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森美术馆20周年展,《我们的生态:走向一个行星的生活》(Our Ecology: Toward a Planetary Living)展现了其对环境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来自16个国家的34位艺术家和他们的100余件艺术作品共同组成了这一展览的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视角和主题,一同阐释环境问题——这是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人类对这个星球做出的一大“贡献”。
展览的四个篇章相辅相成,从宏观上,本次展览展示了人与万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关联。细节上,四个篇章中有一篇单独叙述了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发展下的副作用,即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虽然只是聚焦于一个国家,但这些反思同样适用于全球。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本次展览都展现了其认真诠释生态问题的野心。这个展览在询问我们是谁,以及地球属于谁的问题。同时,它也促使我们不仅要从人类中心的角度出发,更要以一种更宽广和更全面的思路,去观察生态问题和其他议题。
展览海报
第一章:万物相连——再寻出路
在这个星球,一切物体,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循环的一部分。通过这个循环,有形的一切和无形的一切都被连接起来。
展览的初章,便将人的定位渺小到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并非中心,而是与外界物体相连的一环。这是环保意识的开端,也是本次展览的前提——在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时期,重新定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曾经,我们破坏环境,如今,我们得先将自身放入环境,再去寻找出路。
妮娜·卡内尔《肌肉记忆》(7吨),2022, 材料来自海洋软体动物壳,尺寸可变,“构造温柔”展览现场,柏林画廊现代艺术博物馆,柏林,摄影:尼克·阿什 。Nina Canell , Muscle Memory (7 Tons), 2022 , Hardscaping material from marine mollusc shells, Dimensions variable , nstallation view: Tectonic Tender, Berlinische GalerieMuseum of Modern Art, Berlin Photo: Nick Ash * Referential image.
在这一篇章中,妮娜·卡内尔(Nina Canell)的大型装置《肌肉记忆》(Muscle Memory)最引人瞩目,7吨的海洋贝壳铺在地面上,让参观者随意漫步其中。他们不用惧怕损坏,也无需小心翼翼地行走,因为破坏本就是艺术家的目的之一。如艺术家本人描述,“在踩碎这些形状精美的贝壳的经历里,透露着一种温柔的残忍……(这个装置)是一个邀请,请参与者思考这些支撑我们的无数的身体。
重新思考我们和物质的关系,正是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贝壳是建筑、工业中使用的原材料,它们经过人类的加工,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当我们行走在《肌肉记忆》之中,踩踏这些贝壳,聆听其破碎之声时,本质与走在美术馆精致的水泥地面并无区别,艺术家将贝壳与建造工业结合,引领我们回溯如今的生活与环境的关联。
妮娜·卡内尔《肌肉记忆》(7吨) 细节图,2022, 材料来自海洋软体动物壳,尺寸可变,罗宾·沃特金斯/柏林画廊提供 。Close-up of Nina Canell’s , Muscle Memory (7 Tonnes), 2022, hardscaping material from marine mollusks, dimensions variable. PHOTO ROBIN WATKINS/COURTESY BERLINISCHE GALERIE, BERLIN).
在艺术家与人类学家索菲娅·罗斯的对谈中,他们提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关于贝壳的含义。人们往往会把贝壳放到耳边,听海风的声音,仿佛贝壳是主动地储存了海浪。而在妮娜的装置里,这些贝壳被人为踩碎,发出细碎的呐喊,而人类的骨架中也有和贝壳一样的元素,这些从脚底传来的声音恰与我们的身体一同共鸣。
这不仅是个装置,更是个声音艺术作品。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她希望观众不仅用视觉,更要用触觉和听觉感知这些漂亮的贝壳。“(贝壳)涉及到压力、转变,它们发出断断续续的、干干巴巴的声音。我也同样喜欢这种从地板发出声音的想法……我想邀请参观者去反思在地面上也有一种能量,想让他们反思许多建筑的过程都与破坏这一行为紧密关联”。
第二章:回返地球——1950-1980年,日本的艺术与生态
二战后,高速发展的日本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工业污染和放射性污染都是引起该问题的原因。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环境艺术史,这章集中展现了日本艺术家和他们这几十年在环境议题上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从50至80年代一一呈现。同时,本章也会表现这些艺术家在表达方式上的显著发展。
这一篇章以日本本土的环境议题为核心,展示了十二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著名陶瓷艺术家鲤江良二(Koie Ryoji)的作品《回返地球》(Return to Earth (1971) ),也是本章的标题。土丘上印着艺术家本人的脸,表达对核能和反核能的思考。
鲤江良二 《回返地球》(1),1971,碎片 32 x 50 x 50 cm,收藏:常滑市(爱知,日本),照片:伊藤哲雄。Koie Ryoji , Return to Earth (1) , 1971 , Shard 32 x 50 x 50 cm , Collection: Tokoname City (Aichi, Japan) , Photo: Ito Tetsuo.还有中西夏之(Nakanishi Natsuyuki)的系列作品《袖珍物品1966/1968》(Compact Object ),这是个形状如蛋的雕塑里被艺术家封印了许多人类的痕迹。头发、表带等一系列日常物品凝固在丙烯酸树脂之中。蛋,本是生命的伊始,是新生儿的象征,然而这些半透明的希望中孕育着的却是人类的日常物品,各类材质都有。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的生产地,但汇总在一个蛋的体内。它们本不该成为人类物品的储存地,但由于人类的各种行动,它们无奈成为了污染的缩影。
第三章:大加速——生存的希望
人类利用地球上的一切资源推进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社会的加速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地球环境。展览的第三章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与地球资源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反映当今世界文化境况的作品中获取新的批判方式,从而去分析人类面临的这些紧迫议题。
艺术家莫妮拉·阿尔卡迪里(Monira Al Qadiri)展示了她的最新作品《干扰》(The Disturbance),该作品探讨人类的欲望是如何卷入并破坏生态系统的。出生于科威特的阿尔卡迪里见证了这座城市转变为石油城市的过程,她将这些经历和见闻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探讨石油文化以及其衍生出的人类社会和生活如何在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依赖中变形,以及同样变形的还有人类逐渐放肆的消费欲望。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干扰》(渲染图)2023。Monira Al Qadiri, The Disturbance (rendering) , 2023.
