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数字时代新云游:靳军个展“数境等观”再造东方古境

时间: 2023.5.27

2023年5月11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嘉德艺术中心主办的“数境等观: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在北京嘉德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为艺术家靳军的首次个展,汇聚靳军近年来以数字艺术“转译”传统意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全方位呈现在现实与虚拟情境中的视觉景观。“数境等观”展览入口.JPG

“数境等观”展览入口

开幕式嘉宾从左至右:唐涛、董强、李丹、黄宇红、靳军、范迪安、靳尚谊、高洪、贾曦、吕盛华、李林、吴湘宁.jpeg开幕式嘉宾从左至右:唐涛、董强、李丹、黄宇红、靳军、范迪安、靳尚谊、高洪、贾曦、吕盛华、李林、吴湘宁
艺术家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作开幕式发言.png

艺术家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作开幕式发言

艺术家靳军的人生经历与科技艺术密不可分。靳军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核物理系,毕业后进入深圳游戏软件开发企业工作。1996年,他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攻读艺术设计硕士学位,实现了从科技向艺术的转变。早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为靳军打下了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和广阔的艺术视角。

展览现场图1.JPG展览现场图2.jpeg“数境等观”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分为“光影寻乡”“像素云游”“沉浸⼭⽔”“古今交互”四大板块,与“传统的再现”“现代的自然”和“融合与跨越”的学术思考相联系。“传统的再现”表现为传统意象的多样化和动态化尝试,为凝滞的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现代的自然”塑造了一个交织古与今的虚拟自然空间,树木山石的质感跃然纸上,从而更新了传统的观看方式。“融合与跨越”则探讨了科技如何打造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01 “云”游艺术史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光影寻乡”中,艺术家以技术为媒介,成功为古典绘画引入了当代的时间维度,在光影变幻中,人们得以欣赏昼夜更替中的传统物象,而恰好正是时间的流逝让我们追忆美好的旧家园。《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取自南宋李迪的《蟠桃青鸟图》,画面中姿态各异的蝶鸟嬉戏于树林之间,感受四时变化下的万物生灵。作品保留了原型雍容华贵的意境,尝试将宋代院体画与装饰主义风格及当代表现主义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中国画与现当代艺术的时空融合。

《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jpg《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

另一件作品《不停生长的东方景石》则选用了宋代赏石绘画中的“太湖石”,古代文人对奇石情有独钟,奇石绘画的构思、立意和布局与山水画有所区别,其主要聚焦于品味奇石的形态美和文人的高雅情怀。

《不停生长的东方景石》.jpg《不停生长的东方景石》

宋代赏石文化达到全盛期,以奇石为主题的山水画逐渐成熟,如郭熙《窠石平远图》的画面中心聚焦奇石,以平远构图展现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意境。在这件作品中同样采用了平远构图,烟云缭绕的动效令人联想到“米氏云山”的朦胧景象。另一方面,由于文房雅石和园林石景都指向文人的家园,在此人们完成了精神的寻乡和怀古的哲思。

“像素云游”板块由三个影像作品组成,创作取自传统山水、花鸟绘画等作品,从中提取重要的视觉符号进行解构与重组。《唐宋彩韵》取自《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传统人物绘画名作,抽离出画面中每位女性形象,通过光影构建起全新的观看视角,拉近了观者与古画之间的距离,清晰地展现了唐代贵族妇女真实的姿态、服装、妆容和神情。

《唐宋彩韵》.jpeg《唐宋彩韵》

如果说人物画直观地展现了女性形象,那么《花伞连动》则通过隐喻暗示了美人的存在。《花伞连动》的灵感来源于东方油伞,形态、颜色、纹样各不相同的油伞不停地旋转着,激起观众有关于“伞”的联想。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油伞被赋予了怀旧与感伤之情,花伞一开一合之间蕴含着人生的相遇离别。

《花伞连动》图1.png《花伞连动》图2.jpg

《花伞连动》

层层海浪的起伏中,东方传统志怪劈波斩浪,《海浪与生灵》通过动画技术赋予了定格的海浪以鲜活的生命。画面保留了版画中的风格化的粗犷线条,将二维艺术风格与三维呈现手段融合。

《海浪与生灵》.png《海浪与生灵》

正如本次展览总策划人范迪安教授对展览主题的阐述,“数境等观”作为一种艺术家对世界、对自然、对数字技术等量齐观的态度,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意境、文化美感、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对话方式。沉浸于展览现场时,观众得以游历现实与虚拟之间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丰富的当代意象构建起中国东方精神下的数字虚拟世界。

