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温成:镜头下的CAFAM双年展

时间: 2014.3.9

采访时间:2014年2月25日下午15点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朱莉
编辑:张文志、朱莉

记者:温成,您好。第一届CAFAM双年展您就参与其中,为展览制作的纪录片。今年这届您也过来记录一些镜头,从这些天的工作来说,您觉得此次关于青年策展人的双年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温:从我的理解,第一次看美院美术馆的双年展展览,是围绕“超机器”、“超城市”、“超身体”和“生命政治”四个关健词来展开的。这次是请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领域的六个年轻人,毕业于世界上不同美术院校的策展人来做展览。我猜想,是不是学校和美术馆希望可以跟其他的院校发生一种碰撞?或者把他们策展的课程或者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带到这边来,就是把外来的一些想法、资源和一些策展理念用到美术馆里头,也是给这边的学生、工作者一个学习的机会。

记者:这是您所看到的不同。上一次双年展您拍摄的纪录片,我没有看到过,您在哪儿发布过吗?您介绍一下那个片子,最后成片是什么样子的?

温:上次那个不叫纪录片,是一个形象片,就是把展览需要的想法整理一下,然后照着画册的设计、照着那个大框架去整理,然后美化、包装,也加进去一些研讨会、讲座的内容。所以那个片子,它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纪录片,它是一个形象片,含有记录的性质,同时也包含策展人、艺术家的很多思想,有一些大家觉得有趣的想法在里头。

记者:那这次双年展在影像拍摄和制作方面您有什么样的计划和预想呢?

温:这次我是希望能通过六个策展人去记录这个展览,重点放在这六个策展人上。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策展理念,每个人想展示的东西不一样,带来的作品不一样,带来的策展理念都不一样。因为展览不是每个人都能过来看的,但是一个影片要做好的话,要把几个优秀的年轻策展人的想法通过一个影片记录下来,并整理出来。这么一个片子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实用,就是教育性的一个用途,可以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吧。

记者:您怎么用镜头语言、影像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策展理念和想法呢?

温:我的方法是比较直接的,就是记录,跟着这个机子看到什么拍到什么,现在等于是一个素材收集的过程,拍的时候,我可能更多是想在后期剪辑,会去想怎么去剪。我这几年都是在中国跟艺术家们在一起,我本来想,这几个年轻的策展人,一听到有一个人在为这个展览拍一个纪录片,他们可能会很高兴的。因为他们都很年轻,可以把他们的工作记录下来,通过这么一个影片,可以有更多人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可能他们没有思考得这么深远),结果有好几个策展人对这个拍摄有一定的反感或者排斥。我想可能是他们不了解我在干什么,或者他们可能接触的媒体不是很多。

记者:这一次的双年展您是从什么时候跟进拍摄的呢?到目前为止做了哪些工作了?

温:其实我早就知道有这个展览,我早就想学校请我过来,因为他们之前开了很多会,是关于策展讨论,但是学校也有很多事情,他们是到展览开始布展的时候,才跟我提起这个拍摄的,但是我还是一样高兴。我拍这个片子,对我来说有着更大的意义,可能跟美术馆有同样的一个希望,我也是多年在中国参与到艺术界里头做工作,但是这次我又可以对中国以外的,所谓的西方策展人有一个认识,因为中国毕竟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我自己虽然是个西方人,我对西方的艺术或者西方现在策展展览的状态,我也不是特别在行或者知道得特别多,现在我知道得更多是基本的情况。所以这是我参加这个片子得拍摄我自己也可以学习。

记者:您在2011年的时候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工作室,介绍下这个机构吧。此外,您在这么多与艺术家合作的经历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触?

温:这个其实就是我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我原先在今日美术馆做了四年,给展览、艺术家、美术馆的工作记录,我觉得今日美术馆内部纷争挺厉害的,我在那很难有稳定的发展,加上我在美术馆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开始筹划自己的工作室。2011年,我在日坛公园里头找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小房间,继续跟艺术家合作,像展望、邱志杰、高士明,跟这些策展人和艺术家一起参与到他们的工作,配合他们的工作,完成记录。第一个大的案子是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回来以后,我向吕澎提出了一个想法,说想做一个20年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回顾,要为这个事情做一个相对完整的80多个艺术家的访谈,还有很多资料收集,也要做成一个文献集、访谈录,这是前两年完成的最大的动作。同时,美国一个特别棒的一个策展人Britta Erickson邀请我来配合她的研究工作,去完成十个不同感觉的中国水墨艺术家的不同短片,这个项目也是刚刚做完。通过这两个项目,我也学到了特别特别多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艺术家的想法都是很棒的,特别是现在这些已经成功成熟的艺术家,我也发现跟我一个年纪或者比我小一点的艺术家,他们也是一个另外不同的状态,我对这个状态也感兴趣,所以我还会继续去做这个记录,然后继续去试着完成我的理想。

记者:您在中国的时间也挺长了,这么多年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做记录,你对这个文化圈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吗?为什么这么喜欢中国当代艺术?来到中国?

温:我喜欢不喜欢中国当代艺术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给了我一个机会去面对这个地方,然后去接触这个地方。我觉得艺术界这个圈子非常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动态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非常特别,他们非常重视教育,他们知道教育对于现在的社会和艺术是多么重要,艺术可以去影响很多人,也可以去影响一个国家,也可以去影响一个世界。

记者:在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与发展这方面,您是比较有体会的。那么,您觉得像这种艺术类的影像拍摄、制作,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点吗?也就是您工作当中一直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温:在我的工作中,我喜欢找到一个思维真实的状态,这也是纪录片本身的一个问题。另外,我也喜欢跟艺术家在一起。因为相对来说,他们还是比较愿意拿出来他们内心的东西,通过作品或者通过口述去分享。我拍得不是最好,我编得也不是最好,但是我是很用心的在做我的工作。虽然我是个西方人,但是对于中国艺术我有我自己的认识,因为时间长久了,这边也有很多朋友支持我的工作,我想我会长期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