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韩居峰:设计把生活变成“白日梦”

时间: 2010.7.16

“设计就是营造梦境的生活,将现实的生活变成超现实的白日梦。”
“我们作为60年代的设计师,是中国将来一代室内设计师的铺路基石。我们像是《狼图腾》狼群中战斗在最前面的一批狼。”
 “我认为室内设计师,在利用与吸收着现代科技的成果与营养的同时,在设计思想中要有对人类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不能创造一种文化的同时毁灭另一种文化与情感。”
“拍摄是我多年的爱好,我在不断地发现美、传达美、创造美,摄影体现了我对生命的感悟。”

——韩居峰

记者:韩老师您好!您作为双年展上获得“中国室内设计精英奖”的60年代的设计师代表,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室内设计发展最为快速的二十几年的过程。我们想请您从您自身的经历来看这个行业的变化,以及您从事室内设计行业多年,您的一些感受是什么? 

韩居峰:我们这一代人正好经历了室内设计的二十年发展的过程。而我们作为60年代的设计师,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是中国将来一代室内设计师的铺路基石。

我们像是《狼图腾》里狼群中战斗在最前面的狼,成为中国的设计第二代承上启下的奠基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品。那它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产物,必然会被人接受和使用。我们这代设计师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理想追求去表现在设计作品上。

文脉是历史文化精神的DNA

记者: 建筑与室内设计也会受时代的背景、社会的人的意识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对建筑设计对历史和文脉的理解有怎样的看法呢?

韩居峰:我们现在主要服务的对象大部分都是40岁到50岁左右的人。这些人经历了文革时代,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甚至往前就是老三届。而这些人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受我们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影响。

其实,我们这一代的设计师受制于客户的委托,他们的思想也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设计师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实文脉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但是不能成为束缚我们设计师双手的镣铐。文脉就像一个大家族中的DNA,子孙万代形象百态,但是其DNA始终不变。另外我们的客户现在有太多的媚外心理,制约着我们本土设计师的发展,本土设计师还没有完全摆脱历史的阴影。

在明清以前,我们中国人是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优越感的,特别是在传统的家具设计与工艺品制造上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在唐代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各种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艺术群芳争艳。国力强盛促使工艺美术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丝绸、明清家具,外国人也是非常认可的,我们的民族是非常有自信心的。

但到清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他们不只是贪婪地抢夺了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毁了中国的圆明园、京西皇家三山五园,更是毁了中国民族百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我们民国时期以来的媚外心理。包括我们时下举国愤慨,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铜制兔首与鼠首。这些,委实令人尴尬。

而CCTV 大楼的建筑师库哈斯的设计主张是反文脉的,他是搜房设计师出身,他的建筑理论保持着对时代脉搏的敏感度,他对新事物始终保持者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始终是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是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库哈斯是第一个有系统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建筑融为一炉的建筑师。但是,库哈斯的作品在中国也引起很多争议,很多外国建筑设计师能够在中国进行设计实践。其实,他们还是受益于我们的决策层对本民族设计师信心不足,这些外国设计师是历史事件的受益者。

记者:在当前中国快速疯狂发展的建设的背景下,就说很多中国的进行的一些中外的建筑当中,极少有人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建筑以及未来的城市进行一些思考。有的人说鼓励保护咱们古老的街巷,胡同、古建筑,有些人希望更多元化,您的观点是怎么样的?

韩居峰:现在的作品太缺少个性了,设计太缺少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有的很多人要讲保护民族化,但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就是说这个民族的自信心还需要修复,这是要几代人去完成的。

我们中国设计师对自己文化的研究,对自己文化的重视度还是不够,还需要对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我们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对方法论的把握还是欠缺。

我认为室内设计师,在利用与吸收着现代科技的成果与营养的同时,在设计思想中要有对人类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不能创造一种文化的同时毁灭一种文化与情感。

深受日本建筑师矶奇新影响

记者:学生时代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

韩居峰:我在上大学前,我印象中陈丹青是我们这批学习绘画学生的偶像。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后来在八十年代初出国,在纽约旅居18年,他近年来回国后在绘画之外,陆续推出多部著作,都是一纸风行。我上大学后,郑曙阳与陈增弼老师踏实、朴实做人与严谨的做学问的风格,对我今后的工作影响很大。

记者:哪些外国建筑师或者设计师对你影响最为深刻?

