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殷双喜:从书法角度看崔振宽山水对于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时间: 2015.5.26

崔振宽在山水的探索上坚持着自己的方式,从长安画派的创新写生到追随黄宾虹深挖水墨传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展览现场接受中央美院艺讯网采访,他独辟蹊径的从“书法”角度解读了崔振宽山水的传统型与现代性,也为我们欣赏、理解崔振宽艺术提供一个新的切入口。

采访时间:2015年5月23日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馆《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展览现场 
采访撰文:张文志

殷双喜:在我看来,我们可以用看书法的眼光来看崔振宽的焦墨,书法也是研究他艺术很重要的切入口。在中国画的发展中,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一直有着丰富的讨论,有的说书画同源,也有人说不同源,不管同不同源,书画之间都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中国画发展到后来变成文人画占主要地位?文人画大部分是从书法切入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书法就是日常用笔,是每天都会碰到的,已经成为身体的一个自然行为。在这一点上,崔振宽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所做的实际上也是中国画二十世纪所做的重要工作,吸取文人画的精华,同时矫正文人画的空洞。文人画瞧不起工匠,瞧不起画院的画家,觉得那都是过于追求技术。二十世纪中国画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写生恢复了中国画画家面对自然、现实、人物的表达能力。文人画强调表达自我,表达内心,觉得外界的东西不是特别重要,只要有艺术传统,有个人的表现力,就可以了,但二十世纪中国画面临一个大的背景,随着整个社会发展,中国的老百姓希望通过中国画看到社会和现实的存在感。崔先生的绘画也通过写生恢复了中国画跟现实的关联。

我们看崔先生的焦墨创作,他实际上是向文人画回溯,通过书法性的线条、点、画的组织营造画面结构。大家都知道“永字八法”,这里头特别丰富,也就是说,当他把色彩去掉,把渲染去掉,把水分去掉,就变成了骨法用笔,体现出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抽象化的理解。他表达的不再是眼前所见,而是在眼前所见基础上的内心所思,这是中国画的精华,也是文人画家为中国国画作出的深邃贡献,在这一点上崔振宽的艺术是继承了传统,也是超越了传统。焦墨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自我挑战,而且崔振宽在这里将书法与绘画交叉了。其实现代的书法发展也很快,书法也在摆脱象形,很多书法不再要求你去认那个字,很多书法的字也不可认。你放弃了认字的欲望,转而去欣赏书法线条、笔画,自身的审美韵味,在这点上,是一个比较高层面的书与画的相通,它其实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一个人心理精神活动轨迹留下来的痕迹。

在崔先生的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传统画论的概念。比如说“笔断意连”,他的线条都变得很短,不是原来描绘自然物象轮廓线的长线条,他每一笔也好像都不衔接,但每一笔之间又有一个气息的连续和贯通,这中间也很有节奏感,这也是书法里面特别讲究的,书法讲究用笔的提按,在书画家看来,一管笔的轻重、起合、缓急都是充满着时间和力量的。

崔振宽的作品像一坨老茶,它不像新茶西湖龙井有那种清香,但透着淳淳的浑厚的韵味,这种老茶非常经泡,后味无穷。这对我们来说,是福音也是挑战,我们的眼光,我们的视线,我们对中国画的理解,都要提升,都得进取,否则的话,我们会有一定的隔阂感。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黄宾虹和崔振宽这样的艺术,要有一定的视觉修养,要有一定的中国画鉴赏经历。这样的作品给年轻的孩子看,就像喝饮料,他觉得可乐好喝,茶是苦的。也可以这样说,崔振宽的艺术未来是属于大家的,但眼下是属于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