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吕越:印象深刻的“附中情结”

时间: 2014.4.10

吕越, 1963年9月出生,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4年毕业。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专业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这篇访谈中,吕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艺术生涯的来时路、令人难忘的“附中情结”、附中全面审美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她对中国服装设计现状、服装设计教学的看法。

采访时间:2014年3月28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大工作室
采访人:朱莉
整理:叶圆凤 
编辑:朱莉

记者:吕老师,您好!这次适逢中央美院附中60年大展的机会采访您,想和您聊聊附中那些事儿。你还能回顾起来当时进入附中学习的一些情况吗?当时怎么考到附中的?

吕越:当时1980年是恢复高考没多长时间。我生长在美院的院子里,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另外也喜欢做衣服。但是那时的高中、初中开始为了高考做“快班”,就是学习好的孩子集中在快班里,这样学习好的孩子成绩能更好,也有升学率的考虑吧。当时我也进了快班,可是我不喜欢快节奏,每天学习量特别大,为了高考去学习文化课,都没时间画画了,于是对画画更加渴望,特别渴望能有专门画画的学校。

当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刚改革开放不久,大家穿衣服还挺保守的,尤其是中学生,老师对着装的要求,包括发型都很严,我就特别喜欢给自己做衣服。其实那些衣服现在看来特别简单,但是在当时就有点儿奇装异服了。所以我经常被老师找去谈话,说我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怎么能打扮成一个坏孩子的样子呢?我当时好郁闷,于是产生各种幻想,也特别想画画,可是父母不大同意马上去画画,因为他们觉得文化课好却去学画画太可惜了,于是开家庭会议决定说,如果我考不上就好好去读重点高中,结果没想到我考上了。

记者:您原来画画是自学,还是跟老师学的?

吕越:那时候没有画班。因为我的成长在美术学院的院子里,孩子们就会聚在一块儿学习。另外,如果真的要学画,其实自己的父母是教不了孩子的,而是交叉的,别的小孩找我父亲做辅导,自然交换成他父亲来辅导我。

记者:您的父母亲也是从事艺术行业的是吗?

吕越:对。那时候我们班考上来的四个女生,每个女生的父母亲都是从事相关专业的,或者跟画画有关系,或者是带画班的。后来我们就开玩笑,说男生还可以送到画班去,却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女儿放到谁家去学画,除非是特别了解这个行业,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画画、对艺术抱有非常大的偏见。

记者:所以您从小喜欢画画、做衣服,也是因为受了父母很多的影响。

吕越:是的。但是那个时候院子里其实很荒芜,也没有学习的环境,父母亲都去农场了。

记者:您在附中期间,生活和学习是怎么样的状况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哪些老师和同学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吕越:我对附中的印象很深刻,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聚会,有时候我们也开玩笑,大家都觉得有“附中情结”,好像附中的同学就比别的大学时期的同学更亲。教过我们的老师有,江大海老师做过我们班主任,赵永安老师是当时的附中校长,教过我们的还有孙为民老师、王德娟老师、高亚光老师,包括前几天办画展的许仁龙老师。我们是附中恢复招生以后的第二年,所以是夹在中间的班,像喻红、刘小东、赵半狄、李天元、程可槑等,都是我们的同班同学。

记者:当时在美院附中四年的学习的课程的设置是怎样的?还是偏基本功的训练吧?

吕越: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速写的量比较大,每个星期都有速写的任务,我经常找一些地方画速写,如自由市场、火车站等。每个星期都会展示一些好的速写,也展示美院大学生画得比较好的速写,当时印象深的有徐冰老师的木刻,马刚老师的速写等等。

记者:您是在附中上学的时候就确立了以后就做服装设计,并且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的吗?

吕越:开始也没有,直到后来选择专业的时候就越来越清晰了。记得大概是四岁的时候,我的第一件作品是把自己的衣服缀满各样颜色的扣子,到附中以后也喜欢给自己做东西。附中当时有一台脚踏的缝纫机,放在大师傅的休息室里,我趁他们休息时就到那儿去做衣服,我是使用缝纫机最频繁的人,有时候还吵着大师傅说,“修修,还能蹬”。他们以前那个缝纫机就是用来缝缝补补的,没想到还有人会去做衣服。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时候大家特别喜欢看大师的画册,看画册前都必须先洗手,管理特别严。还有唯一一本线装的画册,其实现在想想那不是画册,是一个日本版的法文期刊,需要几个月才送来一次的季刊,只有我会看。图书馆的老师也特别好,知道我喜欢这个,到书了还特别告诉我。我觉得附中的师生关系很密切,老师都了解小孩的喜好。

记者:刚才你提到,你和同学都有“附中情结”。您觉得这种基础的训练对您今后的学习、创作还有服装设计事业产生了哪些潜在的影响?

吕越:我觉得附中的训练一方面很严格,一方面很有效,对我来说是一直有效的。像造型的训练有利于训练眼力,比如说我看线就特别准,差一点点我都能看出来。这对于未来做服装、造型,包括裁剪都是很好的精准度训练。在色彩方面的训练,能让我们特别敏感比对出非常临近的色彩。上大学以后,因为有过附中四年的底子,有很多课程学起来就非常轻松了,也可以腾出精力学习更多的东西,比如裁剪、制作、材料的认知,其实比其他的同学多了很多的时间和收获。

记者:后来本科进入到清华美院学的是什么专业呢?