韩居峰: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奇新,现在的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就是他首先发现的。

记者:您对当年的出国热有怎样的评价?

韩居峰:实际上,我认为从人生上来讲,出国对于个人不见得有什么太大的好处。但经常到国外去考察,开阔视野,对设计师很有好处,不见得去定居移民。陈丹青老师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成为职业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出国热没有看法。一个现代国家的国民本该出入自由,改革开放只是将事物恢复应有的状况。在国外,最深的感触是:我们都是奴才,望不到边的奴才。” 

我还有一个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就是我最近在看的这本书--《宗教建筑》的作者---王其均教授。他也是我过去挺崇拜的一个老师。他是重庆建工学院毕业的,非常有才华,当年他去加拿大做过一次讲学,当地人对他评价非常高,就邀请他去加拿大。结果当他真的移民到加拿大发现并不乐观,他写了本书---《苦乐移民路》,我看后对我触动很大,他现在重新回到国内,在中央美院任客座教授。

记者:您是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听说你对绘画很感兴趣?您专长于是油画、静物还是人物?

韩居峰: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但是我对油画很感兴趣。主要是现代西洋画,像静物、风景。以前我们上大学学设计时,没有电脑,主要靠手绘效果图,因此,绘画基本功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电脑大概是93、94年刚刚出现。我是93年毕业,我刚毕业的时候刚出现电脑,我上学的时候就没见过电脑,所以那个时候全部都是手画,谁绘画基本功好,谁学习成绩就好,我就是受益者。而现在则不同了,当今设计师不是比谁手头画的好,而是比思想理念与创新能力的时代了。

记者:您怎样看待室内设计目前的市场?

韩居峰:我认为我们下一代人面对的市场环境会更好,他们有很成熟的市场规则,很成熟的法规,成熟的市场心态,成熟的审美观,成熟的技术都具备以后,我们这些设计师会有更多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现在的机会也特别多。不过现在我们设计师受到市场与客户限制的太多,市场对我们本土设计师信心还不足。

设计不仅仅是物,而是事

记者:我们回到共话室内设计师三十年的历程,请您讲讲这二、三十年的设计经历。

韩居峰:我在83年学的是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是轻工业部长春市二轻工业学校(室内设计班)。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把我选派到长春学室内设计,当时我们叫家具设计。

我们学设计的时候,师资都是中央工艺美院的老师。其中有陈增弼、王朔然、刘北光,还包括工业系的卢小波、柳冠中。柳冠中是我一直很崇敬的一个老师,他做学问非常好的,在设计方面他很有研究。他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他在设计方法论、工业设计理论研究的方面一直处于前沿地位。近年他在设计事理学方面很有研究。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物,而是事”,我们很多人对设计的理解是物。单纯一个室内设计,或者墙壁也好,空间也好,实际上这是物的概念,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事情,是一个故事、一个过程。

记者:您从那个学校毕业之后,有哪些经历呢?主要设计了那些作品?

韩居峰:我86年从长春二轻工业学校毕业之后就做设计了,在石家庄广告公司做设计师,又做施工。我那个时候做了河北团校的办公室,老万宝商场等等项目。

我印象很深,那时材料非常匮乏。当时最崇拜的就是港台,广东的设计和材料。就是当时北方所有的装饰材料都是广东来的,我那时要自己去广东卖材料,还自己作图、施工。在86年,我们就基本上没有装饰公司。北京最早的装饰公司是90年代成立的。

我经过3年实践之后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当时我们的系主任是张绮曼教授。我的同学中包括现在清尚工美的林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杨冬江很多都特别有才华,很有成就了。

