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关于我的个展《忧云》——喻红专访

时间: 2013.11.26

采访时间:2013年11月23日
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长征空间
采访记者:朱莉
采访艺术家:喻红
文字整理:张高珊、张文志

朱莉(以下简称“朱”):这次的主题很有意思——《忧云》。为什么近年来会关注到“忧郁”这一题材?这个展览题目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喻红(以下简称“喻”):这次的展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忧郁》,另一部分叫《云端》,两个标题各取一字组合,名为《忧云》。关于《忧郁》这个系列,实际上我很多年前就有创作的想法,因为我身边亲近的朋友中就有忧郁症患者,甚至有自杀的经历。以前以为忧郁离自己很远,可是后来发现其实就在身边,所以对这个题材一直感兴趣。可是用绘画来表达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不像文学和影像,可以以故事和时间为线索进行阐述,因此也考虑了很长时间才想到表达的方式。在这个题材中我画了六个人,其中有三个人是我熟悉的朋友,另外三个是通过朋友介绍的。他们从事的职业都和文艺有关,并且都才华横溢。

朱:他们都是忧郁症患者吗?

喻:其实也不能这么界定,只能说他们都有忧郁的情绪。但是现在的社会发展节奏太快,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所以大家都会产生忧郁感,只是程度不一并且表达方式各异。

朱:您的绘画方式是通过和他聊天、观察他,采取半写生的方法吗?

喻:不是写生,就是去采访和了解。因为这其中有我不熟悉的人,并且哪怕是熟悉的朋友我也发现自己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我首先通过采访去了解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以及在忧郁状态下的不同感受。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讲述这方面的细节,但是当你和他坐下来正式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会耐心地告诉你他自己的故事以及在忧郁时候的状态。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所以我先去采访,然后拍下一些照片,最后再仔细考虑如何去画他们。

朱:您刚才提到用绘画去表达一种情绪是相对困难的,那么您在表达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方法?我发现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包含了一定的情节性,您又是如何构思这些情节的?

喻:在创作之前我会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喜好等。比如在描绘爵士歌手的画面中我画了很多水母,因为水母是他喜欢的东西。他认为水母色彩斑斓,非常美丽,并且他觉得自己死后会变成水消失掉。他对水母的思考实际上是自我心态的投射。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带有自己的影子,因此在表现每个人的画面中我都有描绘他们喜欢的东西。

朱:您在创作过程中自己是否会受到忧郁这种情绪的影响?

喻:我经常会受到影响。特别在采访过程中心情会因为他们的遭遇而非常沉重。

朱:作品中的主角都是重复出现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

喻:画面本身就是三联画的结构,但是不在一块画布上,因此即可以分开又是一个整体。我认为人本身就具有多面性,每个人对他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这个想法。

朱:在《素手》这件作品中您描绘了许多不同的手势,这些手势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喻:这些手势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不具有象征性。我在采访这个女孩的过程中,她非常紧张,一直不说话,但是手不停地在桌上划动。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手实际上是她内心的投射,因此我针对她的手拍了很多照片。她的手非常细长,很具表现力。她是学书法的,许多学书法的人都有用手代笔在桌面上书写的习惯。她的这个行为既是记忆,又映射了当时的心境。于是我便按照书法的排列方式在画面上把她的手势按列排开。

朱:这次展览距离上次已经过了两年,上次您举办的“黄金界”展览需要采取仰视的观看角度,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特殊目的吗?

喻:“黄金界”展出的是2011年之前的作品,材料以金箔为主,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和宗教绘画有一定联系。这个系列在展出时有一部分作品放置在天顶上,与观众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了再现一种氛围,许多传统的宗教绘画都不是一件单一的作品,而是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氛围,我希望也用绘画再现以前的表达方式,使观众置身于这样的氛围。

朱:上一次角度的安排与传统绘画相关,那么这次的云端系列有什么特殊的放置要求吗?

喻:“云端”系列的作品就是正常挂在墙上展出。这次作品没有与经典相关的东西,都是重新创作的。

朱:您认为这次的展览和上次个展相比,表达手法和重点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喻:这次在表达上画得更加放松,营造了一些超时空的氛围。并且没有再运用特殊的材料,除了那一组玻璃画,其他作品使用的材料都是布面丙烯。

朱: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更加观念化的表达方式,如影像、装置等。您却一直坚持架上绘画和相对写实的绘画手法。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年坚持这样去创作的体会?

喻:我之所以选择写实绘画,是因为我从小就学习这种体系,所以我觉的我可以很好地驾驭它。但是装置艺术属于其他的门类,我没有那么深入的接触。不过我一直对材料很感兴趣,尝试过许多与材料相结合的绘画创作。

朱:您早期的作品关注重点主要在个人经验,但是近几年您开始将创作重心转向社会,表达普遍的人性或情感,为什么您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喻:早期我的绘画题材主要是关于个人或者身边亲密的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圈子一定会扩展,兴趣点也会发生改变,所以题材也会发生改变。可是将现象转化为艺术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绘画是一个缓慢的凝固过程,需要厚重的积淀才能创造出升华的形式。

朱:那么您认为一个艺术家在当代社会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喻:艺术家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去跟世界接触,阐释对世界的看法,但是并没有背负怎样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我认为能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人生就很有价值了。

朱: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您同时背负了许多其他的责任,如工作、家庭等。是什么让您有如此强盛的精力去完成这么多巨幅创作?

喻:其实就是因为兴趣,我觉得人最终的动力都是兴趣。发现了喜欢的题材就会想去表达。很多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却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表达的机会,从事的工作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幸运,拥有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