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超,中央美院的“老人”,在央美附中打下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后进入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学习,研究生又回归造型艺术,跟随徐冰学习版画。他的创作大多综合绘画、影像、交互、电子等多种创作语言,利用多种媒介展示他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思考。在“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这个反思当下教育现状的展览上,央美艺讯网对其进行了专访,透过他的创作面貌,漫谈中央美院版画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思维。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17日
采访地点: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
采访记者:张文志
艺讯网(以下简称“艺”):我刚在展厅看到了你的作品,是布面油画的材质,但通过投影又增加了一些动画、游戏的效果,能介绍一下这次展出的作品吗?
张文超(以下简称“张”):这次展出的作品跟我毕业创作的思路差不多,你在学校应该见过,但这次展的是另外两件。从语言上来说,这些创作在比较传统的布面油画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游戏化的视觉结构,再加上一个动画投影的结合,所以这里面包含了绘画、影像以及电子技术的综合运用。展出的三件作品都是“城市”相关题材的,用电子地图、游戏场景的方式表现城市发展变化中的一些个人体验。
艺:你在中央美院读的哪个专业呢?跟的是哪位导师?
张:我是美院附中毕业的,后来在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专业读本科,研究生又回到造型这一块,今年从央美版画系毕业,导师是徐冰教授。徐老师刚回国那会在版画系招学生,后来才转到实验艺术系,我是他在版画系那几年招上来的。
艺:那在创作这系列作品时,他有没有给一些提示或指导?
张:当然有,我最早用这种方式创作作品是在中央美院的第一届未来展。徐老师有一点很明确,他对年轻人,包括对自己的作品,一直强调要在艺术语言上有一个突破,更希望学生在艺术语言上有一些自己的探索,能给已有的一些创作语言带来新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做作品的时候可以大胆尝试一些比较新鲜的方法。另外一点,中央美院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太像自己的老师,徐老师就很反对这一点,他强调做作品要从自己出发,从本体的经验出发。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是跟自己有关系的,而不是跟老师那个系统有重合。这也是他对我们创作的基本态度。
艺:了解了你的学习经历,你在中央美院也很多年了,你怎么看中央美院的这一套教学机制,设计学院和造型学院都可以谈谈。
张:我就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说一说感受吧。我2000年考上附中,那时附中招的人少,比美院还难考,在附中接受的也是那种优秀的传统写实教育,当时通过看杂志之类的接触到很多当代艺术、前卫艺术,包括设计、建筑等方面,但一回画室还是画那些半身像之类的。可能当时年纪也小,感觉挺没劲的,我们考上来就是基本功很好的,一直训练这些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不清楚训练这些跟以后艺术道路有什么关系。当时附中很多思维比较活跃的人都没有进到造型学科,很多都去了设计和建筑。对我来说,我觉得再进造型学院基础部画两年全身像,没什么太大意义。本科去设计学院很大一个原因是新鲜感,加上自己对数码也挺感兴趣,就读了数码媒体专业。说到数码媒体这个专业,美院的现状是没有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学院也没有这个学科方向,只在设计学院有一个数码媒体专业。客观的来说,这个专业早期有一些艺术类的课程,但慢慢变为一个多媒体设计专业,偏商业、产业应用,比如影视后期、特效能吸引人兴趣,但接触多了感觉无非是一套技术上的事。总体来说,还是设计体系里的学科,设计本质上是服务性质的,由甲方变成了乙方,要满足甲方的各种要求,我就接受不了这事。我在设计学院就想在这里尽可能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我也不想进入一个大的设计产业里面,后来决定回到学校读研究生整合自己的思路。回来后发现造型学院面貌又不一样了,有了实验艺术系,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版画系很多工作室,比如李帆老师也很注重实验性的课程以及跟传统不太一样的东西,整个造型学院也比以前活跃了很多。
艺:你觉得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教学思维是怎样的?你觉得是比较活跃的,还是比较传统的?你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跟学校别的专业比较。央美的毕业展很多人都会关注,也能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看到的这种现象是直接与专业教学的思维密切相关的,你作为一个亲历者,可能会了解的比较透彻。
张:从我在版画系的经历来谈吧。中央美院版画系在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导师负责,跟系里的直接交流不多。央美油画系是从“马训班”、靳先生那一套传统过来的,根深蒂固,比较难调整,相比之下,版画系要自由灵活不少,当然现在实验艺术是走在更前边的。版画系也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古元、李桦等老一辈的传统至今也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点,版画的种类丰富,版画系很多老师开玩笑说,你毕业后没有这些工具、设备,做不了版画,你只能做些别的事情,这反而是你做版画的思路刺激了你可以做别的事情,很多设计学院老师都是早年版画系毕业的。此外,版画系有一套流程性的思维,这一套控制作品的思维方式跟当代艺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版画的思维也比较开放,容易引进新的东西,不像油画的技术比较稳定。
艺:那也就是说版画的思维导致你现在艺术创作也比较容易与别的媒介、形式语言结合。
张:是啊,版画系有很多工作室,是导师工作室,也有以石版、木版、丝网版等划分的版种工作室,这是服务性质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去使用里面的设备,也有相应的技师辅助你完成作品。创作上大的思路是导师工作室来引导的,版种工作室只解决创作中的实际操作问题。这样,你不会受某一种材质、技法的限制,各种版种都可以尝试,时间一长就会适应不同创作媒介的运用。
艺:你现在已经从学校毕业,你觉得你有顺利的从“艺术学生”过渡到“艺术家”吗?这也是此次展览反思的一个问题。
张:我在研究生阶段就陆陆续续参加一些展览,而且徐老师也是偏实践型的,在我印象里很少在工作室里讨论,老师会推荐参加一些展览,直接去展览看看反应,有一种就地实战的状态,没什么过渡的感觉,现在展览还比较多,我觉得应该控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