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院教师谈“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

时间: 2015.4.21

2015年3月16日至4月1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主办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活动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名中青年非遗传承人进入学院进行为期四周的研修交流,这也是国家首次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院、与学院的专家老师们共同探讨民族技艺与民族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活动反映了国家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视及积极探索,也对美术学院专业教学中如何贯通传统与现代关系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思考。

4月10日上午,成果交流展在学院5号楼旋转楼梯展厅展出,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陪同下,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参观了展览,并与青年非遗传承人进行密切交流,了解非遗保护现状、创作工艺等。

本次活动前两周以专题研讨方式进行,后两周则根据传承人的工艺门类以工作室教学的形式进行小组创作。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吕越、肖立、赵斌四位教授分别担任创作小组导师,在此次交流和指导创作过程中,就活动形式、非遗保护、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学院等话题接受了采访:

当下非遗传承的形势与问题:我们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提出在城市化和乡村空心化的社会当代语境下,我们该如何对待非遗传承问题。国家变革为非遗传承与保护带来巨大挑战,原来靠节日和民俗的惯性来推动民间文化传承的时代已经过去,自发性传承正在转向文化自觉性传承。同时,非遗传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是老一辈的活态文化与青年传人的对接,其中包括技艺和记忆两方面的交接。另一方面是生活的变化和民俗文化功能的失效,使非遗面临新时代的适应问题。这是来自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促成的适应性问题。一方面是中青年传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适应非遗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指非遗的古老文化出现生存抗体,如何适应时代的环境变化。

传承技艺,更需传承文化:从目前中青年传人的传承水平来看,由于传人趋向青年化、知识化甚至身份的学院化,他们在技术上与老一辈传人差距不大,甚至有超越老一辈的趋势,但是中青年在传承非遗文化内涵上与老一辈传统还有很大差异。非遗最本质的不是艺术而是文化。中青年传人应该主动了解地域性非遗的谱系和民俗文化内涵,如不提出这样的要求,非遗就有可能面临世俗化、技术化、艺术化的局面。这也在提醒相关部门,是否应当对传人的文化和技艺标准采取更为规范化的量化评选标准。

文化发生地解决文化问题:此次活动采用学院培训的方式,可以开阔艺术视野、启发创意和设计灵感,要让非遗传人完成非遗走进生活的过度,也需要非遗传人进入专业的设计领域学习,要提高艺术修养。但这种方式还是具有单一性,文化问题需要在文化发生地解决。中青年的文化课堂在民间不在学院。目前,我们的民间文化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时候,民间文化在民间还很丰富。当地的文化问题在当地解决。因此,培训应该抓住最后的契机,让青年人向老一辈学习,将非遗的民俗文化内涵延续下去。因此,最好形成容活态文化、天才传人和学院艺术知识相结合的双向培训模式,且周期最好不少于三个月到半年。

——乔晓光(剪纸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教授)

秉承传统,不失其本:非遗保护首先要保护地方特色,立足于传承人自身的传统,而后结合设计学院的教学特色进行“再设计”。本次进修的主题是“让非遗走进生活”,我们在教学上主张让“现代设计走近非遗”。

传承人与专业学生“一对一互助”:传承人的技艺扎实过硬,但缺乏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想法和经验,在造型能力方面有些欠缺,学生则与之相反。因此我们采用传人与设计专业本科生“一对一互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供想法、使用多媒体科技,传人提供技艺,双方交流协调,最终创作出贴近现代生活的非遗设计品。同时,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学习传人的匠人精神,匠人的精神也就是非遗背后的哲学理念,这在学生身上是缺乏的,他们也认识不到技艺背后的文化。

学习他国经验,研究、创作两相结合:日本在非遗保护方面成绩斐然,这与国家政策有关,日本很多文化遗产是家族式私人传承的,因此会很爱惜,得以很好的保存。日本对待非遗的态度是“别人没有的是我的国技,因此要重点保护”,而我国的态度是“别人有的我们一定要有,看不到自己独有的技艺”。另外中国应将对非遗各个项目的保护分散开来,不能只集中保护一项。此外,日本对于材料和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保护比我们做得好,我们很多技术都失传了,但是日本有,他们对于材料的科学研究是很重视的。应该将研究与创作结合起来。

——赵斌(漆器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在继承中调整:本次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内容指的是题材,就是他作品的主题,形式指的就是画面的细节。如果学员能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变化和调整,那就最理想,如果能在一个方面有所调整,也是能有所成效的。之所以用“调整”这个词,而不是完全的改变,是因为完全改变就失去了传承的意义。

传承人对学院教学的启发:传承人对于学院教学的直接启发就是他们在某种技能上的,记忆上的能力,这都会对我们老师和学生给予启发,传承人他们确实有一套很成熟的经验或者规律。此外,还有就是部分学员自己已经在管理企业,他们对于和学院的多方面的合作抱有非常强烈的热情。这种合作有点像科技领域,例如清华大学就有企业与校内人才培养相合作的项目,这种把理论和实践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模式,对于央美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肖立(木雕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苏绣的文化高度: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刺绣而言,这一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历史上刺绣一直是精英阶层的消费品,或者说是生活必需品,他们也参与并推动了这一手工技艺的发展。例如对于苏绣的评价,就是明代大学士王鏊在《姑苏志》当中提出来的,他总结了苏绣的特质为:精、细、雅、洁。所以苏绣在这个层面上和琴棋书画是有共同高度的文化表现。

双向互动:这次文化部非遗司选择了不同绣种的代表人物来央美学习,央美也设了四个不同门类的导师来进行授课,我也开放了自己的工作室,让传承人能更好地与学生产生互动。而这种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关系其实是双向收益的。

非遗文化新面貌:在课程班之后,传承人所创作的新作品也确实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面貌。而这个新面貌是区别于以往他们师傅教授的传统方式的,在这种新面貌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的元素,看到了他们将刺绣作品与装置结合,甚至还用到了现成品艺术的概念。 此外,更令人感动的还是传承人对于推进非遗文化发展的责任心和思考。

——吕越(刺绣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感谢裴诗赟为此次活动所做的相关采访工作)

图/杨延远
编/张文志、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