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贝恩德• 柯睿格:延展界限——B3动态影像双年展和北京

时间: 2015.12.14

采访时间:2015年11月30日上午11:00
采访记者:Sue Wang
翻译编辑:Sue Wang, Helen Jiang
图片拍摄: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2015年10月7日至11日,以“延展感知”(Expanded Senses: Experiencing with all Senses and Shifting Boundarie)为主题的B3动态影像双年展(B3 Biennale of the Moving Image)在德国法兰克福盛大开幕,在遍布法兰克福的20个场景中,展出了来自20个国家的动态影像作品;来自艺术、电影、游戏、网络、设计、学院等领域的200多位艺术家和媒体制作人共同构建了展览、论坛、放映、表演和大师班等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现场。“延展感知”强调透过多感官以及跨边界的体验方式,来感知动态影像在艺术、身体以及沟通中的重要性。B3动态影像双年展由法兰克福的诸多展区组成,包括应用艺术美术馆、德意志电影博物馆、法兰克福火车站、法兰克福玫瑰市电影院等,展出世界各地高水准的动态影像作品,包括英国艺术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的声光装置, 多媒体动画大师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动画影片等诸多重量级作品。B3 动态影像双年展为各个文化和媒体产业的影像工作者、艺术家、学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展开交流对话和构建动态影像大联盟的平台,开创了欧洲影像产业交流的先河。

作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别关注,这次在双年展主展区应用艺术美术馆以及法兰克福火车站展出的15件中国艺术家作品,成为本届双年展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展览单元之一。这次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包括徐冰、缪晓春、靳军、费俊、马秋莎、耿雪、刘辛夷、汤伯华、吴超、田晓磊、王维思、耿艺、李鹏飞和谢承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也借此机会对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校长、B3双年展创始人贝恩德•柯睿格教授进行了专访。

贝恩德•柯睿格(*1954,Bernd Kracke)自 1999 年开始在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Offenbach)担任电子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的终身教授。自 2001 年 4 月到 2006 年担任学校视觉传达艺术学院的院长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创建了致力于研究模拟和数字艺术及其在艺术和设计中创新应用的跨媒体研究中心“Cross Media Lab”。贝恩德•柯睿格教授从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 和剑桥大学(1979 年至 1985 年)期间的工作经验,以及在科隆媒体艺术学院(1991 年至 1999 年)的工作经验,加之他多年作为一个自由的媒体设计师和媒体艺术家的宝贵专业经验, 引领着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居于媒体艺术的前沿地位。他同时是德国黑森州电影和媒体艺术学院的校董事议会执行议长。贝恩德•柯睿格教授同时是德国黑森州 B3 移动影像媒体双年展创始人和负责人。

记者:首先,您可以从策展人的角度谈谈您对于动态影像如何延展新的感知从而延展整个世界的理解吗?

贝恩德• 柯睿格:去年以来,动态影像的制作和发布越来越便捷,动态影像的可靠性和存在范围大幅扩大,因此我们现在能够使用智能手机来制作动态影像,并上传到YouTube和其他可以完全脱离过去提供动态影像的传统媒体如电视和电影院这样的平台。现如今,动态影像已是日常可见的事。因此总地来说我认为这已经是动态影像历史上向前迈出的非常大一步。当然,进一步的延伸目前呈现在虚拟现实中,甚至出现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上,所以说动态影像不仅仅是给世界的一张明信片,更是我们感知设备的富有成效地延伸。

记者:有些科学家、黑客、制片人一直致力于将感知的界限不断模糊化,请问您认为今年秋季在法兰克福和莱茵-美因地区举办的B3动态影像双年展有哪些新颖之处以及令人激动之处吗?

贝恩德• 柯睿格:就像我所说的,不仅仅是艺术家,还包括科技工作者实际上都在做感知和动态影像的实验。例如,我们有一些来自东方非常有意思的客座嘉宾,他们拥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向的工作背景,非常有实验性并且非常先进。我认为艺术、科学和技术的融合是一件崭新的大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期待通过这样的扩展,会有真正令人兴奋的新型工具和全新视角进入我们的生活。

记者:请问您认为B3双年展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优势是什么?

贝恩德• 柯睿格:首先,我认为我们必须扩展B3双年展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与展会、艺术节和艺术工坊这类已有的形式区别开。B3双年展不仅限于如此,而是更像一个基于内容的平台,希望能够为二十一世纪贡献一些有意义的见解。

记者:2015年秋季B3双年展为欧洲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视角。从B3 + Beijing动态影像展中精选的十位艺术家们参加了法兰克福的B3双年展。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家的这些作品?欧洲的观众又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及影响力的?

