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许晓辉:文化艺术市场的成熟来自全社会对艺术的尊重

时间: 2015.3.23

三月中旬,香港迎来了2015年最重要的艺术盛事——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与此同时,其他众多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也在这个城市轮番上演。以“2015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和香港艺术月为契机,CAFA艺讯网特别策划一期专题,邀请多位香港本地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身份的策展人与研究者,非赢利性机构的负责人,本土画廊主及收藏家,包括香港政府官员,一同来梳理有着特殊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香港本土艺术生态,并以此反观“香港视角”、“亚洲视角”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采访时间:2015年3月14日 
采访形式:现场采访
受访者:许晓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局长
采访:杨延远
撰文&编辑:朱莉

记者:巴塞尔艺博会自2013年进驻香港以来,为亚洲艺术市场打开了新的篇章。这是亚洲首个严格按照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标准打造的展会,除了香港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您认为巴塞尔艺博会为何会将整个亚太地区的艺术中心选在香港?这样的盛会将为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艺术行业内外发展带来什麽样的机遇和挑战?

许晓辉:当初巴塞尔落地香港,是通过并购香港原来的一个艺术博览会——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而成立的。它也是以香港作为亚洲区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的角度来考虑的。巴塞尔进一步在香港扩展,为香港的整个艺术文化生态,起到了一个提升的作用。因为一来是对于艺术博览会的举办非常有经验价值,而且在这个博览会期间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论是收藏家还是传媒朋友、艺术爱好者都聚集在香港。围绕着整个博览会,香港现在也有一些原来的艺术文化活动在时间上尽量地去和整个博览会配合,变成了整个三月、四月份都有活动,越来越丰富的一个文化的环境,让喜爱文化艺术的朋友来到香港的时候可以享受艺术文化带来的一份盛宴。

记者: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一直十分强调“亚洲视野”,这也是香港巴塞尔的核心展示单元之一,除了参展画廊名额更偏向亚洲之外,您认为采取怎样的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体现“亚洲视野”?除了表层意义上的关注度,“亚洲视野”还意味著什麽?

许晓辉:我们看到整个“亚洲视野”除了体现在画廊有很多是来自亚洲以外,还能看到博览会上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家都和亚洲的渊源比较深。包括它的收藏者或者是购买艺术品的朋友,客户群体也是以亚洲为中心,我认为可以体现出香港或者是整个亚洲不仅在整个艺术创作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在艺术收藏、艺术投资上越来越具有亚洲的本位,还有亚洲的视野了。

记者: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吸引了6.5万人蜂拥而至,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成功能给艺术界带来哪些启示?这是否能说明亚洲艺术市场的潜力之巨大?

许晓辉:其实我们看到整个亚洲或者香港的艺术市场是一直在飞升的,单从交易量来说,其实已经在前两三年已经跻身世界的前三强,就是和伦敦还有纽约也并列。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它比其他两个市场更具有增长的潜力,而且这个增长不但是来自于本地或者是大中华的一些艺术家,而是真的是以整个亚洲作为格局,无论是创作者、收藏者、还是投资方等等都在亚洲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们也看到,预计往后的规模,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交易量,还是从艺术的多元化角度都会有持续地、比较乐观地增长。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中国艺术市场将会有持续增长的潜力。那么中国艺术市场近些年的迅速发展,其背后存在着哪些问题?像这种艺术博览会的火爆,给艺术带来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许晓辉:我想它是可以起到部分的作用。因为就整个大的生态环境来说,艺术博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吸引很多的眼球,促进更多的交易,但是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艺术文化市场,它的成熟还是要来自整个社会对艺术的欣赏,对艺术文化的尊重,而且是长期地愿意身体力行地去支持。比如说本地的大企业,可以作为其他投资的一些领域,他们也愿意往文化艺术这个方向倾斜,只有这样,整个生态环境才可以更健康地发展。所以巴塞尔可以起到一个催化的作用,只是凭大型的一些博览会是不足够的。

记者:好的,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