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余丁:青岛台东三路步行街壁画观感

时间: 2011.9.19

7月10日,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举办改造后的开街仪式,6万平方米的室外壁画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壁画工程,据说有关部门准备以此来申报吉尼斯手绘壁画之最。

台东三路步行街是青岛市的老商业区,街两旁商户林立,还不乏像沃尔玛、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商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条老商业街和居民楼混杂在一起,街两旁的建筑,三层以下是商铺,三层以上都是居民楼。这些居民楼都已经有10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外墙已经相当破旧,而且楼上外挂的家用空调机林林总总,各家窗台总是飘扬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无怪乎青岛居民把市北区称之为“抹布”,意思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市南区和崂山区的前海一线则被居民称之为“金边”,整个青岛被居民戏称为带“金边”的“抹布”,这当然是句玩笑话,却反映了青岛市政建设的现状。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打出了“相聚北京,扬帆青岛”的口号。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对市北区的一些旧城进行改造,而台东三路步行街就是这一系列行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然而如何改造、花多少钱,是摆在政府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样一个旧城如果拆迁重建,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面对2008年的奥运来临,时间也耗不起。政府请来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谷云瑞副院长及其他专家,根据步行街两侧旧楼空间和现有条件,他们认为在外墙绘制壁画是最省时、省钱,也最能见效的一种方式。

室外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有着较长的历史和较多的经验。20世纪初墨西哥壁画运动在艺术史上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壁画创作的一个典范。而20世纪30年代,美国持续的经济危机把大批艺术家抛上街头。美国成立“公共艺术振兴署”,让大批生活无着的艺术家在公共建筑上绘制壁画,以提供生活来源。在法国和欧洲各国也有大量的建筑外墙壁画。但是这些壁画大多是在单体建筑或两三幢建筑上,像台东三路这样17幢建筑、一公里的步行街,国外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要创作这样大规模的建筑群壁画,既需要胆识和勇气,也需要资金。

按照国内一般的公共艺术工程模式,政府要对设计和工程进行招标,招标的过程是反复审核的过程,一方面要对设计进行审核,另一方面还要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这一过程不仅时间较长,而且工程造价也不低,按照目前通行的壁画设计施工价格每平方米1.6万元计算,整个工程设计施工下来需要1亿多元人民币,这个价格是政府无法承担的。这样一来,步行街的改造就进行不下去了。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政府把本次改造工程变成了一次公益活动,这为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模式。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谷云瑞把台东三路步行街的壁画绘制变成了环境艺术委员会的一次壁画创作活动,并给予评奖,使参加的艺术家获得荣誉,这引起了许多艺术家的兴趣。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黑龙江艺术学院在内的30多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壁画的创作活动。他们都是不要设计费的;没有监制费,他们都亲自上墙作画,其中山东艺术学院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艺术家,顶着日头每天在室外作画几小时。这样一种方式不仅使政府节省了大批开支,在短期内就把台东三路的改造进行下去,而且也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自由创作的实验场。

众所周知,中国各大美术学院都有壁画专业,但有相当一部分壁画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来都没有上墙画过壁画。在很多人眼里,壁画成了架上绘画的一部分,许多从事壁画创作的画家以作品能进入美术馆展出为目的。壁画界的同仁一直在全国美展中谋求与油画、版画和国画同样的独立画种的展出地位。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壁画家们大多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位纯粹的架上艺术家,而对艺术进入公共空间认识不足。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进入美术馆的艺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因此很多人更看重自己架上绘画的成就,而把创作公共壁画看作是“接活”,是工程,是挣钱,把这两者分开来对待:前者是搞纯艺术,后者是接“行活”挣钱。而架上绘画的成就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和身价,为他们在接公共艺术工程中开价增加砝码。事实上,这种情况不局限于壁画家们,许多从事如雕塑等其他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面临这种尴尬。艺术家当然有他们的苦衷,中国的艺术市场不健全,纯艺术作品的市场有限,很多艺术家都得靠“接活”挣钱。但公共艺术一旦成为一个市政工程,就会面临甲方乙方这样的雇佣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要根据投资方的需求来决定,而缺乏更多的自由度。这样在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和公共艺术创作之间就存在着双重标准,使艺术家很容易把个人创作视为纯艺术,而把公共艺术创作视为“行活”。这样的双重标准给中国公共艺术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把壁画创作变成了公益活动,政府给艺术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度,这使得艺术家有机会把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当成自己的作品来画,并赋予了极高的创作热情,从而保证了作品的高质量。

有关公共艺术的讨论在国内的美术界已经进行了多次,但对于什么是公共艺术却仍有很大的争论。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不能等同于城市雕塑或者景观艺术,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公共性,同时是艺术进入到公共空间当中,它可以是壁画、雕塑,却不会拘泥于任何形式。公共艺术应当具有交流性和互动性,应该面向公众,面向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艺术当中应该含有相当多的大众文化内容。青岛台东三路的大型壁画就带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它是公益性的,艺术家没有要设计费。其次,它是公共性的。笔者在现场观看时了解到了这样的情况:在壁画的绘制过程中,某居民楼上一老太太找到美化办公室反映,说自己的孙子这些天总是低烧不断,原因是自家的窗户外面的墙上画了一只大猫,而他家的孙子是属鼠的……后来画家在那家窗外的墙上把猫改成了一朵怒放的向日葵,据说那孩子的病随之就好了。这当然有些演绎和调侃,却说明公共艺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公共性与互动性的特点而产生的难度。

台东三路步行街壁画使我们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如下几点思考:第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无论哪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或政府认可、或政府组织开展,几乎无不在政府作用范围之内。积极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政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承担着前瞻统筹、资源调动等作用,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台东三路步行街改造是不可能进行的。第二,公共艺术的实施需要艺术家转变观念,需要有奉献精神,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进入公共艺术领域。这次参加设计和施工的30多位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到这里来创作完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美好追求,没有任何个人功利色彩,这巨大的墙面使他们激动不已,他们把这次创作完全当成一次难得的壁画实践,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做。第三,公共艺术应该要服务公众,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制度化和社区化的道路。如果说一个国家在公共艺术方面发展得如何,是要靠诸多的城市去呼吁、支持和实践。那么,一个城市公共艺术建制的好与坏,则要靠城市里多个社区去完成。第四,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光靠政府承担。而确保公共艺术资金来源的最好方式,就是立法,确定公共艺术在城市建筑项目中的占资比例。

尽管青岛台东三路步行街在壁画作品的水平还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无论如何,它给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给公共艺术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案例。

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