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12月8日 ,谭平个展《印|碰巧|不定式》在798联合艺术中心举行,在12月8日的小型闭幕式上,来自美院的众多老师和学生汇聚一堂,共同来探讨版画艺术。谭平在闭幕式上详细而具体讲述了自己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和大家分享了版画创作的经验和体会。
这次展览梳理了谭平版画艺术生涯中的创作转变与重要节点,如1984年美院毕业创作的铜版作品《矿工系列》,1994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毕业创作的《时间》,以及2012年创作的木刻作品《+40m》。展览标题《印|碰巧|不定式》直观呈现了谭平版画中的三种创作状态与思考方向。在现场的采访中,我们试图从展览出发,挖掘出谭平版画作品背后更多的故事。
问:展览《印|碰巧|不定式》的举办特别低调,这是有意为之,还是太忙了来不及向公众公布?
答:展览开幕时,正好学校事情比较多,于是计划在展览期间找个时间,把学版画的学生召集起来上堂课,通过展览的环境给大家介绍我版画的经历。由于时间安排不过来所以就定在了闭幕的时间。
问:本次展览是对您版画艺术创作的再一次梳理与探讨,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一劃》,除了展示新作外,也是一个大型的回顾展。这两次梳理有什么不同,这次梳理的着重点是什么?
答:《一劃》是我创作的全方位展示,这次展览则全部是呈现版画作品,囊括了我各个时期关于版画创作的实践,从我1984年的创作作品《旷工》一直到最近的新作。所以侧重点还是在版画的创作方法上。
问:展览名称《印|碰巧|不定式》,想必是您长期实践的心得体会,能否详细说明这三个词的概念?
答:这三个词可以说这是我版画创作的发展过程。版画主要是通过印刷来实现。当我第一次接触版画时,我不是很感兴趣,感觉版画没有绘画直接,而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发现,其他绘画语言都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有版画可以一瞬间看到结果,尤其是纸从版上掀开的一瞬间,让我触动很大。
一般而言,版画是要求预设好所有的效果,而我的工作方法恰恰相反,版画制作过程中,印刷和色彩的叠加产生意外的效果,不仅有意思也更有创造性。这种偶然性我一直在追寻,这也就是所谓的“碰巧”。
我主要是对抽象艺术的探索,抽象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和空间发生关系,当一个作品进入空间时,它的变化是无法设定的。另外,展示方式不同,给观众呈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称之为“不定式”。
问:抽象艺术作品的呈现讲究与空间的关系,这次展览您是如何来布局作品的脉络走向的,作品和展场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答:展览的空间是方方正正的,本来计划是通过六块隔板把空间也方正分开,我的作品则按照年代顺序布展。但是在布展过程中,我有意将空间打乱,尤其是现场隔板的摆设像一个空间的分割,让不同年代的作品可以有所呼应,观众也可以在这个空间中穿梭,随时看到不同年代的作品。这样展览显得丰富,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更清晰看出一位艺术家的变化。
问:版画的创作非常讲究媒介、材料和技术。您如何看待“版画”这种艺术语言,它的特殊性是什么?
答:版画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转印的过程。版画是一种媒介,与绘画的直接性有很大的不同,画好后还要经过雕刻、腐蚀,才能呈现到纸上,即使是一个很有经验的版画家,最后的呈现结果可能不能达到最初的设定。我的版画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版画语言,有木板、铜板和纸浆等等,在不同材料上尝试又带来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因为总面对着新东西。
问:您版画作品中延绵不断的线,给观者带来很多想象力。然而这种不具体的画面中,是否担心会有所误读?你是否考虑公众的接收程度?
答:我一般不太担心会有误读,不同的观众看到我的绘画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展览上,既有写实也有抽象作品,呈现了我个人发展的脉络,从具象的《旷工》一点点走向抽象,大家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那么我的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您曾在德国留学过,中西方艺术的对话一直是当下艺术界的热点话题,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中西方艺术的对话以及传统艺术现代转型?
答:举个例子“赛艇”,背对着前进的方向,而目光又朝向出发地。每一个艺术家创作其实都是这样的状态,每天看着传统、西方古典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等等,而我们的心还面向未来。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