摒弃。袋子装着两具身体,这是观众获得的唯一信息。抽去标签,人们得以尝试观察身体的本质,从具象世界逃离,品味“身体”这一概念的抽象性质。

图五、小野洋子《苍蝇》画面,1970.jpg小野洋子《苍蝇》画面,1970

Yoko Ono, Still image from “Fly”1970 ©YOKO ONO

小野洋子1970年的影像作品《苍蝇》(Fly)则对身体有了全新的阐释。摄影机始终追拍着一只飞舞的苍蝇,看它如何在一具静止的女性裸体上停留和盘旋。特写镜头让观众看不到身体的全貌,局部放大的细节,让身体更像一些自然中的地质地貌。

在影像中,人成为自然环境,苍蝇成为环境中的活物。当我们转换思路,不再执着于人类的身体之时,画面中的身体是男性还是女性,年轻还是衰老,已不再是焦点。躺着的身体仅仅是一种启示——表明人与自然同源的本质。如果我们只关注人与外物的互动,身体似乎无比重要。外部世界总是给予身体诸多标准,例如年龄、肤色、性别等,都是人类活动的根本。而论到微处时,身体似乎又并不重要:它不过是一只苍蝇的活动范围。一切相对的含义,都在苍蝇的活动轨迹中显现出来。人类的身体不过是自大的体现,由此衍生的地位高低的分别更是狂妄无理之举。


永恒的天空


“我喜欢躺在榻榻米上看天空...它是那么高,那么亮,使你同时感到晕眩和兴奋。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这片天空。即使周围的一切都支离破碎,天空总是为我而存在...那时我就告诉自己,只要天空还在,我就永远不会放弃生活。”经历过战争的小野洋子,对天空的钟爱来自它的宽容和永恒。天空无条件地关照大地上的人们,不表达任何好恶。它永远在那里,不会衰老,也没有战争。

图六、《葡萄柚》第一版封面,1964年.jpg

《葡萄柚》第一版封面,1964年

Grapefruit, First Edition, 1964

围绕天空,小野洋子曾进行多次创作,范围跨越文学、影像、行为与装置艺术。在1964年出版的指导性艺术书《葡萄柚》(Grapefruit)中,就记录了许多她关于天空的实践:

“天空不只在我们头顶。它一直延伸至大地。

每当我们从地上抬起脚,我们就走在天空中。

怀着这份认知在城市中,算算今天你在天空中走了多长的路。”

图七、小野洋子,天空电视.png小野洋子,天空电视,1966

SKY T.V,1966,Installation view,Centre A,2006,Photograph by Nayeob Kim

不仅如此,小野洋子还将天空放入她的影像作品《天空电视》(SKY T.V)中。通过在美术馆中放映实时变换的天空,小野洋子意图让观众注意并重视这片天空,像她小时候一般,从一片蓝色中获得即时的宁静和美好。人们需要天空,需要观看和想象一些永恒的事物,才能从繁琐无常的日常中逃离出来。

图八、小野洋子,天空机器,1961:1966:1971.jpg小野洋子,天空机器,1961/1966/1971

Sky Machine, 1961/1966/1971, Yoko Ono. Installation view, This Is Not Here, Everson Museum of Art, Syracuse, NY Photo: Iain Macmillan

在装置作品《天空机器》(Sky Machine)里,小野洋子制作了一部出售天空的售货机。观众往机器里投币时,它就会吐出一张小卡片,正面写着“天空”二字,背面写着日期。天空的非物质性让出售这一行为变得滑稽且讽刺,毕竟天空无人能拥有,却属于每一个人。小野洋子认为,从日常生活中感悟的美好远甚于购买获得——“比起可乐,我们更需要天空。”

图九、小野洋子,献给基督耶稣的天空碎片,1965:2013.jpg小野洋子,献给基督耶稣的天空碎片,1965/2013

Yoko Ono, Sky Piece to Jesus Christ, 1965/2013 Performance in Zusammenarbeit mit YOKO ONO: HALF-A-WIND SHOW - A RETROSPECTIVE,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Humlebæk, 7. Juni – 9. September 2013 Foto: Bjarke Ørsted, Courtesy of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 Yoko Ono

《献给基督耶稣的天空碎片》(Sky Piece to Jesus Christ)是小野洋子有关天空的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一件,作品的标题虽然有“天空”二字,表演中却没有出现任何与之相关的元素。该作品在1965年纽约首次演出,一个交响乐团在表演,八位女士站在乐手背后用绷带缓缓包裹演奏者们的身体。起先乐手们还可以流畅地表演,但随着绷带的层层缠绕,表演开始出现错误,直到所有乐手不得不放弃演奏。被绷带捆绑的乐手们一起走下舞台,像是战后街上的日常一景。如果音乐寓意着文明,那么绷带则是受伤与疗愈的象征。当伤痕加剧,人们只能着意于自我疗伤,文明也就不复存在。而伤痕来自强大的外力,人的力量渺小到无法与之抗衡。当演奏终止,表演陷入寂静,美好也不得不画上休止符。《天空碎片》的沉寂并非是无声,而是伤痛累加后,人类难以反抗的无奈与绝叫。如小野洋子在《葡萄柚》中写道:“不要大声喧哗或制造噪音,这样你可能会吓着天空。”


