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4年2月24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记者:朱莉、张文志
整理:叶圆凤
编辑:朱莉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想了解一下第二届CAFAM双年展的筹备情况,此次双年展准备了多长的时间?
王璜生(以下简称“王”):此次双年展本来要在2013年底举办,但是由于跟学校一些展览冲突了,所以就推迟到今年举办。说起筹备的时间,其实早在2012年9月,在韩国光州双年展的研讨会上,我就和侯瀚如讨论过这样一个想法,那时就基本确定了这次展览的主题和方向。
记:此次双年展的主题比较特别,焦点在于“关注国际青年策展人力量”。作为此次计划的总发起者,怎么想到在第二届CAFAM双年展表现此主题的?
王:对于双年展主题的确定,策展人应有一定的敏感、思考和方向性的考虑。我起初的想法是联合国际上几大艺术院校一起举办展览,于是就想到了和各个学院的策展专业进行合作,后来决定体现师生结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集思广益之后,最后决定展示国际青年策展人的力量。在双年展的前期筹备工作中,我们总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展览能产生哪些影响,学术和社会意义等等。在学校,易英、余丁等老师,以及年轻策展人一起帮我们出谋献策,当然也有征求国外一些艺术院校教授的意见。在这期间,我们也在揣摩和研究他们所注重和考虑的问题。当时探讨最主要的问题是展览的表达和语言的转换,因为展览是一种展示语言,在国际上也是观念的通用语言。
记:此次双年展主题是“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 这个展览题目是怎么产生的?据说还有一些学者不是很同意这样的题目,你们的讨论是怎么进行的?
王:初步考虑的主题是“超经验”或者“超翻译”。作为组织者,我们虽然事先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还需要尊重其他院校的意见。于是我们和国际上六大院校的老师一起来探讨展览的主题。有人在谈话中无意提到“无形的手”,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对展览的副标题“策展作为立场(Curating As Gesture)”,可以翻译成“有态度的策展”,后来我们决定翻译为“策展作为立场”,因为“立场”更有主动性。
记:这个展览主题,充分体现了策展人在一个展览中权力话语的渗透和干预,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我还是比较支持这种看法,策展有一种自主性和自圆其说的必要性。我个人觉得好的策展人就像一名好的厨师,首先要去发现好“菜”,如何配置、组合能烹调出美味,并赋予宴席某种说法,这就是策展人的工作和意义。
记:“无形的手”是一个泛领域的概念,经常在管理、经济等领域听到这一说法,这一概念在展览策划这个环境下又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呢?
王:在本次展览中,“无形的手”不仅仅指的是关于策展的话题,也涉及艺术的问题。因为艺术的产生和构成,不自觉地和政治、经济、个人特性等有所关联;另外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创作去触摸社会“无形的手”,并揭示出某些问题,也是我们所关注的。
记:刚才您提到展览的表达和语言的转换,如何用展览的展示语言去表达策展人的理念这是一个很专业的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艺术家创作作品就是艺术家自身的语言构成,如何将其思想转化成可视性的语言,这是第一层语言转换。当这种可视性语言放在展览里面,那么大家对其作品的解读又是进一步的语言转换,而策展人去观察他们的作品,是策展人对艺术家作品语言的重新解构,会形成新的语言文本,即展览。
记:此次双年展虽然有一个大的主题“无形的手”,但又是由六个独立的板块和一个策展历史的“谱系考”组成的,那么参展的这六所学校是如何选取的?
王:一方面考虑分布的地区,学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策展专业的历史。我们在选取过程中,面临很多很棒的院校,比如英国伦敦大学的戈德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策展专业也不错。但是这所学校的影响力和历史没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悠久,所以只能忍痛割爱。而在这个挑选过程中,本次展览学术委员会顾问侯瀚如也给出了很多意见,他这次是我们学术委员会的顾问。这次入选的学校,例如说de Appel(全称de Appel arts centre, Netherland Curatorial Program 荷兰阿佩尔艺术机构,策展培训项目)在国际上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属于非学历的进修生,这所学校对学生的筛选的条件非常严格,前期会有很多讨论性质的考核,而且学生每年有七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因此学生都有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记:这次展览邀请到的六所院校都是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在策展教学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成熟的经验,中央美术学院招收策展方向的研究生,但是没有策展专业,您觉得国际的院校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王:我们要求六所学校都要给出策展专业的课程安排和研究方向,四所国外的院校很快就提供了。从他们提供的文案来看,相对于国内院校,国外院校的课程纲要等内容要更加完整和系统化。
记:您作为总策划,在实施工程中,对这六个板块有没有对诸如展览主题、展览形式、作品选择等方面有没有一些限定和要求?
王:没有任何的限定和要求。“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这里面暗含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策展人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艺术是对社会、经济等背后无形问题的追问。这个主题确定之后,大家各自准备方案。在各种方案中,我们发现有些策展人偏向经济问题,于是所选取的艺术家作品也和经济有关;有些策展人则偏向文化的密码等,展览更多探讨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虽然“无形的手”意思很明白,但是内容很丰富,策展人都在根据这个主题在琢磨和组织,给出的方案都特别有趣。
记:之前有报道说,一位美国的独立策展人研发出一个“随机展览标题生成器”的网站,它会随机自动生成一类看上去很厉害的展览名称。虽然该策展人是为了解决为展览命名的苦恼,但是实际上也折射出当下策展人所用词汇的艰涩难懂。你如何看待当代领域策展的行为方式?
王:展览名称一定要有特色,但肯定不能晦涩难懂,应该在平实中又有转折的内涵,让人有新奇的感觉。比如第一届双年展我们用了“超有机”这个词,就给人这样的感觉。当时我是从农副产品不能超有机的广告中得到的启发,我想农副产品不能“超有机”,但是人的思想是可以“超有机”的。后来大家的反响还不错。
记:CAFAM双年展是我们美术馆很成功的一个学术展览品牌,第一届“超有机”就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这一次也是一届独具特色的双年展,从全球视角关注青年策展人的成长,您觉得这一次展览对美院美术馆的意义是什么?
王:这次展览至少确立了我们美术馆努力去打造国际性品牌的目标。如果说未来展是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品牌,那么双年展就是一个国际品牌。从首届开始我们就立足国际性,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国际策展人,但是展览还是比较国际化的。本届的国际化程度更高,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希望通过大型展览的经验,进一步规范我们美术馆的工作,加强我们对品质的要求。
记:在中国,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美术馆馆长,同时,您也有在美院的艺术管理系带研究生,作为一名艺术管理的实践者和教育者,您是怎么看“展览策划”这个专业的?
王:我现在一切的做法都是一种惯性。我觉得自己的身份还是美术馆的馆长,很多工作方式还是偏向公共美术馆的做法,比如说资金的运作、社会联系、网站的建设等完整的形态。我授课题目是“博物馆与公共教育”,策展专业的课程还是由相关专业老师来授课,所以你提到的问题,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据我所知,余丁老师等人都和国外的一些艺术院校在策展课程都有合作,应该有不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