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江老师,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觉得这届《为坐而设计》大赛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出现了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呢?
江老师:本届“为坐而设计”大赛的主题是针对人在户外公共场所中,为坐的行为设计坐具,以往几届“为坐而设计”大赛没有做此类设定,因此这一届的参赛作品都是围绕户外或公共环境中,人对于坐的需求所展开的设计探讨。
有很多作品都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如:“模术”、“镜像与复制”、“Coffee chair”、“stem”、“名画”、“picnic”、“换“坐”、“挂起来的椅子”、“边际-南楼古巷公共座椅”等。
记者:我知道您也是这次大赛的评委之一,作为大赛的评委,您是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件作品的好坏的?
江老师:我们来评选优秀的作品有这样三个标准:
一:作品表现主题要明确,是否在公共环境和户外的问题上解决坐的问题,或为坐的方式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设计观念上是否有创意;
二:作品表现的完整性,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作品的结构上是否达到在户外给人们提供可靠的安全的使用需求;
三:艺术形式上的追求,毕竟这个赛事提交的作品是要给人们呈现出可视、可触摸的立体造型设计,一定意义上要求在艺术形态对观者有意识形态上的感染力。
记者:您是怎样来看待“设计”这个词的呢?
江老师:一直以来“设计”与“艺术”、“工艺美术”的界定都很模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设计”相对于“艺术”,它不仅要具备审美价值,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相对于“工艺美术”来说,它是一个代表现代意义的职业化的词汇,其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创意的、产业的、商业的、无所不包含设计的影子。设计不仅应该为了自己,更要考虑到为了他人或称“受众”的需求,为人与物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关系牵线搭桥,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有不少人说:“学设计,还得去国外学。”您对这种观点是怎么看待的?
江老师:国外先进国家的设计教育起步比我们早60、70年,与设计相关的市场发展比我们要完善得多,这些国家在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应该走出去看看,学习他们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但我不认为中国就没有好的设计,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也应该回过头来好好学习中国先人在设计上的智慧,做到中外贯通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的,给自己设一个远大目标:让未来的设计来看中国。
五:第九工作室目前的教学思路是什么?与别的院校的产品设计工作室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第九工作室以发展中国当代设计文化为主线,着重研究如何利用地域特色的设计资源为当代人生活提供个性化的即艺术又用的家居生活用品。
我们的教学与别的院校的产品专业的不同,也许是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传统工艺,而在创意思维上又尽可能的借鉴国外当代的设计理念,教学安排中每年都有与国外同等设计院校的交流课程,经常参与国际设计展和设计比赛,时而请进来,时而走出去,从未断过与之对话的机会,因此也使得第九工作室在国际上也小有影响。09年在法兰克福工艺美术馆主办的“坐在中国”展中也给了cafa第九工作室一席之地。我们也通过参加国内国际一些较有影响的设计展,来推广我们的教学成果,也算是在努力树立一个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品牌吧。
参加过的国际大展有:
08年7月应“法兰克福国际秋季消费品“趋势”博览会”之邀,展出第九工作室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合作的“竹藤”家具设计作品近30件。
09年4月应“米兰国际家具展”的邀请,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了第九工作室当年集体创作的两套概念家具。
记者:第九工作室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江老师:没有系统的统计,目前了解到的有继续上研究生的、出国深造的、到家具企业做设计师、也有自主创业做自由设计师的,还有到学校当老师的。
八:现在有评论说:“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在企业还要再花三四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地学会做设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是社会的原因,是教育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呢?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学校不可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当设计师的教育,只能给学生一些设计的基本技法和创意思维方法,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要针对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熟悉其产业特点和加工条件,企业产品的客户定位、包括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才有可能谈到做设计师的工作。任何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设计是一个应用学科,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是必要的。
江黎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硕士生导师
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雕塑家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日本大学美术教育学会会员