吕越:服装。我是1984年从附中毕业,刚好是中央工艺美院刚刚成立服装系,这是全国第一个服装系。工艺美院是中央美院分出去的一个学院,两个学院有非常深的渊源关系,当时所有的设计科目是中央美院所没有的。以前服装专业的学生都是在染织系里学习,我们就赶上了第一个服装系。

记者:为什么会一直这么青睐服装设计?

吕越:当时我看到很多国外关于服装的资讯,对比起来我就觉得国内和他们的差距很大。他们的设计脱离了衣服的概念,而是艺术的概念,所以我就特别希望能够从事服装设计。但是当年考这个专业有一点挣扎,因为大部分的同学都考美院,而我突然要考到另外一个学校,老师们也挺担心的。如果我考美院肯定会顺利一些,而我偏偏要选一个有风险的,后来考的成绩还挺好的,也顺利地上了。

记者:在附中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美术创作遵循的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式,附中锻炼出来的坚实基础可能就相当重要,但现在的艺术创作非常多元化,很多艺术形式可能更关注观念层面,面对这种艺术环境的改变,附中在教学上应该怎样应对这些变化呢?

吕越:我觉得附中的教育虽然比较传统,但其实转化起来也很容易。比如我从事服装设计若干年,后来回到了美院创作也有所改变,还有我最近做的一个国际性的时装艺术展,就是把时装延伸到艺术的层面上。服装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两个层面,当精神性需求的程度越来越增加的时候,它离实用性服装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反而是离艺术越来越近。当它到不需要真正功能性,也就是穿不穿都不重要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到艺术领域了。在这个语境里面讨论作品的好坏其实完全是艺术的标准。当然呈现出来的方式不是传统的绘画或者雕塑,它是跟服装有诸多渊源关系的装置,也是一个新形态的艺术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转化是顺其自然的,并不困难。因此我觉得附中对审美的训练,是对色彩、造型、品位的把握,这是学生们一生都受用的。现在看起来,我们做的东西的确跟其他人都不一样,这种大气的感觉,我觉得这是附中人的特点。

记者:您觉得美院基础部的基础训练和附中的基础教育的区别在哪儿?

吕越:我是觉得时间不同,还有年龄段不同。附中的学生年龄小,接受东西特别快,而且从小打下来的基础是很坚实的,对他们之后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这里面不仅包括手头上的训练,还有很多思维上的东西,比如说对流派的了解、赏析,对新东西的接纳,实际上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这些综合的东西将影响他们后来的创作和判断。

记者:中国整个的服装市场,大家一个整体感受就是“山寨”“模仿”,跟一些国际时装比起来也是黯然失色,当然也有一些品牌比如“例外”、“江南布衣”走出了国门,您怎么看中国时装设计的现状?

吕越:我见证了中国整个时装的发展,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早在1993年的时候,法国高级工会的主席,看了看中国的情况说,“中国和法国的距离大概有一百年的时间差”。过了两年之后,又请他来中国,他说,“可能五十年就够了”。可见我们变化之快,也令他感到很惊讶。

我选择服装专业是因为我喜欢,上了大学后看到了非常多大师的作品,也梦想着自己能成为国际性的大师。后来有了很多走出国门的机会,频繁出国看到各种现象之后,感觉到国内外的差距真的非常大,也开始明白我们这一代可能做不到他们所达到的程度了。但是现在我看到新的变化,包括学生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一出校门就设立了自己的品牌,这是我们当年无法想象的,因为环境根本不允许,所以现在中国的服装行业非常活跃和多元化。

我觉得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思考,什么元素是中国人的?中国人如何走出去?之后一定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和做出成果,但是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因为整体的环境还需要改善,比如有山寨的东西存在,独创性不足,这也是我愿意在美院当老师帮助我们学生成长,以及我愿意做时装艺术策展的原因。原创的东西才叫作品,这跟其他艺术门类是一样,我想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大家可能就往这个方向走。

记者:服装设计,中国很多高校都有这个学科专业,甚至有北服这种专业的服装院校,央美这一块的教育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中央美院发展服装设计这个学科,它的优势在哪?

吕越:2002年开始创办这个专业也有很多思考,也有跟其他老师讨论,我们当时很清晰的思路是美院的服装专业要有美院的特色。实际上,当时全国有几百家的院校都已经有服装设计专业了,我们算是后来者,所以特色教学就变得很重要,我们的定位是招生量很有限的小专业。

美院是一个全艺术的环境,那么一定要有审美的要求,这一点可能优于其他院校的服装专业。其次,我做了若干年的品牌,在市场里有一些经验,也有国际经验,所以要求学生对品牌的认知要加强。因为我们是在做独特的创作型的东西,要有动手能力把它变成实物,而不仅仅是画图。所以我注重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一是好的审美能力,二是技术成型过程中的操控能力,三是对服装品牌整体风格的把控能力。

我们有三大板块的教学体系。其中的品牌模拟得到很多学校的肯定,这个课程是让二年级学生们做自选品牌的模拟创作,就是向大师学习,他们可以模拟香奈尔、迪奥,通过调研的数据进行他们的设计。三年级学生要做限定品牌,老师给指定一个品牌,让他们向生活学习、致敬,实实在在把衣服这件事做明白,当然必须在品牌的概念里面做。四年级的学生要自创品牌。所以时装的学生出去做自己品牌的非常多,从2006年的首届毕业生,短短几年,大概有15%的人都在做自己的品牌,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当然他们的品牌都在成长期,还谈不到很好,或者很盈利,但是都成活着。其实有些院校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他们上千名毕业生都不一定有这样的比例,所以这个可能是教学特色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