02 沉浸山水间

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历史是一部媒介形态发展的历史”,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带来了新形式、新材料、新观念,为新媒体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艺术自身同样在不断追求革新,追寻超越和解构传统艺术的方式。在进行经典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时,艺术家考虑的是“体会延续经典作品的意境精神,作品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需要我们了解作品原始的空间逻辑、艺术情境、美学思想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呈现,构建更完整、更全面的视觉效果。”[1]

展览现场图3.JPG展览现场图4.jpeg“数境等观”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山水画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中国山水画不仅讲究笔墨、设色、布局等艺术表现形式,还尤为注重意境美。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行、望、游、居”的评判标准,足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与格局不限于静态观赏,能游走于山水之间,找寻到精神的居所,在这一标准下显得更为重要。“沉浸山水”版块是当下对山水画“可游、可居”的回应,使得沉浸式漫游古画山水成为可能。

由于传统中国画的画面尺幅较小,沉浸式新媒体艺术需要捕捉静态画面信息的每一处细节,基于对原作社会背景和语境的理解,提取作品中最具符号性的部分在新的空间中延伸,展现东方美学的意境与气质。《高山仰止与山水流长》系运用数字绘画技术对《潇湘图》《夏山图》等多件山水作品进行像素级别的重构与组合,现代的数字艺术的随机性,为游观山水画提供了更宽广的可能性。在重新绘制原图后,作品没有破坏原图朦胧氤氲的意境,同样没有丢失颇具董源风格的披麻皴笔法。为了还原游观山水的视觉体验,展览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影像的投射角度、大小和距离,观众的视觉高低变换、墙面与地面的联动等。这些因素都需要依靠复杂强大的计算机算力支持。

《高山仰止与山水流长》.JPG《高山仰止与山水流长》

《平直曲面的天水如一》中,艺术家选择采用了南宋马远《水图》的艺术图式,以动态画面还原了《水图》中的不同水流运动状态,或是如《云生沧海》中涨潮时变化多端的形态,或是如《云舒浪卷》的惊涛骇浪,最终海水回归平静,鱼纹状的波纹由远至近逐渐变得模糊。作品成功地演绎了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海水形象,以具体化形式重新感悟宋代“格物致知”精神。

《平直曲面的天水如一》.jpg 《平直曲面的天水如一》

03 跨越时空的交互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认为:“连接和互动是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人与艺术的沟通成为新媒体艺术最为关键的一环。“古今交互”部分利用数字互动装置或声光电技术让观众参与、交流和互动。

《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的原型为五代西蜀画家黄筌的绢本设色画《写生珍禽图》,观众可以通过交互屏幕在原图的基础上绘制禽鸟,随后在展示的大幕上就能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加强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助观众进一步突破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壁垒。正如艺术家提到的:“作品的创作与展示过程中,也渗入了创作者对观者反馈的考虑,希望观众作为作品共同创作的一部分,在沉浸艺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创作思想。它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以我为主的创作方式,更贴近于某种共同创建与合作分享理念。”[2]

《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JPG《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

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如伯牙与钟子期的关系,正是知音使得乐曲得到了圆满。最后一件作品《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正是借用了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表现出艺术家强烈渴望与观众沟通和共鸣的理念。画面最初只有宋徽宗一人弹琴,只有当观众坐到交互装置上,画面才会出现两位听者。观众在此刻成为画中的听琴者,亲身感受在松林环绕的庭院中,欣赏古琴悠扬的休闲时光,体验古代文人的雅趣,重拾生活的追求。

《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图1.jpg《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图2.jpg《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图3.jpg《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

作为著名数字媒体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的近年来的阶段性成果展,展览通过引入计算机编程、影视动画技术等多种科技手段与媒介,将古代中国传统意象花鸟、山水、人物等元素置于动态艺术景观内,将艺术环境与身体、脑神经、知觉模式等因素巧妙地耦合一体,在动态审美过程中品味中国传统哲学意境文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交互式沉浸场域,为打造优质的中国原创IP与数字内容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以数字艺术的创作探索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魅力,借用崭新的艺术语言架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将传统艺术意象解构和重组构成重叠于现实之上的梦幻之境。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5月27日。

注:

[1] 专访|靳军:“数境等观”展用数字科技重构中国传统经典绘画

[2] 靳军:作为艺术社会化路径的数字沉浸艺术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jpeg

“数境等观: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

时间:2023年5月12日-5月27日

地点:北京嘉德艺术中心B1层A厅

文|马嘉懿

编辑|孟希

相关资料致谢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