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敏访谈:中国设计将临十年黄金期

时间: 2010.6.28

毕设——设计师一生难得的一次自由

记者:设计学院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展览刚刚结束,您觉得这一届的毕业展览情况怎么样?

王敏:今年我们毕业的学生很多,有160多个。同往届比,今年每个专业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专业比往年更好一些,有的可能略显平淡,这也很正常,每一届的学生以及这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到毕业设计时每年总会有一些差别。但这次还是有很多作品是很优秀的,有的专业比往年好,比如工业产品。

记者:这一届的毕业展跟往年的毕业作品展览比,有可比性么?具体异同之处在什么地方?

王敏:如果说相同之处,我觉得有几点每年都会从我们的毕业设计里看到,一个是我们学生对人生问题、对社会话题的关注。这跟我们这么多年的教学理念很有关系,我们有一个口号叫“设计为人民服务”,是希望我们的同学首先知道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职责,希望学生去关注社会,用自己的设计为人、为人类、为社会能够做点什么。第二点是我们毕业设计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前瞻性、实验性,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跟其他院校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些区别。在毕业设计里,我们比较注重给学生自由,让他们去探索一些他们关心的或者想去研究的设计语言方面的一些课题。我们并不主张让学生毕业设计一定要去做某个商业相关的项目,他们可以去做一些偏重艺术性、偏实验性的探索。因为受到种种限制——场地限制和时间的限制,我觉得今年的毕业展览有点仓促。每年我们都跟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轮流做(毕业展览),为的是把整个展览的时间排开,今年我们排在第一个,相对来说,同学少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创作,所以在时间上可能稍微有点仓促。

记者:这算是一个遗憾么?

王敏:对,有点遗憾。

记者:我们学生的作品跟外面的设计师比,总的来说特点有什么?

王敏:我觉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做一个设计师,不管是自己做独立的设计师、自己做公司,还是在某个广告公司里做设计师的工作,你的设计通常都是受到很多的限制,这是必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设计。这点上,设计跟艺术是不一样的,设计它受到种种限制,它要有某种目的,同时受托与客户,所以,有时候设计师不能很自由的、充分的去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去进行探索、研究,然后做到自己喜欢的、完美的境地。毕业设计不一样,我经常跟同学说,这是一个设计师一生里面恐怕唯一的一次机会,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去做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学校不管是老师还是身边的同学都会来帮助你,给你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提供一个可能性让你尽心尽意去发挥、去探索,所以我觉得毕业设计是特别难得的机会,既然这样我想就应当给同学们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去探索,通过毕业设计真正让同学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特点、个性、语言在什么地方,这样能够为今后一生的事业奠定一个基础,找到一个方向。

大学设计教育应找到自己的定位

记者:我知道您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又回到国内,您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考虑回来?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来到中央美院教学?

王敏:回国很大的原因一个是奥运,一个是国内的设计教育。01年我参与了北京申奥,当时我就许诺北京奥申委的同事,北京申奥成功我(就)回来做奥运设计,因为参与奥运设计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机会。中国第一次做奥运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看到我们的奥运会不仅场馆好,不仅组织好,同时也要有一个好的视觉形象,我觉得我在海外生活学习工作这么多年,很想把自己在专业上的特长能够利用奥运会的机会展示出来,做点贡献。第二点是到美院的设计教育,我觉得参与美院的设计教育也是特别难得的机会,首先中央美院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龙头老大,其次中国的设计教育前面十几年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身于中国的设计教育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在中央美院这个平台上更是十分难得的,如果我们做得好,能够在中央美院把我们的设计教育提升到一个国际水准,做出我们自己的特点,我觉得对中国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作用。

记者:您回国也有七年了,在美院教学也有这么久,对国内的设计教育目前的现状有什么看法?

王敏:中国的设计教育,前面十几年经历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阶段。首先人数增加的特别多,很多学校实际上并不具备条件,但是也增加了设计专业。这几年,大家都是在做调整和提升,但设计教育里面问题特别多,接下来这些年不管是哪个学校恐怕都得经历一段时间来反思,审视一下我们设计教育中的问题。不仅仅是设计教育,中国设计的发展今后面临的这十年将会是一个很特殊的十年,我也说过好多次,今后的十年是中国设计的黄金时期,因为中国的工业、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具备了条件使得设计界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对中国设计师而言,这将会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面对着今后十年中国设计界将要要发生很多变革的局势,作为设计教育者我们应当拿出一定时间来对前面走过的路进行一个反思,对未来的发展要进行一个研究以更好的来把握。

记者:您认为中国设计教育的一个立足点是什么呢?

