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余丁:从艺术博物馆的经营看艺术管理的兴起

时间: 2011.5.24

长期以来,中国的艺术博物馆一直是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来进行运作与管理的,经费基本依靠政府的拨款,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公共美术馆与博物馆的情况基本类似。国际上通常把艺术博物馆都纳入到非赢利性机构(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范畴。同大量的组织不同,作为非赢利艺术机构的艺术博物馆,其最高目标不是利润或者利息,而是完成确定的任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美术博物馆通常分为公共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公共的艺术博物馆一般都是由政府从公共资金中拨款以维持其日常的行政开支,而私人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是私人的基金会。这并不是说公共的艺术博物馆仅靠政府公共资金就能生存,既使在美国这样的博物馆系统极为发达的国家,公共的艺术博物馆同样面临资金和生存的压力。例如位于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也是一个公共的艺术博物馆,旧金山市政府给予拨款,但是这些拨款只够一般人员工资和日常行政开支,其他如展览、收藏、博物馆改造、修膳和扩建等费用都需要博物馆自己筹划。因此找钱,是每一个艺术博物馆的最大的任务。而几乎每一个艺术博物馆都有发展部门,其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资金困境,仅依靠政府拨款使得许多美术博物馆难以为继。博物馆馆长只是抱怨资金的短缺却无所作为,周末的美术馆、博物馆门庭冷落,艺术博物馆虽然对大众开放,但只能成为“圈内人士”聚会的场所。艺术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改变——人们认为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它不应该是营利的。我们国家曾长期把非赢利翻译成为“非营利”,造成了事业单位不能引入市场机制这样一种误解,好像艺术博物馆不能用“企业经营”的办法来运作,不能“赚钱”有盈余。而事实上,市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机制有利于使“无利可图”的社会事业单位在得到政府再分配机制优惠的条件下有更高的效率,更符合“经济”办事的规律。与赢利性机构不同的是,艺术博物馆应该保证优惠条件下经营所得的“盈余”不能被当作“利润”分掉,而是成为事业再发展的新资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艺术博物馆的经营与管理已经成为了全球艺术博物馆的共同课题而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文化艺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发展的焦点,从文化制造生产转移到文化消费上。这个转变是导致文化艺术的相关环节必须在管理上发挥创意,并积极开拓文化艺术产品的受众范围。这使得文化艺术资金的配置产生转变,由原先主要依靠政府为主要财源的情形,演变成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式来筹措资金以便支撑文化机构创意性计划的发展。 
其次,新一代的艺术的赞助者,通常在出资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地去考虑自己的责任,以及这一投入的文化价值所在。他们力图寻求更具社会多样性的观众,他们提供补助款或赞助活动的目的,在于刺激新计划的发展以吸引新的观众参与。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巡回展的次数越来越多,艺术品流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运送保险等后勤作业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巡回展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使得精确地锁定目标观众,甚至准确计算损益平衡的场地使用方式,成为必要的课题。

第三,当观众结构由单一的文化群体向多元发展的时候,作为一个文化工作的策划者或者执行者,还必须重新考虑是把焦点放在自己最独特的基点上,还是放在全球化的台面上,是把焦点放在引人注目的通俗艺术,还是放在纯艺术上。

第四,受到政府资助的艺术机构,在自身生存和完成组织使命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紧张状态。为了生存,接受资助的艺术机构必须把商业运作引进艺术运作当中,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艺术机构又必须持续推展为主流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所谓精英艺术。这两者之间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大不相同的,这种矛盾自然无法回避。

全球的博物馆行业就是在这种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变化过程中兴盛起来的。例如,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艺术博物馆都是在1960年以后建立的。截止到2003年,美国拥有16,000座博物馆,其中大约四分之一是艺术博物馆。在过去的40年中,美国的艺术市场发生了大爆炸。2003年,美国博物馆的参观次数达到8亿5千万人次。

以上这些转变,使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文化艺术运作中的每一个个别环节的运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欧美的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几乎同时产生。艺术管理高等教育的形成,使得欧美的艺术管理逐渐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北美和欧洲分别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博物馆管理——艺术管理体系,同时艺术管理教育的学科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许多理念已经变成了公理,许多方法已经变得普遍,而不再是某种特殊的技巧。

那么什么是艺术管理呢?从20世纪70年代其学科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1998年出版的《国际政策百科全书》 “艺术管理”条目做了如下定义:艺术管理是5种传统管理的应用——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有助于表演或者视觉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管理和促进创造性的过程并把它传达给观众,通常包括公共的、非赢利艺术机构(如非赢利剧院、交响乐团、歌剧团体、舞蹈团体、博物馆、公共广播和表演艺术中心)和私人的、商业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实体(如商业性的剧院、“流行”音乐、私人画廊、电影、电视和视频节目)。但实际上在其学科命名上一直存在分歧,通常艺术管理在英文中是使用Arts Management这个词, 它主要是指艺术管理操作,强调管理的过程与程序,而近十多年来,许多人都更愿意使用Arts Administration这个词,因为当代的艺术管理更为注意管理的决策或者策略,从宏观上来说是更为关注文化管理政策的研究。

就博物馆而言,艺术管理的作用在近30多年来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博物馆的行销,已经成为了一个博物馆运营的前提。例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开馆于1995年,由著名建设师玛利欧•波塔(Mario Botta)设计。从建筑风格上,与美国的其他美术馆如大都会、波士顿、费城或者克里夫兰美术馆完全不同,波塔把美术馆的大门开在人行道旁,非常普通的玻璃门,形式与美国市区的一般商店或者电影院没什么差别,观众进入无需登台阶,极为方便。大门两边分别是礼品店和咖啡店,进入后可以直接进入美术馆的大厅,连同大门,这个美术馆有三个入口。既使是在美术馆没开的时候,这里的咖啡店和礼品店也是挤满了人。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每年吸引的观众高达一百万人,而礼品店、书店、咖啡店的单位面积的获利率,据说也是旧金山全市零售店之冠。对于当代艺术博物馆而言,商店和餐饮店的地位已经从传统博物馆中的附庸,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既使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商店和餐饮所占的面积也是相当巨大的。这些极大地满足了当代观众休闲和购物的需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代的艺术博物馆在体察了当代各种类型观众的不同需要之后,已经提供了许多传统博物馆没有的服务,观众因此也具有了更多的消费可能性,让博物馆获得丰厚的利润。这可以说是一个交易和互惠的过程,博物馆的企业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博物馆的主流。而艺术管理则是这一趋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16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开启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新阶段。从我国国情出发,如果说1995-200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准备酝酿探索的阶段的话,那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一批又批新的艺术博物馆不断落成,如盘锦辽河文化产业园新建了一个1.2万平方米的美术馆,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了迎接奥运会和世博会,也着手兴建一批博物馆。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当硬件建成后,如何维持它的运营,如何获取运营的资金,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这是摆在每个博物馆乃至其他公共的非赢利性机构的重要课题。要推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建设,需要博物馆的领导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是获得充足资金的一个重要保证。这一点一些艺术博物馆,如广东美术馆、中华世纪坛美术馆等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而要建立完善的美术博物馆市场管理体系,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作者: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