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六大板块•一路探索:“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板块介绍

时间: 2014.12.18

2014年12月19日,“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展览董希文篇“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范迪安院长和王璜生馆长联合策划,并得到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是集中了董希文一生重要创作的全面展示。展览策划期间,中央美院艺讯网采访了展览的执行策展人郭红梅,详细介绍了此次展览的板块、线索,也为公众参观此次展览做了完美的学术导览。

采访时间:2014年12月10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咖啡厅
采访记者:张文志
编辑整理:张文志

转益多师:1933年董希文入苏州美专学习绘画,后来辗转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的国立艺专以及河内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七年求学生涯,五所专业院校,接受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刘海粟、徐悲鸿等大师教导,可谓接受了当时所有优秀美术学校的教育,而且他对每一所学院的教学之长都能取其精华,博采众长,为他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展出9件董希文青年时代的罕见作品,通过作品勾勒出董希文的求学之路,其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他1933年在苏州美专画的。《苗女赶场》是董希文早期的特色油画创作,曾被吕斯百先生热赞,画面描绘了朴素秀丽的苗寨姑娘,熟练运用了西方传统油画技法,但人物服饰、景物轮廓的处理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方式,具有中西融合的画面效果。

心系敦煌:1943年,董希文前往敦煌潜心研究敦煌壁画近三年,这个版块主要展出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的八件董希文敦煌临摹壁画,其中有极为精美的《得眼林故事》、《太子本生》、《菩萨像》,这些作品都是首次公开展出。此外,还有从敦煌研究院借展过来的《敦煌全景图》、《舍身饲虎图》以及受敦煌影响的《苗民跳月》。这个版块构成董希文在敦煌研究、临摹壁画,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规律掌握的线索,也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积淀,使得董希文对民族艺术有崇高信仰和文化自信,为他日后探索油画中国风、民族化积累文化底蕴。

开国大典:这一板块主要展示董希文创作的新中国历史画,当然,提及他的历史画都会想起那件《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深入人心,现在人们对开国大典的记忆不是事件本身的记忆,而是董希文的这一张画,他用视觉图像的形式,使人们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开国大典”,因此这一板块也命名为“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由于题材关系,后来几经修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将展出该作存世的唯一小稿,不到A4纸大小,当年董希文就是怀揣这一小稿找艺术专家征求意见,梁思成、艾中信当年就见过这张小稿,这也是这件小稿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在这一板块还展出了《百万雄师下江南》(两个版本)、《抗美援朝》、《解放军生产自救》等巨幅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国家博物馆借展而来。这一板块作品与董希文提倡的油画中国风、民族化主张吻合,这一系列作品也奠定了他在我国油画历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走长征:1955年,为创作红军长征题材历史画,董希文随八一电影制片厂重走长征路,历时半年,沿途进行了大量写生,这些本来只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因为技法纯熟,感情丰富,当时就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和好评,比如作品《藏女阿管》、《班佑河畔》、《大渡河泸定铁索桥》。1956年,董希文根据这些写生创作了《红军过草地》,画面表现了红军过草地时面对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整体色调非常深沉,造型凝重,充满悲怆的人道主义关怀,这是一种不同于《开国大典》的现实主义方式,但这种现实主义方式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访苏之旅:1957年,董希文推选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出席苏联第一届美术家代表大会,访苏期间,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去画苏式油画,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选择。当时,中国在经济、农业、科技、军事、文化、思想各个方面都在苏化,美术界就有“马训班”,董希文面对全盘苏化的形式,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风格,油画要有中国风。访苏期间,他并没有采用油画的形式,而以中国彩墨的方式为当时苏联赫赫有名的民族艺术家画像,而且用的还是他家珍藏的乾隆年间的高丽纸。同时也展出与此相呼应的1957年前后在吴作人家参加十张纸斋活动创作的彩墨画,体现他在彩墨领域的实践过程。董希文为他三位孩子(沙雷、沙贝、一沙)画的肖像也在这一板块展出。

春到西藏:西藏风情是董希文表现较多的题材,他也曾多次赴藏。1954年参加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前往西藏,回来后创作了《春到西藏》,由于这件作品正在维护,此次未能展出;1955年重走长征路又走了西藏这一路线;1961年,中国美协邀请他和吴冠中、邵晶坤到西藏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千年土地翻了身》等经典作品。这些经历和素材为他晚年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壁画《雅鲁藏布江之歌》、《喜马拉雅山颂》打下基础,这两幅壁画的创作小稿也在此次展览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