王敏:在早期,包括中央美院在内的很多院校的设计都是在纯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从八十年代起,当时广州美院的尹定邦先生把三大构成引进到设计教育里面,但是普遍的一个现象还是直接从纯艺术的教学跨进到设计的教学,建构在纯艺术教育基础上的设计教学是国内设计教育的立足点与现状。

记者:之前您在耶鲁大学教设计,后来又回到国内教学,您觉得国内跟国外的这两种设计教育之间的异同在哪里?

王敏:中国的教育如果跟美国或者欧洲比,从大的教育理念上和制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是特别关注技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灌输专业知识,美国的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更多的是偏重素质教育,这一点大家最近谈得特别多,国内很多大学也在开始研究向素质教育转变。

我们的大学学生还没进校已经要选择专业,选文科还是理科?选航天技术还是农业工程?选一个专业这点上本身就很困难,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在高中里面每天都在上课,根本没有接触这些专业,不知道这个专业具体要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但是他马上要选择一个专业,选择了以后,进到大学的几年时间都是学跟这个专业相关的知识。美国很多大学进大学并不用选专业,他们一直到三年级才定专业,所以前面的时间让你不同的课都可以选,这样的话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中国的学校跟美国学校不一样。

另外培养的目标,我们大学希望我们的学生学的什么专业一出来他在这方面就是很专业的人才,美国的很多大学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大学本科几年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做人,学会怎么去判断去观察,学会怎么去学习,学会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研究生阶段是专业学习与研究阶段,很多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作里面去学,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去更多的研究。但这个很难泛泛的谈,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个,美国的学校是这样,英国的学校又不一样,英国的学校跟我们是一样,也是进大学就选专业。

如果是从设计教育方面谈,我觉得目前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课程,我们的教学理念,我们一些大的教学方向倒是跟欧美的很多好的学校没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年一些国外的老师到我们这儿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做workshop,都觉得很容易跟我们的同学和老师沟通,因为大的安排、理念是一致的。(记者:是借鉴了他们那边的?)一方面可以说是借鉴,一方面也是这些年我们老师慢慢摸索的。

记者:您刚也说到我们国家的设计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您觉得从大的方面应该怎么改善这些问题?

王敏:这个是有待大家共同的努力,从教育部一直到各个院校。有一点也是我说过好多次的,就是每个学校应该找到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的条件来定一个自身的一个发展方向,给自己的设计教育做一个定位。我们不能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样的,就像中央美院的设计学院,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的实验性、前瞻性、艺术性,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能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些能力,有这样的一些冲动将来能够去做一些别人可能还没做的事情,希望培养一些将来能对我们不管是设计教育还是中国的设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才。这么说也意味着我们在专业技能上、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就相对来说会稍微少一点,让他们在素质教育方面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些实验性的探索。有很多课程是在开拓他们创意能力,那就势必减弱了他们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这是由我们的定位决定的。

但是有的学校我觉得完全可以做得更专业一些,更偏向职业化的教育,就是培养一个毕业以后就能做事儿的,可以是偏技术的人才。有的学校是在理工科的这样一个大的氛围里,他可以更偏重逻辑性、重功能的产品设计;有的学校有条件可以更多去做一些跨专业的、跨学科的一些探索—在这方面我们就没有条件,或者说条件比较差,我们一直在鼓励这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但对我们来说要合作就要付出很多额外的努力,比如说这几年我们跟北大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里面的设计学院一起做的课程,这种课程既跨专业又跨学校,还跨文化,尽管很好,但是相对来说从管理上难度比较大——但有的学校本身就有不同的学科,像清华大学或者是同济大学他们就比我们具备更好的条件来做跨学科的合作。

当前所有的精力在教学改革上

记者:那您作为中国最高艺术学府的设计学院院长,有没有想过或者实施过设计教育的改革,有没有过一些计划?