正如阿尔卡迪里自己所说,“在欧洲,人们都会从能源、环境等角度去看待石油……但在科威特,讨论石油是一种禁忌。许多人将石油工业看作一种恩赐,它让许多人获得财富。”而在石油行业前,采珠业是阿拉伯沿岸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石油漂浮在艺术家儿时常游玩的海面上时,石油散发出与珍珠相似的光芒。珍珠和石油在艺术家眼中既是两个时代的符号,也在美学上有了一种统一性。它们都是资源,都是故乡赖以生存的形式,有着一样的美丽光晕,也都蕴含着人们生存的希望。然而,如果这种财富是以人类生态系统不可逆的破坏作为代价,那么当石油成为和采珠业一样的过去式时,人们又当如何应对?
第四章:未来在我们之中
目前的环境危机是我们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且要打破我们现在的困境需要我们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未来还有什么选择?这一章试图重构未来,并且让我们反思该依靠何种智力形式,也许是吸收或利用非西方的世界观,也许要表达对现代化进程、无节制扩张等原则的怀疑,也许是采用本土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灵性的态度,抑或是探索数字创新的前景和危机。作为展览的终章,该篇试图探索多种解决之道。十一位艺术家带来他们的作品,展现各自的思考。
艾格尼丝·丹尼斯作为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著名概念艺术家,在1982年曼哈顿的一个2英亩的垃圾填埋场里,种植了一片金色的小麦。小麦种在这个世界上最寸金寸土的地区,在人们眼里,是一种极端奢侈的行为。然而艺术家想要展现的正是自然价值与人类标榜的价值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在都市之中,那一片小小的粮田,正是金色的警示牌,让我们重新看到土地原本的面貌。
“麦田— 一种对抗:巴特里公园垃圾填埋场,曼哈顿下城—金色麦田(2)”,1982, 版权:艾格尼丝·丹尼斯,由Leslie Tonkonow艺术项目提供 。“Wheatfield – A Confrontation: Battery Park Landfill, Downtown Manhattan – Golden Wheat (2)” , 1982.Credit© Agnes Denes, courtesy Leslie Tonkonow Artworks + Projects.
正如艺术家自己描述:“(在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区)试图种植、维护和收获两英亩的小麦,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在反抗一种机制。这有点无耻,但也是我想要说明的巨大矛盾之处。这很疯狂……但它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使得他们能够去重新思考他们的优先级,并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质量,甚至是生命本身都处于危险之中,除非我们能够重新评估人类的价值”。
日本艺术家西条茜(Saijo Akane)的作品《果园》(Orchard),是一个陶瓷发声装置。艺术家利用中空的陶瓷和人类的呼吸,将人的身体与泥土共谱成一出乐曲。在2022年,该作品展出的视频记录中,我们可以听到那从陶瓷管道中发出的低沉、连续的乐曲,虽然是从一个狭小的管道中发出,但却连接到了人与地。人的身体和器官也在一呼一吸间对映到了自然之中。这是艺术家对环境的回应——我们本是一体。人与物,并没有清晰的边界。这似乎又回到了第一篇章的主题,我们本就是环境中的一环,从来都不应该是主宰。
西条茜《果园》,2022,陶瓷,130 x 82 x 82 cm,“幻影身体”展览现场,ARTCOURT Gallery,大阪,2022,照片:Koroda Takeru。SaijoAkane, Orchard, 2022, Ceramic, 130 x 82 x 82 cm , Installation view: Phantom Body, ARTCOURT Gallery, Osaka, 2022 , Photo: Koroda Takeru.
近些年,环境污染、天气变化等生态困境已然成为急需解决的全人类的共同议题,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当代艺术如何展现这一困境,如何提供新的思路,又如何唤起人们的深思?这次森美术馆的20周年展便是集合了众多艺术家,一同思考以上的问题,并探索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馆在布展过程中,便开始考虑环境保护。例如,他们部分地使用了之前展览留下的展示板和墙板,尝试使用100%可回收的石膏板,同时尽可能地使用可回收材料以减少浪费。这些行为也表明生态问题并非仅在馆内的艺术作品中呈现,这一严峻的危机已然围绕着我们了,行动从此刻便可开始。
编译|郑皖榕
责编|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