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教授
采访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3点半
采访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开幕大厅
记者(以下简称“记”):不同于乌菲齐珍藏展在中国本土的博物馆巡展,中央美院美术馆作为一个学院美术馆兼公共展示机构,承办此次展览的特殊性与优势是什么?
徐冰(以下简称“徐”):这种优势是明显的。学院具有广泛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平台支持,这是社会的美术馆和公共的美术馆所不具备的,相对来讲我们有很多的学者。因而,这样的展览,在学院的美术馆展出是最合适不过的。
另外,我们学校的传统与这种艺术有一种长期的“纠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又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都是与社会的背景、倾向,甚至国际的大背景的转变及倾向相关的。
记:通过此次展览,在您看来对在校的学生、老师,乃至来此观看的中国观众,近距离贴近西方艺术大师及艺术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契机?
徐:事实上,我认为这次展览让能我们反思与它们的关系,即不同阶段下这种文化之间关系发生的历史。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这些艺术品、文化是这样的。这与我们在欧洲看到这些作品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艺术品被放在了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国的环境以及艺术的关系之中。在我们的背景中看,这就会产生特殊的比照和参照,这可以让我们反思很多问题。
记:您认为,此次展览给我们现在美术领域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怎样的新思路?
徐:看展览中的这些作品,并非让我们学会,或说让我们把作品画成这样。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看到一种文化,或说一种人类文明的标点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中央美术学院不拒绝任何有益的文化遗产,而这种可贵的遗产对中国都是重要的。中国始终强调创意和创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等,但对于怎样获取创新的动力与灵感,有时并非是抱以一种“一定要与众不同”的思维来获得。通过严谨、传统,以及在一个学科深入的探索,这些结果都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人对文化历史的贡献是怎样产生的。面对今天的中国,以及当今这种“急忙向前走”的文化状况,这样的展览会对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
记:您能在此展览开始之前给我们谈一谈,中国艺术的传统与欧洲艺术传统的差异吗?
徐:中国传统与欧洲传统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欧洲传统发源于宗教绘画,它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所描绘事物的真实。这也是宗教的目的,因而他们发展出一种十分写实法,一种让别人身临其境,被相信真实存在的一种技法。在加上欧洲这种理性主义的精神,也让欧洲艺术发展得具有理性、物质,有具体结构的分析性。他们的传统,是与自身的性格、科技发展及宗教是相关的。
中国的绘画,是与自身的民族性和根本上的推崇有关。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使得人们并不太推崇技法,也有能品和神品之分。中国崇尚自然,所以我们的绘画选择了非常自然的材料,我们完成的过程需要艺术家和自然共同完成。如在此之前,我们做了齐白石的展览。他的绘画之所以那么有趣味,他的绘画为什么那么像中国画,就是因为他懂得留有余地,让宣纸上的墨迹在由湿到干的过程中,让自然和材料与我共同完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的绘画是两个相反的领域。二者的原则追求,放在对方的背景中都会引发麻烦。靳尚谊先生有一种说法,他说油画是三笔一种感觉,国画是一笔七种感觉。我觉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并且有体会,这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国画一笔,墨分五色的感觉,体现中国人境界的追求。油画则是三笔一种感觉,他需要许多笔不断塑造去表达一种感觉,因而油画的美感在于不断塑造表现出丰富和耐人寻味;相反,国画是艺术家与材料自然之间的配合从而获得的天然成趣的美感。
艺讯网记者:应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