王敏:前几年中央美院这个团队有很多时间和精力是做奥运相关的设计。我们也参与了很多其他的设计,像世博的设计,像其他一些重大的国家的项目,我们想通过这些项目让我们的学生进入到主流的设计界,参与到设计实践,通过设计实践来提升我们的设计教学,去年我们又做了一个世界设计大会,这个我们的老师学生为此也花了很多精力,今年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教学改革上,前几年在课程上我们已经做过很多的梳理,很多课程我们都已经有了,但是现在需要去深化,需要去做得更精,更有效。比如说我刚提到的跨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我们在做,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是我们今年要来做的事情。比如说,同样是一门文字设计的课程,或者交互设计的课程,过去通常用的办法是上四个星期,用这样阶段性上课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在一个规定时段把精力都集中起来,但是也有很多问题,经常等到学生真正领会这个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真正进去了以后,这个课又结束了。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想把一些课程变成一个学期的课程,这种长时段的办法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都能跟老师坐下来探讨课题及其相关进度,同时他也上其他课,在上其他课的过程中,他可能会回过头对他们所上的交互设计或者文字设计的课能有更好的理解,或者受到启发,能重新认识或者重新去做,这样一个学期的课程最后收到的效果可能会比四个星期的更为有效。但是要把所有的课程都变成一个学期的课会有很大的难度,一个是老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然后跟学校其他的一些安排有时候也很难协调,所以我们是慢慢在做一些改变。

记者:等于说那种调整或者改革都是逐渐进行的是么?慢慢摸索的,而不是定下来有一个大的教学改革计划?

王敏:对,我们这几年没有一下子做很多,都是逐渐在一步步调整。

看好中国设计的未来

记者:应该说现在中国大的设计环境在慢慢变好,是值得期待的,您认为中国设计的未来跟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敏:我是对中国设计特别看好,尽管有人可能会很悲观——因为大家总觉得,首先中国不注重知识产权,中国不注重创意,另外中国是一个山寨文化盛行的大国,大家也对这个山寨文化持认可态度,在这样大的一个设计环境下,要做自主的设计、有创意的设计的确很困难,但是我觉得中国不会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慢慢意识到自主设计的重要性之后(会有所改观)。中国人聪明,我觉得把设计做好不会有问题,只是需要一段时间,从大众到政府到机构到企业,需要大家都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信心呢?跟中国经济的腾飞有关系么?

王敏:我觉得中国的崛起,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文化发展的诉求,设计作为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还是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最后还是会好起来,在这点上我是乐观的,只是要有一段时间。在这里我想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平面设计的发展,退回到二十年(前),中国的平面设计真是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但现在我觉得我们有很多地方、有很多设计师已经是国际水准的,我们的很多东西比二十年前已经是不知道好多少,下一步就看工业设计的发展。

记者:奥运之后您工作的重心是什么?就是学院的教学?

王敏:就是抓学校的教学,然后希望对我们的设计教学有一个大的提升,希望培养出一批好的设计师。

记者:未来的很多年你还会一直驻守在这里么?

王敏:我想会的,中国现在很有意思,发展很快,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挑战,尽管很累,但是有很多机会这一点就很值得。

记者:那谈谈您的作品吧,我知道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出自您之手,您在设计作品之中最强调的是什么?您认为设计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王敏:首先,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应当也是一个好的艺术品,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品的同时它又应当是具有功能性的,它应当能够完成它所应当完成的使命,如果是一个工业设计或者家居设计,它就应当具有这个产品本身所应有的功能,如果不具备这个功能,那这个设计本身应该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也一直跟同学们说到这一点,既应该具有艺术性也该具备功能性,这也是到为什么提这个“设计为人民服务”,因为设计最后回归到最本质的东西,还是应当去提升人的生活素质。

记者:最后给同学们来点儿寄语吧,您认为什么样的设计师是一个好的设计师,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王敏:首先设计师是多种多样的,我不希望设计师是同一个面目的,有一批设计师应当是带有开拓能力的,不断在探索一些新的方向、新的领域,包括对设计语言等方方面面的探索,但在这同时我们也应当有一批好的设计师踏踏实实的在解决问题,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为用户着想,为社会着想,去把自己的设计真正做成能够解决问题的有用的设计。

艺讯网记者: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