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以展览之名反思教育机制之“症”——卢迎华答央美艺讯网记者问

时间: 2014.11.25

“新视觉”是2004年开创的年度展览机制,目前由OCAT深圳馆主办,“新视觉艺术节2014”延续的是往届就全国艺术院校毕业创作进行考察的策划机制,尝试反思和撬动原先僵化的学院式艺术教育体制,在此成为一个探索“演变”的可能性的集合。展览期间,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卢迎华接受了央美艺讯网采访,就“新视觉”展览特质、艺术教育现状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18日 
采访地点:OCAT深圳馆图书馆 
采访记者:张文志 
编辑整理:张文志

“新视觉”秉承OCAT宗旨:通过展览挖掘表征现象背后的思想线索、文化情境

其实对艺术教育机制的研究是我们OCAT长期的兴趣所在,我们做的一些项目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呈现发生了什么,而是经过一些调研、讨论、出版等把现象背后的机制、意识形态架构呈现出来。其实目前很多机构对自己工作上下文关系的了解是不够的,我们对现实中发生的一些现象还停留在模模糊糊的印象阶段,是一种非常表面的了解程度,少有透过表面整体现象剖析深层内核的努力。我们希望不带有预设和猜想的接近研究对象,试图把它背后的思想性基础呈现给大家,这也是我们机构的一个长期方向。OCAT邀请两位策展人讨论项目发展方向时,我就觉得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目前的现状,而应该在一个历史语境下看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新视觉”,包括其他展览、表演,总的兴趣是希望把背后的逻辑更加透明化,把背后无形的、思想性的线索呈现出来,我觉得在艺术领域的工作仅仅看到一些表象还是不够的。因此,“新视觉”跟我们机构运营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我们机构血液中的,我们一直致力将OCAT打造成一个研究机构,把所做的展览、项目做成研究性工作,体现在哪?就体现在对于背后机制的考虑,对所发生现象背后的追问。

更注重研究性和展览语言的“新视觉艺术节”

“新视觉艺术节”之前在何香凝美术馆时,也是艺术中心这个部门在工作,因此人员和整体方向上变化不大。去年和今年更多的是从一个独立机构的角度组织展览活动,更多的强调展览语言本身以及它的研究性。比如2013年,我们邀请了北京的一位建筑师和策展人一起工作,为展览做了展览建筑的设计,作为展览语言的一部分,今年同样也邀请了一个深圳的建筑师为展览做空间上的设计,我们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展览语言更丰富、充盈。

从教学体制和个体素质双重角度发问当下艺术教育现状

首先我不是艺术学院里的工作人员,对艺术学院教学方面的了解也只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我很难深入艺术教学的情境里面体会。但从我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创作媒介方面的松动、扩展,这样还是容易把问题表面化,还是没有触及事情的本质。我认为目前现象的本质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不强调这个,创作还是很难有真正的改变。我认为不在个体精神的独立性方面投入一些思考,现状是很难改变的,再多的“实验艺术系”也将是一样,其中的创作只会造成更多的困惑和迷失,而不会带来更好的思考和创作。另外,我们今天对艺术教育的反思还应该考虑艺术教育的对象,机制是一个很强大的东西,个体在其中很渺小也很无奈,这是思考的惯性。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卷入其中的个体,应该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我们的主动性可以发挥在哪里?我接触过不少艺术类学生,当把自由学习的可能性交给学生时,他们是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的,甚至很多都不会主动去图书馆。在这个系统下,很多个体的责任也没有被充分讨论,从机制层面考虑问题的同时,也应该问问个体在这样一个机制里面应该做些什么。

提出、反思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教育机制层面,我不知道能做一些什么,因为现实还是非常让人绝望的。但我觉得,首先要提出问题,不能假装问题不存在,通过展览提出这个问题也没希望能够立马改变,我相信,如果在意识上有一些共响、共鸣,也许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会有所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