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艰难与真诚:北京艺术环境的另一种面貌——专访“复调”策展人林书传

时间: 2014.10.21

“复调II——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北京站”的展览现场,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穿梭展场,不时与来展嘉宾介绍着展览,他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复调”艺术生态调查项目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林书传。2014年9月26日,“复调II•北京站”展览开幕,纪录片也与公众见面,经过7个月走访、调查,真实呈现北京地区“非体制”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面貌。在人们看来,北京这个文化中心,展览、沙龙层出不穷,不过这个艺术青年的天堂也有着另外一种面貌。

采访时间:2014年9月26日
采访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复调II•北京站”展览现场
采访记者:张文志
责任编辑:朱莉

艺讯网(以下简称“艺”):你好,刚才在报告厅看了“复调II•北京站”的纪录片,我发现一个现象,好像调查的艺术家基本都是男的,只有某两个艺术小组里面有女成员,刚我旁边的一个女艺术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也算是北京地区艺术生态的一个现象吗?

林书传(以下简称“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当做一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调查艺术家都是我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访调查的,其中也有我认识艺术家推荐的,我认识的女艺术家少,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认识的男艺术家推荐的也是一些男艺术家。另外,在我看来,男女性别之差,对于艺术来说并没多大影响,虽然现在有人研究女性主义艺术,但我觉得从性别角度来考察一个生态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影响不是很大。此外,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来做这项调查,但还是散点式的,我只能说可能比其他人了解的要具体一点,但还是不够具体,这没办法,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我们这次调查也只能是一次抽样调查,反映的也只能是一个概貌。不过,客观来讲,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选择,从事艺术创作的女性确实要比男性少一些。

艺:你们能几个月在北京各大艺术区域走访,调查访问这么多艺术家,还要一直坚持五年,那也很厉害,很令人佩服。冒昧问一下,你是湖南人吗?我觉得这种方式、态度挺符合湖南人性格的。

林:我是湖南的。我们整个调查团队和纪录片团队里面就我一个人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是我找人组建了这个团队,其中不少人都是我的朋友,很大一部分也是湖南的。说到这,我特别感谢南艺美术馆和李馆长。做这个项目,我有大半年时间没有回单位,这在一个事业单位里面是不多见的,不过南艺美术馆也蛮支持年轻人想法的。

艺:看这个项目的介绍是对“非体制”艺术家进行的深度调研,现在看到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也确是如此。那你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者,你对“体制”怎么看呢?

林: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全国各区域的“非体制”艺术家,对于“非体制”也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他不愿跟体制合作,另外一种是体制不跟他合作,但“体制”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来说只是一个身份之分,并没有好坏之别。

艺:那跟艺术家访谈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流露出一种情绪,就是说假如我进入到“体制”的行列,那我的创作和生活可能是另外一种状态呢?

林:有,第一期更明显。我觉得这也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是活在当下的,首先要面对的是生存,体制带给艺术家的发展资源确实是挺多的,很多人活动在体制外,向往体制内,这也是很正常的。虽然体制内有很多约束,不会那么自由,但我们也不能说体制是不好的,那样就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

艺:“复调”这个项目是一个关于艺术生态的调查,从字面上理解,生态是指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那在你这个调查以及展览里面,你是从哪些角度理解“生态”这个词的?这也涉及到在项目进行中,你从哪些方面切入?

林:“生态”这个词,包罗万象,它很难去解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我们这个生态调查也只是反映我在北京所接触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表现我们看到的最真实的一面,我只能把艺术家创作、生活的状态放在我调查、策展的思路中来。虽然呈现的展览规模也比较大,但反映的东西,对于整个地区的生态来说是非常小的,只是我看到的,我看不到的也不会带他参加展览。其实叫“生态”,这个概念有点大,只能说是一种片状现状。

艺:正因为“生态”这个概念是比较繁杂的,那在选择这些艺术家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自己的权衡标准?让这个项目尽可能真实的反映艺术生态。

林:我觉得人与人的交流总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是不真实的,也许会跟你掩饰一些东西。因此我在选择调查艺术家时,我是不论好坏的,这个标准很难去把握,有好有坏才是这个生态真实的现状。我选择调查对象主要看他是不是真诚,不仅看他的创作状态,还要看他调查访谈时表达的情感。我觉得参与这个项目的艺术家都是很真诚的面对创作,面对我们的调查。

艺:这个项目也进行了两期,江浙沪和北京地区,那你觉得北京跟江浙沪地区关于艺术生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林:最直接的感觉,北京的平台要好一些,有更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展览,不过他们生活质量真的很差,跟江浙沪的艺术家比起来,没办法,可能跟城市有关。所以我说他们作品很好,人很“屌丝”,你在央美,应该也是这样的感觉。

艺:既然说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不好,那你们在访谈时聊到最多的是什么呢?金钱?艺术的出路?

林:说实话,我很少跟艺术家聊艺术,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个,你跟艺术家聊艺术永远聊不清楚,我更喜欢聊生活上的东西,聊共同的爱好,比如吃的、足球,这些东西就能反映这个艺术家的状态,我一般是两个人泡一壶茶就开始聊。什么是艺术,怎么解决艺术的问题,这是大部分策展人跟艺术家喜欢聊的,还有一些人喜欢聊市场,这里面是有利益关系的。这都不是我喜欢聊的。我比较关注小细节,从一些生活的旁枝末节去感受艺术家,我觉得这些东西更加重要,会对他的艺术造成影响,艺术来源生活就是这个道理吧。不要跟艺术家聊艺术,一聊就容易产生隔阂。

艺:这些艺术家的生活情况也不是很好,那他们有没有流露出一种情绪,就是说当初不走艺术这条路,也许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这也回到这个展览提出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成功学’标准的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

林:那倒没有,我调查的这些艺术家无论多苦,都是很真诚、很执着地在坚持做艺术,这也是我选择艺术家的一个原则吧。

艺:因为该项目是一个关于“生态”的调查,我有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整个项目是五年,江浙沪那边也结束一年了,你们会做一些后续的反馈吗?让这个调查变成一种动态的,也能反映艺术家在这个生态下的成长情况。

林:这个是有规划的,我要等五年全部做完以后,再等几年再去做回访,时间跨度越长,这种动态发展效果会更明显,一两年有些艺术家会变化很大,对大部分艺术家来说还是不够。我还是会做成一个有延续性的项目,我之前说过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就是这种状态的记录和对比,若干年以后,这就是很珍贵的文献资料,也许有些人当初发展很好,但后来放弃了艺术。

艺:整个项目是一个繁杂的长期项目,需要特别能坚持,你发起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然后做这个项目只是想呈现这个面貌?还是想做出一些改变或揭示一些问题?

林:出发点很简单,我在南艺读了七年书,也工作了好几年,我清楚南艺这个地方是非常传统的,我希望做一些更有活力的事情,也想尝试一些不一样的做展览的方式。说到“改变”这个问题,改变这是纪录片的原罪问题,你拍一部纪录片,你会了解他,会让人感动,拍摄者不能影响他的任何生活,就是说你即使能救一个人,你也不能伸手,你能看到他的问题,但你不能说,你只能让它按自然的轨迹发展。但也有一个问题,这个片子出来以及展览推出后也增加了曝光度,肯定会对他们的创作带来一定影响,这是你把控不了的,但你在做事情时不能往这方面想,这也是拍纪录片的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