日本基础造形学会会员
“为坐而设计”大赛发起人。
1959年生于南京
1982年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郑可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1982-88年 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设计师,职称:工艺美术师
1983年参与钛金属工艺和新产品含香金属的研制。
1984年受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之托,协助郑可教授创建“金属工艺模具班”,担任讲师2年。
1985-87年 兼任《中国美术报》工艺版特约编辑和记者
1986年受北京市工艺美术职工大学之聘,短期任教。讲授装饰浮雕。
1991年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工艺研究科,漆工专业二年结业。
1994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研究生院美术教育硕士课程,获美术教育学硕士。
1994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任教。
1998年赴法国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
专业特长:木工、金工、漆艺、陶瓷。
主要作品与展览会:
1982年毕业创作:金属浮雕系列“喜、怒、哀、乐”。毕业论文:《试论浮雕的形式》。
1985年设计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5枚。“十一月画展”参展。
1986年设计大型铜浮雕《中国古代名医组像》四件。“壁挂壁饰展”参展。“北京青年画展”入选。
1987年创作完成装饰铜浮雕系列《云南之行印象》。“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展”参展。“传统与现代雕塑展”入选。“优秀作品奖”受奖。
1989年设计制作2件木漆家具造型。“第1届京都国际留学生美术工艺展”入选(日本•京都)。
1990年设计制作“多足家具系列”。“日本全国学生椅子设计大奖赛”入选(日本•松本)。“第2届京都国际留学生美术工艺展”入选。 “京都商工会议所会头奖”受奖(日本•京都)。“京都市艺术大学留学生艺术展”参展 (日本•京都)。“中、韩工艺5人展”参展(日本•大阪)。
1991年“第3届京都国际留学生美术工艺展”入选。“努力奖”受奖 (日本•京都)。“在日中国艺术家艺术展”入选(日本•京都)。“日本名古屋造形艺术展”入选(日本•名古屋)
“’91久乐大博览会”特约出品(日本•京都)。“4人艺术展参展”(日本•奈良)。
1994年完成硕士论文:《中日工艺教育的比较研究》。
199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招贴展”参与策划与创作。招贴画《世界•和平》、《战争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标志设计:中国女性文化艺术学社。
1996年标志和VI设计:北京红地艺术中心。设计制作大型铜浮雕《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安装在深圳华安保险公司两侧)。
1997年“北京•国际电脑美术展”入选作品:电脑绘画《凹凸球面体》。
1998年“世纪•女性艺术展”入选。木雕作品:《神道》、《玄门》被中国大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收藏。“巴黎国际艺术家联展”入选(法国•巴黎)。“个人艺术展”(法国•巴黎)。“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参展(卢森堡)。
1999年 《回响33人雕塑作品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画廊
2000年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中国历史博物馆,澳门 《中国现代雕塑精品展》北京东方广场
2001年 《国际妇女艺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2年 《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获提名奖,北京石景山雕塑园
2004年 《从河姆渡走来——中国现代漆艺展》,中华世纪坛
2005年 《雕塑让城市更美好》,上海市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06年 《广州国际家具展——中国家具设计大赛评委作品邀请展》,广州展览馆
2007年 《中国国际家具精品展》,广州展览馆 《创意中国——家具设计品牌展》,深圳展览馆
《泛雕塑艺术展》,上海世贸中心
《第三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暨“30把椅子”邀请展》北京雍和美术馆
《“世博想象”2007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
2008年 《进行时•••••女性艺术展》 木真了艺术馆
《中了设计的魔》 798艺术区迪克当代艺术空间
《进行时——2008﹒放飞》 南京凤凰集团美术馆
《从哪里来――Fashion Art2008 国际展》 北京国贸商城、北京798艺术中心
《2008法兰克福国际秋季时尚消费品展览会》 法兰克福国际展览中心
2009年 《2009米兰国际家具展》 米兰国际展览中心
展览策划:
1997年主持和指导《椅子设计展》 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
2002-2009年主持策划四届“为坐而设计”大赛及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3-2005年主持策划两届《中国家具实验设计作品展》 北京展览馆
2003年参与策划《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来自日本32位设计师的提案,来自中国中央美院32名学生的构想》 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
2008年中德联合创意设计“竹藤”作品,被“2008法兰克福国际秋季时尚消费品展览会”组委会邀请展出
2009年主持家具创意设计作品“明式新韵”“鱼跃”,参加“2009米兰国际家具展会”
专著出版:
2000年 《技艺的穿越》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 《椅子的变异——超越概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 《为坐而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 第四届《为坐而设计》
记者:姚函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