贝恩德• 柯睿格:首先,对于欧洲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艺术家尝试使用技术手段处理全新内容的先进方式就传递着非常好的信息。因此,我认为一方面在欧洲能够看到这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对于欧洲人来说看到中国艺术家将继承传统的技术手段与新时代新技术的艺术表达结合起来是非常有趣的事。举例来说,汤伯华以木刻为手段创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动画作品《夏虫国》,我认为这是令人赞叹地融合新旧事物的转换创作方式,作品非常接地气,木雕动画非常独特。费俊的交互设计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向观众展示,对于欧洲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动态影像作品的进步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并且有必要延续下去。另外,像徐冰这样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带来了他精彩的《地书》,大家都非常喜欢,因为他采用了非同寻常的方式呈现动画的张力。我们还看到非常多的年轻艺术家,这种新老的交替时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点非常好。马秋莎的《彩虹》是一件关于女性行为的作品,带给人特殊的视觉体验,非常引人入胜。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这种新传统与当代的表达变换是非常有趣的。我非常喜欢耿艺的《吠》这件作品,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对待动物特别是与狗的关系,对于欧洲观众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这种表达方式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非常常见,但是对于欧洲观众来说就是异乎寻常了。李鹏飞的《知天命》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视频,背景是传统风格,设置也非常精良。我们从田晓磊《欢乐颂》中精选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动画作品,整组动画给人的冲击力非常强烈。我认为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动画基础,并且也很可能有一个强大的未来,会产生非常有冲击力的动画作品。王维思《神秘地球和年轻人》也是一部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评论性作品,非常有意思的动画,我非常欣赏。靳军的作品在环境信息背景下更倾向于使用数据来表达,是一个既吸引人又充满挑战的项目。缪晓春作品《灰飞烟灭》我们都非常喜欢,这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动画作品,充满冲击力,在德国B3展出的时候很受欢迎。刘辛夷的《世纪崛起 》这部作品是非常有趣的政治评论,非常不错,不过仍属于对中国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评论。

记者:欧洲观众认同参展的中国新兴艺术家吗?他们与这些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有文化上的认同或者关联吗?

贝恩德• 柯睿格:我认为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更加国际化了,同时东方到西方以及西方到东方的过渡比以往更加常见、更加迅速,因此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很多年轻艺术家的想象力看起来都非常的全球化,一方面是非常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非常普遍的表达。

记者:请问您会考虑将来继续与中央美术学院在B3平台的基础上合作并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引入到欧洲吗?

贝恩德• 柯睿格:我们刚刚谈到了将来可能要做的事情,当然也非常愿意延续这种富有成效的合作。我认为把更多东方的影响比如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区域的影响和西方的影响融合起来,也可以从欧洲从西方和在中国选择一些艺术家融合起来展示,这将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通过在北京举办B3可以为在中国和接下来在德国的合作进行扩展并转变为一个更大的平台,因为我认为东方和西方的平衡将会真正的富有成效并独具魅力。

记者:请您谈谈您对于将来与中央美术学院开展艺术教育合作的计划好吗?

贝恩德• 柯睿格:B3的平台或多或少展现了我们工作的成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平台一起合作开展项目,交换更多地学生,交换师资,把这一整套流程整合起来,这样两个世界的理解就会加深,有希望把东方和西方放在一起,在全球二十一世纪新一代艺术表达第三个层面上,创造出更多的成果。那么再一次我认为基线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大挑战。中央美术学院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各方面利益的共同参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记者:B3动态影像双年展意味着体验未来,您认为这届B3双年展有哪些新的潮流或动向吗?作为一位媒体设计人,您期望在将来有怎样的体验?

贝恩德• 柯睿格:B3动态影像双年展的一大好处就是延伸界限。就像我们所说的,第一届B3我们的重点是延展创新,第二届B3我们的重点是延展感知。总的来说,我们是希望延展界限,现在我们在设想利用整个城市和其他部分的空间作为新技术新关系的表达场所。为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所驱动的这种全球化沟通网络的存在,让我认为有很大的机会将产生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正在发生的崭新视野,我们希望走出博物馆、走出美术馆、走出封闭的空间,进入开放的剧院,进入开放的环境,进入宇宙的大背景。