我毕业后去了外经贸部的香港华润集团优高雅有限公司担任设计总监,主要就是做工程,做室内设计。96年,上海时代广场是我主持做的,那是我跟英国的建筑设计公司巴马拿丹一起合作的,不同的是当时我还有一半是业主身份。

98年,我担任加拿大博文集团迪尼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期间主要做了昆明人保大厦的室内设计,昆明体育场的改造、还有北京国贸地下商场公共部分,国贸地上花园、王府饭店的行政办公楼室内和装修。后来我还做了首创证券设计、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的办公楼等写字楼设计。

记者:您是当年被留校的一位优秀毕业生,被称为“才子”。当时在学校里对有才华的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韩居峰:其实当年的标准,有才华的学生不是有思想,是要能画才行。其实画的好的也是有思想的。 我那个时被视为很有才华完全是因为我比较能画。而现在的标准就是,第一你要有思想,要有理念、概念。第二个,就是要有自己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咱们提到的库哈斯,他是个理论家,他很会讲故事,他讲的故事比别人更优秀,描述的梦更加美好,所以他成功的几率就更高。这个是我们目前的市场。所以说当年的才华标准与现在不同,这是“与时俱进”嘛。

记者:这些年您做了很多雷同的项目,像办公写字楼,酒店,很多作品。在您设计的项目当中,您投入最多精力的是哪一个?

韩居峰: 2003年开始我在拉萨的三年是承接西藏拉萨银桥饭店旧楼改造项目。西藏拉萨银桥饭店是拉萨市内四星级的酒店,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出资建设的,整个项目是旧楼改造,我是总设计师与整体改造施工的负责人。

在西藏拉萨这个充满神秘宗教色彩与国际化的城市,我们从传承历史文脉与彰显地域文化角度,进行对该项目的总体设计,从配饰到家具,到装修,到机电,空调、弱电,这个项目主要是改造整个造价8千多万。设计与改造完成后,业主非常满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我同业主良好的沟通。

记者:您在拉萨两三年中是怎样保持创作的激情的?

韩居峰:我在西藏负责该项目,酒店大堂内的巨型壁画,是由我创作与绘制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激情。

其实在现代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心情也需要用朴素的自然滋养。我那时喜欢听一首老歌,感受下风中泥土的芳香,听到风搅动杨树树叶的歌声,享受那里的安静,自然能够给我很多朴素的滋养。

记者:您从03年开始在实践的同时还担任人民大学环境艺术系教学工作,也可以说是教学相长。

韩居峰:是的。我的老师潘吾华教授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学的设计教学。他就请我过去做的教学。后来,人大又聘我负责环境艺术教学工作室两年。我在人民大学教学工作做了三年。我觉得在搞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是相互促进的,设计教学跟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你在教学当中才能真正认真思考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对自己思想的整理有提高。如果我总做实践,不自己思考也确实不行。所以在实践中要不停地思考。包括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一些老师,他们在教学的同时也在做一些项目,而且做的很不错,像苏丹老师就是这方面成功的代表。 

记者:请介绍下您易合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公司的设计团队。

韩居峰:我们在2005年创建了北京易合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我在创意这个“易合”取了其中“和谐”的涵义,我们倡导大家和睦,合作。这个公司是我和我们工艺美院的三个毕业生贺征、魏进宇、崔世国一起合作的。实际上他们做的实际设计工作比我做的多,我更喜欢做概念与创意方面的工作。

记者:您近期主要做了那些项目给我们介绍下? 

