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第一次参加交流活动是什么时候呢?能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陈文昌:第一次做的是爨底下村的调研,这个村子非常有特点,依山而建,是京西古道上仅存的一个保留非常完好的村子,主要是由石头建成的,投名状就是在那儿拍的,古谷先生带者我们去那里做调研,日本人对于调研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也具有良好的基本功,无论是调研能力还是绘图能力都非常强,在研究方法上,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他们用鱼眼镜头去拍照片,拍出来的就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全景空间,通过这个照片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感受,然后根据照片去分割天,地,建筑在人的视线里占的比例,把人的直观感受通过理性的方式分析出来。调研过程中还有很多好的理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比如看一个建筑或者空间不仅仅要看他的外部形态,空间感觉,关键是要看他的形成以及空间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产生的,包括生活在这个空间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性等等。再有及时,对于历史文化性建筑和空间的研究,我们不能脱离时代性,就是不能只关注以前的东西的物理存在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当今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记者:能否在解释一下以前的物理存在性和当今生活之间的关系吗?
陈文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年的爨底下村只是通往山西的一条古道,古时候的路不多,因此这条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交通脚色,那么这时候它的繁荣就不难理解了,它同时是商业,军事的要道,百年之后当今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重点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大部分都离开村子外出务工了,那么现在村子里的大部分是老人,现在村子又开发了旅游。我们那次的workshop就是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原有的村落空间形态的综合发展,比如说原来的四合院可能是用来晒谷,现在摆上了桌子,变成了一个旅游开发的空间,包括四周的农田,可能现在已经变成了停车场。
记者:确实,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空间的问题,如果联系到人,联系到时间,问题就变的很复杂了,那你当时选择专业的时候怎么会选择景观的?
陈文昌:兴趣。。。爱好,就是这样。
记者:那你后来有没有参加过workshop?
陈文昌:有,后来07年我又参加了去韩国的workshop,感觉非常好。我们的课题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分歧,我和我们组的组长关于课题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之间还有不少争执,不过我们组的团队合作精神不错,最后还是解决了。
记者:那么这个争执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陈文昌:其实争执是一小个方面,合作是大方向。因为大家都是有理性的成年人嘛,而且争执是针对课题的不同看法,不同的理念,而不是个人闹情绪,大家又都是团队,而且课下有许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去了许多酒吧,夜店,了解了韩国的大学生活,还有篮球比赛,彼此增强了感情,而且我们对于彼此的政治,文化都非常感兴趣。
记者:最后你们组用的是谁的方案?
陈文昌:争执过后是大家的方案,集体的智慧,呵呵。
记者:你觉得workshop和我们平时的个人作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陈文昌:最大的区别在于沟通,在一个国际化的workshop中,由不得自己,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时候沟通就很重要了。
记者:那么碰到不好沟通的时候怎么办?
陈文昌:语言上,不是大问题,思想上实在沟通不了。。。就只能不沟通了呗!不过幸亏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笑)
记者: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会再参加吗?
陈文昌:会,一定会。
记者:你对美院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陈文昌:珍惜美院,它能带给你一般学校不一样的东西。
陈文昌
山东青岛人,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04年进入景观专业,07年毕业,08年参加暑假学术工作营
记者:冯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