碎片的力量


即使在强硬的压力之下,世界即将支离破碎,小野洋子也仍然相信治愈是一种伟大的集体力量,能够改变世界。“一个人的梦可能只是一个梦,但两个人一起梦想的就是事实。”小野洋子一直坚信着。

图十、小野洋子,愈合碎片,1966:2017.jpg小野洋子,愈合碎片,1966/2017

Yoko Ono, Mend Piece, 1966/2017 Aus: You & I, A4 Arts Foundation, Cape Town, 13. September 2017 – 28. Januar 2018 Foto: Andrew Juries, Courtesy of A4 Arts Foundation, © Yoko Ono

《愈合碎片》(Mend Piece)诞生于1966年。纯白桌子上随机放着陶瓷杯和碟子的碎片,以及一些简单的修复材料——剪刀、胶水、麻线和胶带,观众可以随意将碎片缠绕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复原物体。坐下、修补,这件作品简单都像孩子在幼儿园的手工课。它的描述也十分简短:当你修补杯子的时候,幻想你正在愈合世界。

这些物体是否能够被完美地复原,并非作品的重点。艺术家强调的是愈合的过程和参与者产生的信念。“这并不是在修补杯子,重要的是你修补时的所思所想。因此修补和平就是修补世界。”

图十一、小野洋子,愿望树,1996:2013.jpg小野洋子,愿望树,1996/2013

Yoko Ono, Wish Tree, 1996/2013 Ausstellungsansicht, YOKO ONO: HALF-A-WIND SHOW - A RETROSPECTIVE,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Humlebæk, 7. Juni – 9. September 2013 Foto: Bjarke Ørsted , Courtesy of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 Yoko Ono

《愈合碎片》的理念和小野洋子后期的《愿望树》(Wish Tree)系列十分类似,即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她始终希望通过简单的指导,将越来越多的人纳入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这种理念从《葡萄柚》创作时便可见端倪。书中描述的例如记录石头变老的声音、在画布上挖两个洞去看天空等行为,都是小野洋子热爱生活的体现。不论读者是否实践这些艺术行为,单是想象,都会让他们对生活中的细节产生崭新的思考。

只要人们想象了,便走进了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小野洋子随时为大家敞开大门,她把自己变成了天空的使者,让每一个人的美好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仿佛那样就会诞生更多的美好。

“许下一个愿望。

写在一张纸上。

折叠这张纸,将它挂到愿望树的枝干上。

邀请你的朋友来做同样的事情。

继续许愿。

直到它们挂满树干。”

这是《愿望树》系列的参与步骤,简单明了,同时充满着孩子般的幽默和智慧。这个项目从上个世纪开始,在小野洋子的各个展览中收集参与者的心愿。小野洋子让我们重视自己的念头,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并将其延展,直到无穷的可能性。每一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组成天空的一个碎片,在各自的世界徘徊着。她相信当每个碎片集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爆发强大的力量。

图十二,想象和平之塔,冰岛.jpeg

想象和平之塔,冰岛

Imagine Peace ,2011,Tower,2011, Iceland - Peace Tower 19,© McKay Savage

出于隐私考虑,小野洋子称自己并没有阅读愿望的想法。这些愿望收集在冰岛的想像和平之塔(Imagine Peace Tower)下。它由一座高大的光塔组成,从一座白色石碑上投射出来,上面刻有 24 种语言的“想象和平”字样。这座塔是小野洋子为亡夫约翰·列侬树立的纪念塔。从每年10月9日(列侬诞辰)到12月8日(列侬的忌日),该塔都会点亮灯光,一道壮观的光束会直冲向天空,带着塔下100万份来自各国的愿望,也带着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关于和平的梦想。

当2007年想象和平之塔开幕时,15个光束形成光之塔,冲向天空时,现场响起小野洋子和列侬共同创作的歌曲《想象》(Imagine)。

Imagine all the people

试想所有的人

Sharing all the world...

分享整个世界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你可能会说,我在做梦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但我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加入我们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那样,世界将会融为一体。

天空之下,是人的故事;天空之上,是关于和平的美好愿景。小野洋子用她的艺术连接这两个世界。

我们坚信:小野洋子不是痴人说梦,世界将会融为一体。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之中,我们确实比以往都更需要治愈的力量和观看天空的能力。苏黎世美术馆的展览恰好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时机,在小野洋子创作的艺术屋子里,一同飘在天空之中,并以云的速度移动。

编译丨郑晥榕

责编丨孟希

图文翻译并整理自: 

https://www.kunsthaus.ch/en/besuch-planen/ausstellungen/yoko-ono/

https://www.getty.edu/news/why-yoko-ono-wants-you-to-look-at-the-sky-for-24-hours/

https://flipermag.com/2015/07/09/yoko-ono/

Midori Yoshimoto《Yoko One: Mend Piece》

Yoko Ono《Grapefruit》

Kevin Concannon《Yoko Ono’s Cut Piece: From Text to Performance and Back Again》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Message from John and Yoko,” Sundance Magazine (August 1972)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小野洋子:这个房间以云的速度移动

展览时间:2022年3月4日----5月29日

展览地点:苏黎世美术馆

图二、小野洋子,切片,1964:65,纽约卡内基音乐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