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武艺访谈录: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决定画家作品最终的品质

时间: 2009.12.17

记者:武老师,作为中央美院的一员,这些年你在教学上、个人创作上都是有口皆碑,只是以往很难用这样的记录方式让你表达出你的艺术观点,因为今天是在做艺术家的文献,需要面对面。《美术研究》对艺术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画家的作品品格,而不在于他的官位和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只是从学术的层面上选择,重要的是看画家近期(每一个年度)作品的推出。这本身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不是为了绘画而绘画,而是出于对艺术的敏感和对时代精神拿捏的状态。这样可以激活一些画家的创作思路,让艺术家得到确立,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智慧。另外,从目前看,很多画家交往圈相对狭窄,局限性较大,使得创作上小家子气。你怎么看待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 

武艺:其实现状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才称其为现状。我常常是在创作的时候,包括油画、水墨画、陶瓷、彩塑,有意地摆脱和调整目前的惯性,包括题材、技法上的,来表达一种新的感觉,这种实践会一直贯穿我的创中,所以说我的习惯就是摆脱习惯去表达。

记者:从个人创作而言肯定是这样的,但是从学院的角度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传承的必要和教学的方式。你对此有何感想?

武艺:学院中老师们画画都能感觉到一种程序,因为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强调这个,时间久了也就势必潜移默化地进一步影响他自己的创作。美院一些画得比较有意思的老师也容易把这些观念带到教学的过程中间,这也是不能避免的,也是教学中间的一些问题所在,包括在评判标准上也存在着与社会认可上的差距。20年前中央美院就是代表了社会的审美标准,但现在却不是这样。比如在美院一些老师认为非常出色的学生,毕业之后社会却不认可;反而老师感觉一般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却得到了极大范围的接纳。这在传统国画和油画上确实是一些突出的问题,而且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脱节的情形也比较严重。教学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其中的责任重大,国外的导师制度与国内的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就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希望从老师那儿接受的不仅是技法层面上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思想和观念。

记者:你觉得学习中国画的方法最好的是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

武艺:我有一个感觉是中国画的传统审美标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演变和发展,还是经得住考验的。中间有许多次试图突破这个标准,但是时间证明了这个评判标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这个上面来。其实中国画有些东西确实是程式化的,并不是说每一刻都要保持一个新鲜感。不过学一点程式,然后从生活中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唯有在这个过程中你才会创造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全新的语言来。

记者:我们知道你出身绘画世家,而且又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卢沉,你能不能谈谈你的老师对你的影响,你对他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感想吗?

武艺:卢沉先生对学生的自主性的认可和对待文化的开放态度真的是很难有人企及。卢沉老师的人品、学养乃至为艺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导引着我。他在专业教学中的执著与投入深深地感染着我,也是对我执教生涯影响最大的导师。早在1987年卢老师就提出了学生必须抽象思维和写实能力同时培养,这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美院主管教学的部门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也可能是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导致美院国画教学工作一直在原地踏步,整体上落后了20年。当时的美院影响相当大,刚刚开放,中央美院绝对是权威,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地方。现在的地方院校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东西,教员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但那个时候还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个遗憾,如果当时采纳了卢沉老师的教学方案,现在美院完全是另一种面貌。卢老师也说过,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老一套的思路只能画出老一套的作品。传统古老的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液来促进新陈代谢。 艺术家要突破、要独创,这是在走一条艰苦的、前人未走过的路。确实,艺术的独创风格,自己的艺术语言,就是在一次次的创作实践中,在一幅幅作品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这是需要艺术家长期在生活与创作的实践中脚踏实地地不断追求,才能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自己最理想的艺术境界。

记者:你个人最近几年的创作状态主要是关注哪一类的绘画方式?

武艺:水墨画、油画都有,其实最初的想法是出于想要调节和相互参照,因为长时间过多地在宣纸或者是画布上画会觉得没有感觉,甚至有些疲劳和乏味。这两个材料和思维方式都差别非常大,但是也有互相参照的作用。尽量在画画中间找到不确定的神秘感受,也不要放弃水墨材料和油画材料的特性。当然没有一定的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也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做到一种高度。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决定画家作品最终的品质。

记者:在外人看来你的作品好像还是有一些另类,那么是不是说理解和创作都有一定的阶段性?

武艺:我倒是没有刻意去做这些,其实我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但给外界却是那样的感觉,可能是在创作的时候很崇尚那种浑然天成的状态吧。关键是自己看世界的眼光要比以前宽泛很多。对于理解问题,比如小孩刚学画之前大多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但是当他系统地学了素描水墨之后,他又不喜欢齐白石了,等到他画到一定程度之后有可能又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上懂得欣赏齐白石了。

记者:你是怎样理解文字和绘画的关系的?

武艺:我觉得这还是属于两个范畴吧,关系不是很大,有时候甚至没有关系。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从传统的意义上约定俗成地划分为花鸟、人物、山水画家,那么你个人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武艺:这个分法其实要看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也有很多山水画家会画人物、花鸟,甚至更加边缘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担心青年人不怎么关注传统文化,其实也没有必要,当他有这个需要的时候,他会很主动地去寻找,这反而会更加有用。我们再看看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实际上很少受到这种分法的限制,他们基本上是花鸟、人物、山水全部涉猎,取材都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尤其是齐白石就更加宽泛了,他画花卉、虾,都是出自他自己的需要,所以作品也会特别感人。

记者:在那些已过世的画家当中,你可能对齐白石特别关注,在你的绘画表达中似乎也有一些游戏的味道。 武艺:对,还有关良和叶浅予,现在看来他们都是十分贴近我们的,并且他们对西方的理解比我们现在还要深,但他们选择的绘画表达方式却是特别中国化、特别传统的。在我编的一本教材上,我选了其中两幅范画,就是齐白石的一幅草图和一幅2000多年前东汉墓室壁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二者的关系,齐白石先生其实离我们很近,他去世距今仅50年,这两者已经超越的绘画语言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了。

记者:你怎样看待当代画坛,现在很多画家都是各个方面均有涉猎并且都有一定的成就,比如你在油画、水墨、雕塑和陶艺上都有所建树。

武艺:这实际上就是说其实艺术门类中间都还是相通的,当然这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绝非易事。这都是艺术家要满足自己的不同情感需求的艺术表达方式。

记者:陈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