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黄建成谈“艺术•技术•市场”三度结合的设计理念

时间: 2014.5.30

2014年5月23日至6月22日,“场域•黄建成设计” 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展厅呈现,除了图片、设计模型、影像等设计案例外,还有一些装置作品,全面展示和梳理了黄建成及其团队近十年的代表性设计案例以及对设计相关的文化、环境、艺术、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同期也将召开国际性的学术论坛探讨国际和中国当代设计生态和发展趋势。展览开幕当天,CAFA艺讯网对黄建成进行了专访,黄建成谈到他对设计理念的深度思考,以及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采访时间:2014年5月23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人:叶圆凤
编辑:张文志

问:本次展览可以说是您对自己过去十多年设计实践的一次回顾和总结,请问此次展览举办的契机是什么?
答:当设计做到一个阶段或者说有一定的作品后,不管是文化上,还是结构上就需要有所梳理和总结,我和我的团队经过十年的设计实践,尤其是参与三届世博会的设计,所以觉得是时候进行梳理了,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设计的内核文化,这是举办展览最重要的原因。

问:以“场域”为题来讨论设计问题,您希望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思考?
答:我原来想用“空间”作为展览的题目,其实“场域”有两层意义,一是有空间的含义,但又有更深层次、复杂的关于社会、哲学角度的思考,这个刚好能符合设计师需要考虑很多设计之外的因素,如资本、市场、品牌营销和社会因素等等,这些不是原来专业本体的范围,因此设计师需要从“场域”这个大系统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才能做到更精准的定位;第二,“场域”刚好能解释我和我团队十年来的工作,我们就是在一个夹缝中,或者说在多维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东西。这个展览并不是展出我们的设计作品,主要是想展示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想做到的多维度的综合平衡关系。

问:您参与了国内外许多重要空间的设计,如两次涉足世博会中国馆的空间设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馆设计总监,能否简单谈谈您的设计理念?
答:设计有自身的规律,不能脱离艺术原创和思考的能力,但是又需要有框架性的、结构性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推导能力,另外还要和社会的技术条件、市场相结合,正是所谓的接地气。这三个阶段就是做一名设计师和教学工作者要强调的,即原创性、理念、理性分析。与社会实际条件与时俱进,这也是学校应该在课程上应该强调的。

问:除了设计师的身份,您还是一位教师,那么您注重学生哪些素质的培养?或者说,你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答:做创意的时候,一定会强调学生的创意和策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要逐渐导入理性的技术性思维,最后还要考虑来自社会的各种条件,就是要接地气。这种设计体系既有非常好的理念和前瞻,又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好的设计系学生。如果这两者做不到,宁愿是眼高手低,做不到就让别人做,组织团队做好分工工作。但是要做好设计,除了有高端的审美判断力,后端也要跟上,否则就受制于技术条件。

问:您如何看待国内设计教学的氛围,和国外相比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答:国内的设计规模比以前越来越大了,但是对原创的推崇还做的不够,这和国外一些院校相比是不足的。在思维方面,我们很容易进入模式化,或者是批发性教学。第二,我们不太强调技术性思维,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会有两年的空窗期,要经过长时间的实习和实践才行。其实这个在学校阶段就可以实行,将创意孵化、实题试做、专业对口实习等课程能融合进学校课程,就可以解决上述的两个担心(原创能力和对接社会的实践)。

问:展览同期还将举行国际性的学术论坛,探讨国际和中国当代设计生态和发展趋势,为什么想要举办这样的论坛,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传统的展览都会举办相关的研讨会,但是我们不想只针对这次展览和我个人作品展开研讨,而希望从“场域”出发来探讨大场域的概念,这样就需要和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确定用国际交流和学术论坛的方式,邀请国际上六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参与进来,有纯粹理论研究的人,也有从事工程方面的人,希望对理念性的东西有一个更广泛的探讨;另外通过“场域”的讨论,能对设计领域(设计师、设计本体)进行理论性的梳理,这样跨国又跨领域的论坛,其意义远远大于吹捧个人作品。

问:您把此次活动定义成艺术展,展览除了您的设计作品还有装置作品,您希望观众如何定义您的身份?您又是如何看待设计和纯艺术之间的关系?
答:这次展览展示的作品全部是黄建成的设计,但是我把元素抽离出来,虚化其原来的模式和结构,重新组合成艺术的新形态,因此叫做“设计艺术展”。

我首先是设计师,如果我可以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我希望是有艺术思维的设计师。因为每一个思考都是用艺术的眼光和方式去追求,但最后落地是运用设计师的手法和系统,所以我和我的团队希望在设计上永远保持一个业余的状态,不固守原来的模式。因为业余会有实验性,实验性又会激发出创新,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自然是超前的。现在设计师和艺术家也没有绝对的矛盾,这次展出的装置作品就是思维生成的东西,很观念很艺术很哲学,但是其转换方式一定是先设计出来的。我始终主张设计和艺术是一种交织在一起的关系,虽然有时会有矛盾,但更多情况下是吻合的,这也是他们最终的状态。

问:通常来说,艺术家的道路会比设计师艰难一些,是什么原因让您转而花费巨大时间和精力筹备一次“艺术展”?
答:我的理解恰恰相反,艺术家好过设计师,因为艺术家更尊重自我的内心需求,表现的语言等方面都可以自己驾驭,而设计师面临多方的局限和压力,经常要做一些言不由衷的事情,或者不是自己特别愿意做的事情,由此导致设计的变形;其次,设计还会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比如说我在这次展览上碰到的一些问题:悬吊、透明度等,还有市场原因,希望达到一定的效果,可是资金不足。虽然艺术家也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设计师往往会有更多困难。

设计师需要有艺术家的内心,原始、冲动的创造力,又要有理性、严谨的技术体系来实现他的作品,因此设计师的挑战性更大,做一名好的设计师也更难,如果说别人让你怎么设计就怎么做,那就是设计机器,完全是批发性生产的大工业化产品,没有个性,这就称不上是好的设计师,这也是我们要避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