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闻立鹏访谈录:用心去画

时间: 2009.12.23

记者:您作为第三届油画展的评委,对这次油画展的参展作品有什么评价?

闻立鹏:这次油画展筹备了三年,动员很广泛,规模空前,作品反应了当代油画的现状,因此我对这次画展的整体水平是很满意的。

记者:这届油画展和前两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本次展览入选作品的优势在那里?

闻立鹏:中国油画在第三届油画展之前,文革之后是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前的油画风格很单一,画面单调。在1985年的时候,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画家、年轻人强烈要求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在黄山召开了一次油画研讨会,这是油画界的一次重大会议,甚至带动了整个艺术界。会议上提出要解放艺术生产力,是真正的解放,改变以前单一的大一统观念,研讨会以后,会议组织者整理出版了研讨会会议发言纪要《油画艺术的春天》,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经过这十几年的时间,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现在已经是百花齐放的局面,从单一到多元化,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一个进程。因此本次的参展作品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作品多元化,让观众欣赏到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

记者:您对当前油画界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以及对现在油画发展现状的一个评析?

闻立鹏:中国油画的发展既不是西方油画的分支,也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翻版。中国油画是一种新形态的东西,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形式,它有自己的语言,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展双年展特邀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说道:“人们必须要面对新的世界,西方也正在学习和关注其他的地方。例如在南美洲,正在形成一代放弃了民间和装饰艺术的艺术,放弃他们那种典型的诗意的传统,而正在从事一些意味深长的研究。深受欧洲束缚的非洲,也开始自我解放。也许在他们获得越来越多的政治意识的时候,非洲各国也会允许艺术家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过,我觉得,在中国蕴藏着一股巨大的汹涌澎湃的力量,西方国家带有几分敬畏和浓厚的兴趣注视这个国家。我认为,如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艺术趋势会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的运动的话,那必定是在中国。”台湾画家林心嶽认为,中国油画好戏还在后头,是西方国家在关注中国,向中国接轨,中国油画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改变全球艺术生态。不难看出,中国的油画已经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还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它的繁荣已经显而易见。

闻立鹏先生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激情岁月》

记者:在双年展上,国外的策划人及油画界的艺术家对中国油画评价确实很高,他们认为中国油画很棒,进步很快,这种观点是否由于国外对中国油画缺乏认识,没有关注过,很多年以后,看到双年展作品觉得很新奇?这里应该是有一个断层,即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了,才会反响这么好,是这样吗?

闻立鹏: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油画确实存在一个断层,但也表明中国油画的水平是真的上去了,在法国秋季沙龙作品双年展上,我们看到法国的作品和中国作品的水平差不多,没有什么差距,说明中国当代绘画已经和国际接轨,观者以及专业人士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策展人桑福在本次双年展上感慨到:中国油画只能给一个名额的奖项,而好作品太多,都不知道选哪一幅好。他觉得很惊讶,也很为难。本次双年展是以雕塑和绘画作品为主,所展现出来的绘画发展前景非常好,国际专家对此的评价也是很高,但大家仍要努力。

记者:现在国内好多画家都走“曲线救国”的道路,所谓“曲线救国”就是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得不到认可与理解,就先拿到国外去,在国外拿奖了,出名了,以后再回到国内发展,就顺利多了,您对此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呢?

闻立鹏:我认为不能对后现代艺术全盘否定,这样是不对的。中国的观念比较封闭和保守,对后现代艺术不太理解和接受,这是与教育、历史、政治等背景有关的;而国外则只看艺术,只要有一点艺术价值就会得到认可,这是会出现曲线救国现象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画家自身的问题,比如经济方面的,有些画家单纯的只为赚钱出发,自然也会如此。其实中国艺术界观点已经非常开放了,虽然中国官员从政府角度出发对此约束会多一些,但画家主要还是应该从自身找问题。而不要去找客观原因。

记者:您怎么看专业画家与市场的关系?现阶段的油画还存在什么问题?

