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李帆访谈:版画和版画概念

时间: 2011.8.5

记者: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两年一届,现在已经是第二届了。请您为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的筹备情况,包括2009年创办这个展览时,是如何发起的,由哪些人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李帆:早期具体成立的时候,我知道的信息是苏新平、张子康还有方力钧,他们三个人共同商量要做这样一个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第一届是苏新平做的,当时也邀请我参加。我知道的就是这么一个开始,还没具体核对过,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准确。

记者:第一届的时候有策展人么?  
李帆:有,苏新平。

记者:就是苏老师么?  
李帆:对,不过这个特逗。你要问苏新平,他会说是方力钧做的,你要问方力钧,他会说是张子康和苏新平做的。

记者:这一次为什么请到您做策展人呢?您是一个艺术家,画画的,又是美院的教授,这次作为策展人去做这样一个学术大展,有什么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李帆:是苏新平找我谈让我做第二届策划人,为什么找我你要采访一下苏老师。 其实我是非常质疑艺术家做策展人的,但“版画”的事情比较特殊,可能只有了解版画的人才会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而我自己在艺术教育和关于版画的思考上做过一些研究,这些教学实验和版画研究对我去做这样一件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也就欣然接受了,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做。

记者: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么?毕竟,您作为艺术家来讲,策展的经验相对来说少一些。  
李帆:这个倒不是什么最大的问题。因为关于策展我也做过功课,而且我认识一个非常好的法国策展人。我们曾经接触过,我认为他比起国内很多策展人,要更有态度,更有方法。我觉得他跟我们目前,起码我知道的策展人,还是不太一样的。他的方法我很喜欢。

记者:您学习借鉴了一些。  
李帆:对,可以这么说。 

记者:那和上一届比,这次展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么?  
李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版画的概念”的部分。为什么把它们分开呢?我把版画分为严格意义上的版画和宽泛意义上的版画概念。理由挺简单,严格意义上的版画,我认为应该更加严格地遵守版画的制作、版画的技术和版画的规矩做事,这个是不能乱改的。宽泛意义上的版画就是在“概念”那部分,从“版画”概念延伸出的那部分能走多远就多远。我想这次展览提出这两种可能,中间“勾兑”的部分留着以后的展览探讨。“版画”里的问题很多,我认为不是什么市场问题,也不是什么不被关注问题,也不是大众认知版画不够的问题,我觉得是我们版画人自身认识不是很清楚的问题。

记者:第一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也有两个特展和一个群展,是邀请李桦和徐冰先生。分别代表传统的、革命时期的和当前最前沿的状况。这是不是已经形成惯例?这次为什么选择了古元先生做特展、方力钧先生做特邀艺术家。  
李帆:对,这是展览组委会的规定动作,但从哪个角度解读古元先生,是这次展览需要思考的。我希望从古元先生个体的角度、艺术本体的角度阐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是有指向性的,是对过去、对今天、对未来都是有帮助的。 

方力钧是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社会光环太大,有些晃眼,距离自然也就远了。正好借这次机会落在特别具体的版画部分,再看具体的画,具体的人你会觉得特别亲切。有机会你一定要来看看这次展览,非常值得。 

这是第一次把古元先生在延安时期的全部原作拿出来展览,而且是唯一的一套,非常珍贵!太多人都没有见过。

方力钧的大型版画作品也是在全国第一次集中展示,从中不难看出方力钧对版画语言的掌控与开拓。

参展艺术家徐冰这次也把《何处惹尘埃》现场制作的录像提供出来,丰富了这次展览的主题。

记者:群展有一批版画艺术家,很多都是年轻一代的,选择这些艺术家的学术上、专业上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  
李帆:这批艺术家都是我认为一直坚持在做版画,同时尊崇着一种严格意义上版画的创作手段和方法。另外关于版画概念这一部分艺术家的选择,有的我是不认识的,是我从网上发现的,比如搞声音艺术的颜峻、张琪凯是我不认识的。原来我还想找搞建筑的马岩松。不是因为他们懂版画,而是因为我关注他们的作品,我认为他们作品里带有版画性的思维,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的一些思考和作品里用到的方法,我认为对于版画人来说具有启发性。

记者:所以作品和艺术家主要是由您挑选的。  
李帆:对,我总是强调这是一个很干净的展览,因为这里面没有裙带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参展的艺术家都具备一种常态的做事方式和踏实的心理素质。这次展览我没有去找那种我认为的“勾兑型”版画家,勾兑型的是指好像在严格的版画里头又往前走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做得不是那么明确。这个东西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需要我们通过展览探讨,通过一种展示方式来探讨这种东西的价值。所以这次展览我取两头,一个是严格的,一个是宽泛的,中间勾兑的那部分留给以后慢慢探讨。 

记者:根据以上您说的,也就是说,展览作品可以是有传统版画形态的作品,也可以是仅仅是有版画概念的作品。版画人在当代艺术领域是非常活跃的,这与版画系教学的思维训练方式和对材料的敏感不无关系。中国当代版画在90年代中期以来已进入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不仅仅限定在传统的版画形态,它已与新媒体、影像、观念、装置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那么将这些从版画延伸出来的创作方式又以版画专题展的方式展出,这里面会产生哪些新的意义?  
李帆:我觉得这是一个版画思维的问题。有人问我什么叫“版画思维”,我觉得只有做过版画的人,了解版画的人,他们才会应用版画的这套思考方法,运用版画的思考方法并不是运用版画的技术,我们过去的版画人好像只会用版画技术,所以我们过去的作品带有一种单一性。但实际上版画思维是利用了版画的制作,包括印刷,包括制版过程中的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让版画出身的人比较活跃。再加上不同的版种之间互相的思考转换,也会无形当中形成这样一种状况——版画人无论做什么会有一种自觉,会不断的尝试,他们很敏感,把这种制作版画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很自然地运用到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和做作品的状态。所以我觉得版画思维是版画出身的人能够走得开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可能每个专业都有这样的思考,但是相对来说版画在其他画种里头,这是它是最活跃的原因之一。

记者:我发现一种现象,很多版画出身的当代艺术家有这样的轨迹,学习版画出身,但毕业后创作的作品可能不是版画,是影像、是油画,是装置,再然后回归到版画。例如说冯梦波、方力钧。将他们非版画创作里的符号性的东西,比如冯梦波的游戏场景,方力钧里的光头人物形象,再用版画的方式做一遍。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  
李帆:这里面就是适合的问题。方力钧做版画他觉得是适合,比如说内容适合版画这种表达语言,适合他这种思考,他有这个版画出身,所以在驾驭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上不是乱来的。它带有参与性,带有一种再创造性。冯梦波也是这样,我觉得冯梦波本身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偏理性型的人,他喜欢用多媒体作为手段与性格有关,但利用版画语言与他版画出身也有关是一个很自然的事,他绝对和现在很多人用版画技术大量复制然后卖钱还不太一样,这延伸出一个话题,版画如果真的要是往前再多走一步的话,那么很多艺术家都应该会利用版画的这种语言,那如何才能让他们利用版画这个媒介来表达?我们的版画走到今天,我们的技师、我们的技术还跟不上,再加上我们的很多规矩没有建立起来,市场的不规范,所以导致很多艺术家参与的特别少,这是比较尴尬的,所以前提条件就是我们自身需要反思完善我们的不足。 

记者:好的,谢谢您!

                                                                                    艺讯网记者: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