韩居峰:我们在近期承担了中国钢铁集团公司办公大楼、中国卫星通信公司写字楼、复兴路56号办公楼、北京电视台咖啡休闲中心、中关村中湾国际酒店公寓等项目的设计;像中国卫星通讯公司办公楼,我觉得做的很有特色。它是两千平米的写字楼。又做了一个复兴路56号的,这个建筑师本身做的建筑特有特色。

最近做的中国钢铁集团公司办公大楼这个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内,原规划为中关村国际金融中心,是由中关村中科建公司开发建设的,整座大楼被中国中钢集团买下,作为中钢集团总部办公大楼。面积有六万平方米。

在2006年经过几轮的公开设计招标,我们终于成功的夺得了该项目的整体室内设计,整个项目由我主持设计的,但是由于设计过程中太多的受中钢集团领导的制约,他们要求太多的国企形象,因此,该项目的设计我不是很满意。不能发挥设计师的创造与想象,有些遗憾。

这个项目我们竞争很激烈,当时全国公开招标。我们跟金螳螂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深圳院、深圳洪涛,北京建筑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在一起竞标。第一轮的时候我们排第一,最后剩三家。第二轮的设计竞标,第一名还是我们的。

记者:最后您竞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韩居峰:主要靠我们的设计实力,还有我们的作品传达的思想和概念。我们的设计迎合了受众对象,迎合了市场的需要。公开投票的时候,我们的票最多是因为我们的设计正好迎合了他们要求的大国企国际化的概念,更加显示它们的企业文化。

我们这些年对写字楼的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写字楼设计分很多种,现在做写字楼设计首先要了解他的公司,就是企业的性质。然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它的管理程式,管理流程要非常熟悉。下一步对写字楼的办公空间的真正的使用形式,你怎么做到突破,尤其现在当代的办公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的飞跃。

因为网络的出现、越来越趋向于数据化、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所有这些都深刻改变了办公的方式。我认为,下一步写字楼的研究重点是怎样在办公家具,办公硬件等方面跟空间做一个良好切入和结合。

我们传统的办公楼设计就是先做个前台,然后再做开敞空间,封闭空间等,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模式。我要想做更有文化,更有个性,更体现当代科技的办公环境,首先与人接近最多就是家具。所以要从家具突破开始。

记者:写字楼项目设计中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

韩居峰:设计写字楼首先要在办公环境里面去尽量地突出文化的概念,就要对人的行为的进行研究。“我们不是在做物,而是在做事”,就是在人的行为更科学,在他的行为当中他更加地能够体会到艺术的氛围,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记者:您所创建的易合空间近期的作品有哪些?

韩居峰:我们易合空间做的很多项目不一定是很大的,像中国卫星通讯公司办公楼,我觉得做的很有特色。它是两千平米的写字楼。又做了一个复兴路56号的,这个建筑师本身做的建筑特有特色。

记者:您将来有没有想自己再做一些建筑作品?

韩居峰:想过。我很有兴趣做独立的小建筑,能体现出我自己的生活空间,能体现出我对事物的喜好,包括环境,自然,包括水,周边的景观的介入,包括让建筑本身成为生命,建筑是活的,是能说话的。
我认为空间最大的问题是它的精神,不是它空间本身的东西,是你进去之后空间传达给你精神上的东西,对人的影响。

记者:有人讲,建筑、雕塑还有绘画是这三个很紧密联在一起的艺术,您怎么看待这三者的关系?

韩居峰:传统的建筑,雕塑、绘画、建筑三者可以一起做。因为传统的建筑就是砖、石材,并且高度受一定的限制。那个时候人们做建筑甚至把它当做雕塑来做,包括很多雕花,包括一些门,这个时候不懂绘画,他们做起来就很困难,它是基础的东西。但是当代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科技含量也高了,说现在一个人把建筑全做了,是不可能的。因为建筑非常庞大,包括里面科技的东西,软件的东西,每一门都是科学,你让一个人做是做不了的。

记者您会不会和别的设计师是一起谈论建筑?您怎样看待集体创作?

韩居峰:会的。我认为个人可能会代表一个形象,代表一个名号,说他做的,可能他只做了一小部分,总的还是这个团队做的。包括像我们现在做设计的过程是这样,我会先搞设计概念定位、大的设计方向,然后,我们设计师坐在一起聊,聊完之后我做设计规划和决策,只是决策最后的创意,很多思想是集体的创意的结晶。
记者:您谈一下陈设艺术对家居设计和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作为设计师应该提高哪方面的素养才能提高陈设设计?