闻立鹏:现在国内市场机制还是不健全,画家的画怎么到群众手里收藏这是个问题。

我认为现阶段油画界的问题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一句话“难得的巨大成就,难免有一些问题”。

举例说明:一、1977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大型纪念展览,德国艺术家代表团在看过展览以后,感叹“一个画家居然画那么多画”。观者既然认为作品是一人所画,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就是因为当时绘画风格单一,千人一面,猛一看,那么多作品就像一个画家画的。二、2002年,深圳“八大艺术院校”展览,我当时在展览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言,这时来了一个香港人参观展览,他要求参加研讨会并发言,他说“看展览挺高兴,风格很多,但怎么都大同小异,都一样,地区和地区一样,美院与美院拉不开距离,中国与国外拉不开距离”。这是趋同现象。三、这次的第三届油画展,作品之间雷同的仍然多。照这样发展下去肯定不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就是现在社会上的商业经济驱使,画家屈服于金钱、经济的压力,盲目的去模仿市场上好卖的画,你模仿我的,我模仿自己的已经被大众认可了的风格,不敢去创新,怕不好卖,所以这种现象再所难免。绘画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画家要发自内心的去创作,去作画,用心去画。前段时间在参观一个画展的时候,吴冠中提到,看完展览感觉就像在参观一个假面舞会,模仿成风,画家自己的意思看不见,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没有自己的东西。这种现象实在有必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对目前油画作品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几点:

1、花样很多,心不感动,不能深入,没有震撼力。虽然放眼望去,什么风格的作品都有,但是却不会被作品所感动,作品往往经不起深入的推敲,对观看者没有震撼力。

2、新面孔多,新人辈出,作品相同也多。模仿成风,大家互相模仿,具有创新风格的作品极少。

3、百花盛放,却没有特别精彩的作品,能吸引住人的眼光。作品中没有“高光”,没有突出的地方,很难出彩。

4、好的构思极少,像当年罗中立的《父亲》那幅作品,能够感动一大批不画画的人,这种作品现在太少了,而当年能够出现一批这样的好作品,很重要的是画家们有生活体验,他们是在感受生活,现在的作品缺乏的就是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

记者:您在这里有一个工作室,像您这样事务繁忙的人,是否还有时间搞创作呢?

闻立鹏(笑):我每天都在画画,搞创作啊,画家不画画做什么? 

记者:您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儿子,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是否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呢?

闻立鹏:是的,我很自豪,但深感自己和那一代人的文化高度是不可比拟的。在1997年,我和夫人共同出版了一本《闻一多撰纪》,侧重从文艺方面介绍父亲,纪念父亲一百周年诞辰。父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还是一位诗人、画家、创作过不少艺术作品,我已经整理出版了他的美术书籍有《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作品》。(在油画界闻立鹏先生的文笔可是首屈一指的。在谈到闻立鹏先生的父亲,著名的革命家、艺术家闻一多先生的时候,老人的神情略显激动,他之所以酷爱绘画也是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的影响。)

采访结束后,我们参观了闻立鹏先生的画室,记者走进画室时立即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画室中有大大小小的多幅作品,其中闻立鹏先生准备参展的两幅大型作品很引人注目。记者向闻立鹏先生谈到看到这两幅画时的感觉,看第一幅画时感觉很遥远、苍凉与深邃;另一幅却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看这幅画时,记者感觉血管里的血液都在快速的奔流、沸腾,心里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一触即发。闻先生让我看这两幅作品的名字,第一幅“莽原”、第二幅“激情岁月”,闻先生非常入神的看着自己的作品,慢慢的说道:“你之所以能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是因为我是在用心去画”。记者不禁被闻立鹏先生这种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所感动,看似平淡的几个字,却闪烁着人生哲理的碎片,道出了绘画艺术的精髓。

闻立鹏简介:

1931年10月5日生于湖北省浠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47年入晋冀鲁豫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干部训练班,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64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1983年至199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收藏:

《西风劲》、《夕阳情》等为台湾收藏;

《蓝色的夜》、《新月》日本福山博物馆收藏;

《红烛颂》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地的女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火》被北京市美协收藏;

不少作品曾在香港及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科威特、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地展出。被日本、德国、法国、印尼、韩国、新加坡、香港私人收藏。

出版信息:

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78年以来,在《美术》、《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美术论文稿《动情、凝意、炼形》、《艺术求索录》、《风雨兼程苦心求索的十年》等60余篇。

文字整理: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