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复调II•北京】于继东:减法思维

时间: 2014.9.26

时间:2014年4月11日
地点:北京朝阳区环铁一线于继东工作室
访谈者:王麟
艺术家:于继东

王麟:你是在北京上的大学,毕业之后在做什么?什么时间到的环铁?

于继东:我是1995年考到中央民族大学国画专业,2003年研究生毕业,也没有找到一个很稳定的工作,想还是随着自己的心愿,主要以自己的创作为主,干一些零散的工作,能够维持自己的创作。前前后后给一些学校上过课,给杂志社创作一些稿子,以此为生,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个人创作的探索上,这样一直持续到2008年,来的环铁。当时几个画画的朋友在这,说你赶紧来吧,要不然没有地方了。当时工作室比较小,一百平米左右,我当时住在大屯那边,有一个三居室,但是我觉得那个创作环境还是不够好,比较杂乱、吵闹,不够安静。虽然当时环铁的路还没有修好,但是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安静,适宜个人创作。

王麟:我看到“线”在你的作品中是一个核心元素,你也提到了你本科、研究生是人物创作的专业,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环境下开始这样线条的创作?

于继东:线条的创作大概是从我大学二年级开始,我当时对中国画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因为以前有过油画的基础,也有一些喜欢雕塑的影子在里面,我可能对中国画还是不够理解,因为当时并不了解中国画内部很多精髓的意义。在大学二年级期间我的班主任老师岳黔山老师指引我说你多看看黄宾虹的作品,多临摹一些。虹叟用线的感觉打动了我,原来中国画里面的线墨是很有意思的,你可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画走到今天,包括水墨、用笔,应该怎么继续往下延续下去,这个问题当时激起了我的思考。我对笔墨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当时认知还停留在笔和墨的基础之上。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的探索到我大学毕业,研究生的时候考得虽然是人物专业,但是我是以研究笔墨线索为主。看它怎么样能够给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带来一些新的启迪或者改变,当时我是本着这个意图去考的研究生,所以在研究人物画创作的时候,我也用了一些这样的技法,去力图改造当时的一些写意人物画。

王麟:从你现在的作品里看到,“线”也有两个方向,一种是《流痕》系列这样的自然线条,还有一种像《程式》、《秩序》这样冷峻的线条,我们谈一下这两种线条在你创作中的发展过程。你也谈到刚开始线条是用在人物上的,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线条完全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画面中出现的?

于继东:我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很多语言不是用我们笔墨的传统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出来的。我当时就觉得,是不是应该用更简练的方式去表现它?所以那个时候慢慢的我从一个写实或者是表现主义者,慢慢的开始往抽象方面过渡了。我觉得可能我不需要太形似的东西,会更能够传达我的意图,怎么样把黄宾虹的近似于符号化的线条,再加进我个人的想法,力图把它精简,再精简,然后传达一个我对当代笔墨的一种理解。我就开始慢慢的削弱笔墨本身的意图,力图突出水和墨的关系。水和墨在画面里保留了一种秩序的关系。慢慢的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更自由更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我借用了中国传统绘画里面的一个构图形式,留白的方式,然后我用水和墨形成的极其单纯的、极其个性化的线条,人为的组成一种秩序感的,充满理性的一种平衡关系,来构建画面。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如果通过水墨来把它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应该达到一种怎么样的理智的平衡,我觉得这是我探索的目标。随着这个目标慢慢的到达一个阶段以后,开始让自己慢慢的沉淀下来,当然这个时间很长,大概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中途还用了一些别的手段,试图去深入的挖掘它,我发现它原来其实可以慢慢的自然化,让水墨本身变的自然,当然自己也会随着变得自然,它可能是艺术家创作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到那一步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变化了,你创作的想法,你的创作语言,你的思维方式都在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所以那个时候《流痕》慢慢的开始出现了,它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我觉得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突发起来的想法只是一时的,它无法有力地支持你剩下的深入挖掘的创作。能够支持你不断的深入下去的必须有一个前面的过程,一个积累,你总结了,你去实践了,然后你发现它原来可以走的更远,如果说没有的话,我觉得那种突发起来的想法它只能给你造成一种短暂的启迪。所以《流痕》出现以后,我觉得这个路线是符合我的本意,我自己能够像我的创作一样,它代表我本身的一种想法。我在技法的探索上,一直在用减法,但是这个时候我觉得不光是技法,就是减法已经不只是用在技法、图示里面了,减法要用在你的思维上,你的想法和你的观念要慢慢的减去,最后变得更加单纯,这个时候我觉得已经开始达到我想要的东西了。

王麟:《流痕》的创作是在《秩序》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现在《秩序》和《流痕》的创作还在同时持续进行吗?

于继东:现在《秩序》还是在进行,因为我探索了十多年水和墨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一种平衡,它们之间的一种架构,我觉得它里面还有没有说完的内容,我的积累用进来的可能只是一部分。随着我不断的实践,我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依然在学习传统,我能够觉得传统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我还可以去学习、体会。《秩序》这一系列的作品,还有一个更深入的契机,是否还有延伸性,我觉得它可能还会有,因为随着我在做《流痕》的时候,我会反过来去考虑《秩序》,因为它是从《秩序》里来的,所以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它是有前后承接关系,有呼应的关系,它互相给予启示。我觉得我从每个系列的作品里扫过,它失去的或者是它得到的,它不足的或者是它拥有的,是一种补充,也可能给我带来一种新的启示,它能够扩展我以后的创作道路,所以我是一直在继续。

王麟:你怎样看待现在的水墨生态及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当代水墨这些词来概括当代水墨作品的现状?