韩居峰:陈设设计大家都需要,但是做起来很难。陈设艺术对于设计师来说主要靠的是艺术修养。还有要对陈设艺术品的信息掌握。

如果设计师亲自参与了的陈设艺术品的设计,这个就是一个办法,包括我自己也画画,可以当成自己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做为收藏品。

记者:您个人除了室内设计和画画,还有没有其他的爱好?

韩居峰:我对摄影比较感兴趣。我本身对摄影有过两年的研究。我对器材很了解,对摄影也很发烧,我现在用的是尼康D200,我借助数码相机为工具,表达艺术家独特创作内涵的平面艺术。我有了几次去西藏的经历之后,我把过去摄影的基础挖出来了, 我发现器材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表现自己。就是说“像由心生”,就是说你能不能去发现美。

记者:最后请您为这次共话“室内设计•我们•30年”系列访谈做一个寄语。

韩居峰:做设计要“业精于勤”。还有就是要“注重细节”。这个细节不是指普通的细节,指的是思想上的细节,还要更完善一点。尤其是在设计中的细节深化中,设计师应该注意所设计的项目,使用人的生活细节,人的行为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是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包括室内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心理感受以及温度与湿度的感受,安全设计,在最近以来,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设计师要考虑安全细节因素. 我发现金螳螂装饰做的设计就很细,这个对细节的把握还是建立在“业精于勤”上。

记者:感谢您接受共话“室内设计•我们•30年”的系列名家专访!

韩居峰:谢谢! 

采访手记:

被大家所熟悉的韩居峰多是以一位设计师的身份出现的,而这次在798艺术工厂对他的采访,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设计理论的思考、对艺术专注投入的另外一面。

他从83年开始学习室内家具设计,经过三年实践后,从1989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学习,开始系统的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他始终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在多年的室内专业设计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坚持对绘画、摄影艺术和公共艺术等的研究与关注,迄今为止没有中断过;一直到现在开始经营自己的设计公司,他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多的被国内同行所熟悉。他尤其擅长酒店、办公、写字楼的设计,像上海时代广场、西藏拉萨银桥饭店、中国钢铁集团公司办公大楼、中国卫星通信公司写字楼、复兴路56号办公楼、北京电视台咖啡休闲中心、中关村中湾国际酒店公寓等项目的设计等等作品。他认为:“设计写字楼首先要在办公环境里面去尽量地突出文化的概念,要对人的行为的进行研究。我们不是在做物,而是在做事。”

他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3年室内设计教学的工作,他对设计理论中的 “文脉”、设计“方法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注重建筑设计理论中的 “文脉”的概念,理解 “文脉”的重要性,在城市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中体现出该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对一个地区人文资源的尊重与保护,同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他认为设计中应注重文脉重拾,西藏拉萨银桥酒店大堂内的巨型壁画,就是由他创作与绘制的,绘画中体现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思路,这里的建筑空间不是再现历史,而是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

做为设计师,他也喜爱车并熟悉各种品牌的汽车,他尤其推崇德国宝马车的设计理念与性能。他喜欢---用车轮丈量世界,用相机记录生活。他几进几出西藏,开车去了藏区的很多地方。他说:“行云流水的驾驶感,改变着视觉感官的空间与时间概念,更容易捕捉到动态创意的灵感,拍摄是我多年的爱好,我在不断地发现美、传达美、创造美,摄影体现了我对生命的感悟。” 

他过去3年前在旅行中拍摄的摄影作品延续了他以前的极限主义风格,无论是“西藏”、“九寨沟”还是“ITALY”系列,都贯穿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性,和我们常见的摄影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他说:“像由心生---要在很普通的景色中发现“美”,发现“境界”,就是寓景于意义、思想,关键是你心中有没有风景。”

来源:搜房设计师 石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