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第二届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于2015年1月15日开幕。“CAFAM未来展”的意义在于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观念推进,以富有未来性的眼光和方式发现并扶持富有天赋和潜质的中国青年艺术人才,建立中国青年艺术的资料档案库,推广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提升和打造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从而成为一个推动中国青年艺术的核心平台。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学博士,现任美术馆学术部主任,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艺讯网记者于展览开幕前访问了本次策展人之一王春辰,就本次CAFA未来展的“创客”主题与青年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并对青年艺术家的特质及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采访时间:2015年1月12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
采访记者&撰文:林佳斌
编辑:朱莉
艺讯网(以下简称“艺”):CAFA未来展本次是第二届,您两届都作为策展人参与,与前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
王春辰(以下简称“王”):最大的变化就是评选机制不同吧。第一届CAFA未来展是邀请策展人、批评家、美术馆馆长等,以个人的身份进行推介。第二届是机构进行推介,凡是做过青年艺术项目的机构,如杂志、美术馆,也包括一部分的画廊和其他非盈利的艺术机构,我们都邀请他们来推介青年艺术家。我们希望从个人到机构,共同把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集中和整合起来,从而观察在今天的中国,这些艺术机构都在关注怎样的青年艺术家。因为是推介制度,从他们推介的艺术家中就可看出这些机构关注什么形式的艺术,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我们作为策展人再从中挑选出适合美术馆展览的作品,这等于经过了二次选择。
艺:那么在本次筹备展览过程中,您是否察觉今年的青年艺术家与上一届青年艺术家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王:因为只有两年时间,不太可能这些青年艺术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过于绝对了。但也能够基本上看出来,有些青年艺术家的人、做作品的特点和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届被推介的艺术家很多都是新人,当然也有少部分是第一届就被推荐过的,这也就是我们做的“跟踪展”部分,但大部分还是第一次出现。这说明在中国这两三年当中,中国又出现一大批非常活跃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可能在两三年前的时候并没有被关注,没有被 提名到,但并不是说他们不存在。但两年他们积极创造,因而受到了艺术机构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说明中国青年艺术家旺盛的创造激情和创作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第一届被提名的艺术家,这两年里他们的参与度、创作的活跃度可能不够。甚至有些艺术家因为在第一届被推荐了,之后可能过度商业化了。他们在这次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机构推介。机构推介的艺术家也是考虑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并不是说商业成功,就推荐你。这问题也是需要大家的警惕,青年艺术家的过度消费在这方面也能体现出来。当然,这不可避免,包括本次展览一些作品,我也预估到其中会有若干个艺术家会被后面的市场过度消费。我们还是希望青年艺术家能Hold得住,控制住自己被过度消费的情况的出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很长,不能刚刚有些成就后就在拍卖市场上高价出售作品,这对其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艺:作为策展人,您希望看到什么面貌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呢?或者说您心目中青年艺术家该有的特质是怎样的?
王:一般来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有一种特别强悍的、极具感染力的、拥有旺盛创造欲望的感觉,但这样的艺术家凤毛麟角。坦白说,如今很多时候青年艺术家还是过于中规中矩。往往是在既有的模式上——不管是传统的模式、当代的模式,还是流行的模式——许多人还是在这些线索上进行创造,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我们愿意看到的青年艺术家是那些打破规则、打破障碍,能够跨界行动、能够积极表现的。从年龄上讲,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应该是极具创造力的。并不是提到“青年艺术家”的名号就代表其还处于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早已过去了,而是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更有创造性的时期。本次展览确实有些人做到了,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缺乏这种极其强悍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这一点我们也想通过展览、研讨会及媒体的传播,提醒青年艺术家积极去创造、敢于去创造,用我们以前的话说就是“步子再大一点,做得再猛一点”,我们希望能看到青年艺术家这方面的表现。
此外还有一方面,我们本次被推介、被选择的艺术家,都是那些尽量摆脱个人性、个人情调的创作。我们认为,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不能过分沉迷于这方面,而是要展示思想的厚度和锐利,用徐冰的话就是“思想的密度”,这也是我们挑选艺术家的一个原则。
艺:如今有许多青年艺术家展,CAFA未来展立于中央美术学院背景之下,其独特性在哪?
王:首先来说,CAFA未来展是一个非盈利的、公益性的展览。其次,展览基于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描述和观察,及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策划。毕竟中央美术学院和美术馆是一个大学及学术机构,策划展览还是会放置于长远利益考虑——如何让一个公共美术馆参与到正在变化的艺术进程之中?这不能远离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过去许多人认为大学是一个象牙塔,学校远离社会,但在今天来讲,一个大学美术馆是必须同步和正在发生的艺术进行关联和参与,同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积极去推动中国青年艺术,给予他们帮助,使得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得到支持和认可,使得他们的路走得更宽,这也是美术馆的一种责任。
艺:本次展览意图以“创客文化”为当下青年艺术表征,您怎么定义“创客”这个概念?
王:这个概念本是关于当下流行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意,还有小组组合制作新发明,而我们借用这个跨界行为打通了当下人们对事物横向的封闭性的看法。对艺术来说,就是要跨越不同媒介、领域、知识和行为习惯,就如“创客”角色的出现。实质上艺术一直追求创造,纵观美术史历程就是艺术家的创造历程。今天艺术家的创造性来源非常广泛,并不是只有艺术一个单点,而是可以进入到科技、生活及其他知识领域进行大胆的实验和创造。
艺:那么您认为“创客文化”与青年艺术的特质有何共同之处?
王:我想共同之处就是都喜欢探索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喜欢进行新的实验,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总之就是大胆的尝试。这些要素不管是“创客”还是艺术家,都应当具备。
艺:刚刚谈到展览还安排了12位艺术家参加798艺术工厂的跟踪计划展“未来方程式”板块,跟踪回顾上一届入选艺术家的创作,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以后会将这种模式固定下来吗?
王:不会把这种模式固定下来。这次是因为本届提名的艺术家里,有一部分是上届也被提名过的,我们试图去展示这两年里他们的作品有何发展和变化,因此才策划了“跟踪展”这部分的内容。
艺:那如何下届还有艺术家被再次提名呢?
王:如果之后再有艺术家被提名,我们再重新考虑怎么去处理,也许方式就和这次不同了。
艺:本次展览依旧组织了一个策展团队进行策划,团队的策展人背景和立场并不相同,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进行这样的安排?
王:我们采用策展团队的形式可以让大家进行密集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交换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共同去探讨交流,使得主题更加深化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