于继东: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词来概括这些作品,但是如果说实验水墨和抽象水墨,我觉得它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已经成历史了,从85思潮那一批的实验水墨艺术家到2000年之后,我觉得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它们在那个时间已经完成了它们所要经历的所有的东西和内容。我们要努力是接着后续,能够把他们带给我们的怎么样继续的完善下去,然后进行自己的一种表达,我觉得这点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要,我刚才说过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语概括,或者是形容我们现在的一种创作状态,我们只是用我们的一种独立意识和思考方式去理解我们怎么样去推进他们这种对水墨的认知,对水墨的这种表达。我们可能每个人的感觉和出发点都不会一样,我肯定有自己的一种想法,但是如果通过我们的作品呈现给观者,他们可能只能用现有的词汇,比如说抽象水墨或者实验水墨来概括它,因为现在的理论家和艺术家并没有说你新出现了一个东西马上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名词去概括,没有办法。

王麟:你还在进行水墨与装置的探索?

于继东:不能完全算装置,可能带有一种观念和行为在里面,是我现在的创作引发的一种思考。我们可以不谈水墨,抛开它的物质属性,我们谈它的精神属性,我们所能表达的范围和方式就可以更加广阔,因为我们之前早就已经抛开笔墨,我们现在如果从水墨里面再走出来,直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表达,我觉得这个路可能更宽泛,可能说更直指人心,或者是更直指东方的精神性,所以说我后面做的这些事情可能跟这种精神性有关,而不是说我必须要用水和墨的这种媒材,我觉得这只是之前的这种延续的思考,可能慢慢的会更深入觉得它的可实行性。

王麟:你怎么看待现在的水墨市场,大家对水墨有点过度关注了。

于继东:这两年水墨热在国内是特别火,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市场都很好,但是我觉得跟我好像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从一开始的研究方向到现在,好像跟市场一直很远,我一直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没有过多的关注市场。本身我觉得我们的受众群体就比较少,能够跟你达到相同认知程度的,或审美的层面的人,现在来说就比较少,更何况市场,所以我不奢求有市场,因为我觉得如果在我自己能够支持自己创作下去的这个前提之下,我可以更多的考虑的是我的创作而不是市场的问题。所以我就觉得市场问题放给那些关注市场的人吧。

王麟:你说你的这个作品一直离市场很远,那我想了解你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你能靠你的创作维持你的继续创作、养活家庭吗?

于继东:我现在的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我除了个人创作,还有一些别的职业,整体上来说我可以维持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刚才说不关心市场,不是说我的作品没有人能读的懂,我现在的藏家,他们能够理解我的作品,能感受到我作品传达的一种精神。虽然它价格还是较低的,但是他们愿意来收藏我的作品,我已经很高兴了。做艺术可能不是你用短时间或者是用金钱去衡量的,而是要用你的生命,用你整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去对待它,如果你确定了,OK没有问题,那你一往直前的奔着目标去努力。我觉得现在社会里面,年轻艺术家需要的一种态度,既要有严肃又要有毅力,不能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它,这样的话是不负责任的,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你所追求的事业也不负责任。

王麟:谈到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

于继东:不断的超越自己。目标是我的创作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果达到的时候我就会想,怎么能超越它,这又变成我下一个目标,我觉得这是精神上的超越。物质上的超越,说句实在话我觉得艺术家再富有也不可能跟商人、跟那些大佬们比。艺术家主要要做的是从审美和精神上怎么样来超越,不断的超越前人,超越自己,当然这是我的一种希望,我希望所有的艺术家也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努力。

——内容来源:《复调II》纪录片访谈

于继东
199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研究工作室,硕士研究生。
2014年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北京创作中心第六期驻馆艺术家

个展
2004年:“源—继东画展”八十座798北京中国
2002年:都市水墨个展现时主义影像沙龙北京中国

主要群展
2014年
“ColdInk”线上展ArtShare网香港
“情境与空象”当代水墨四人展第零空间798北京
韩国光州美术馆北京创作中心第六期驻馆艺术家开放展环铁艺术城北京
微艺术博览会玖层美术馆北京
台中艺术博览会日月千禧酒店台中

2013年
“LaArtShow”艺术博览会迈阿密美国
“方法之外”当代艺术展大象艺术空间台中、花莲、台北
“新水墨—第一回展”HDM画廊北京中国
“水墨双生”树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年
“品”现实空间北京中国
“超越”——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四维空间北京中国
“边缘”现实空间北京中国
“视点•观点——观看与被观看”大象艺术空间台湾

2011年
“破界——当代水墨邀请展”上上美术馆北京中国
“解构与风格——中国当代艺术30人邀请展”马奈草地北京中国
“取境——艺雅开幕展”北京中国

2009年
“活墨生香”当代水墨联展对画空间北京中国

收藏机构
东京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北京商报、香港大公报、上上美术馆、树美术馆、DSL艺术机构、意大利GliOrl画廊、信通传媒机构、黎昌集团、八十座、雁巣收藏、第三大街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现实空间、四维空间、财智邦国际艺术会所、白马寺释源美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